思考
思考

筆名 思考 //好讀書,偏向人文歷史地理,然後胡思亂想,繼而在網絡留下片言隻語。正職為無線電訊工程師。 //Blog: https://hkxforce.net

在網絡營收生態日漸成熟的同時,我們會否遺忘了甚麼?

最近疏於撰文,但花了一點時間使用及觀察數個新興網絡寫作平台,尤其是標榜區塊鏈的平台。由推崇長文寫作及作者分享回報的 Medium,到中文網絡社區的區塊鏈寫作平台 matters,再到外國運作日趨成熟、結構頗為複雜的 steemit 區塊鏈平台,再比對早前略有研究的 LikeCoin,各種新意念讓我眼界大開。一方面全球網絡社群都在各闢歧徑,積極摸索讓網絡創作者能獲得回報、專心創作的可能性,大家的努力及熱誠讓我非常感動。但同時在這些平台上,又感到昔日大家非常珍惜的作品流通性似乎漸漸被淡忘,甚至有點擔心大家創作的初衷亦會否受到動搖,迷失創作的本意。

對 Medium 及 matters 的感想


(Medium 截圖)

Medium 的收入共享源自其會員制度,如果把文章設置為 member only 就會只限付費會員閱讀,而作者則可以根據文章獲得的拍掌數量來獲得回報。隨着越來越多有一定名氣的作者透過 medium 獲得穩定回報,吸引了更多作者選擇將文章設定為 member only,令不少文章藏在付費牆(pay wall)背後。我最近剛剛結束了一年的付費會籍,體會到若然只是非付費會員的話,很多文章都無法閱讀。要營運一個沒有廣告的寫作平台確實所費不菲,但若然要付出犧牲文章流通性的代價,我只感到萬分可惜。當初我們告别紙媒走進網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是為了任何人都可以閱讀及交流嗎?


(matters 截圖)

Medium 一直無心開發外語市場,中文社群總是有點兒強行擠進人家平台的感覺。 Matters 則是針對中文寫作而生的平台,而且加入區塊鏈技術,讓作者可以因為讀者讚好而得到MAT代幣回報。與 medium 相比,matters 的整體介而設計更像一個論壇,讀者留言設在更簡明顯眼的位置,粗略觀其討論氣氛亦頗為熱烈。但 matters 暫時仍是處於 beta 狀態,只能透過轉介加入或排隊等候開户,所以流通性非常有限(沒在帳户就只能通過較繁複的區塊鏈技術查閱指定文章)。說實話,matters 的寫作及閱讀介面都帶有 steemit 的影子,究竟將來能否繼續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讓中文網絡社區有自成一格的平台,還需拭目以待。

在網絡營收生態日漸成熟的同時,我們會否遺忘了甚麼?

回想過去,我開始嘗試寫作之時,正值紙媒黃昏初臨。曾經嘗試與朋友合資印刷獨立刊物,寄放在書店免費派發,但能接觸到的讀者仍然非常有限,更莫論甚麼互動交流。後來互聯網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近乎零成本就可以將自已的創作送到全世界任何一個人的面前,而且可以方便地互動交流。


(從 Internet Archive 找回以前與朋友一起建的文章發布網站……)

由新聞組(newsgroup)、BBS、論壇、自建網站到blog等不同媒介上,大家都積極探索這個新傳播媒體的可能性。曾幾何時很多人對於必需註册才可以瀏覽內容的網站及論壇嗤之以鼻,或認為不推送全文、必需回到網站閱讀的RSS不值一哂,更不用談要付費才可以閱讀全文的平台。在那段時間,作品的流通性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讓任何人都可以讀到自己的作品是最基本的要求。

後來blog熱潮消減,社交媒體興起,高低年齡層的網絡社群急速擴張,不再由十多歲至三十多歲的青年人主導整個網絡發展。網絡社群過去那種帶點烏托邦色彩、甚至帶點geek味的性格越來越淡,逐漸走向真正的大眾媒體。Blogosphere無聲無色地消隱,取而代之是漸覺泛濫的個人品牌經營,人人都可以是小明星。網絡世界與現實生活不再像過去那麼截然分割,更多創作者開始嘗試摸索在透過網絡媒介發表作品的同時,是否可以獲得合理回報。作品的流通性不再是必然的要求,甚至是可以取捨放棄的選項。再加上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的急速發展,促使網絡發表平台有更多元化的嘗試,在內容開放程度、社群互動方式及作者回報分成上有不同的取向。

我始終是一個「老屎忽」(廣東話,意思是守舊固執的上一代),始終覺得互聯網給予我最大的好處是無可替代的流通性。所以心中一直有一個疑問:有沒有可能在不放棄流通性的前提下,尋求創作者的最大回報呢?

對 steemit 的感想及與 LikeCoin 之比較


(steemit 截圖)

steemit 平台為 steem 區塊鏈的實現,用戶透過發表創作作品及讀者的讚賞來獲得加密貨幣獎賞(Steem dollar),而影響力(Steem Power)較大的用户其讚賞能產生更多獎賞(實際運作會更複雜一些,可參考 Still Confused by Steem, Steem Dollars, and Steem Power? The Power Plant Analogy)。steem 區塊鏈有相當程度的開放性,容許第三方編寫建基於 steem 區塊鏈的程式。例如最近我有玩的 Steem Monsters 卡牌遊戲,遊戲中所有交易都是用 steem dollar 進行。又例如 steemit 有很多不同的手機 app,steemit 系統容許程式開發員從使用者的 steem dollar 抽佣獲得回報,以鼓勵良性競爭。(某程度上,整個生態就像以前一些大型論壇,透過發帖獲得積分,然後可以在付屬的遊戲及服務上使用)

與 Medium 及 matters 相比,在 steemit 發布作品有更高流通性。雖然 steemit 亦是 beta 階段,以及需要排隊開户,但起碼沒有户口都可以任意瀏覽平台的所有完整內容。而在程式開發社群方面,steemit 更是遠遠超前,Medium app 的種種限制經常叫筆者摸不著頭腦,很多操作得回到電腦進行。但若論平台的開放性,steemit 始終是一個發布平台,與 Likecoin 獨立於任何平台之上是截然不同。我個人則更樂於採用 LikeCoin 那種去中心化的回報架構,一方面自己多年來累積的文稿可以不用遷徙就能產生回報,同時太依賴個别平台、甚至一台獨大的話長遠而言始終是一個隱憂。

在網絡營收生態日漸成熟的同時,我們還遺忘了甚麼?


(有時候從網絡抽離一下,靜靜地回眸自身……)

談過這幾個平台後,請容我這個「老屎忽」再多說一兩句。除了上述的流通性收窄問題之外,我更擔心的是網絡創作營收越來越成熟及普及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迷失自我。看 Medium 上一些新一代作者的文章,不少人的行文措詞帶有商業文宣的氣息;讀一些熱門作者分享寫作竅門,更感覺與內容農場有點相似。多寫受歡迎的文章固然有助我們獲取更多讚好、更多拍掌,從而獲得更多回報,但是回想我們寫作、創作的初衷,究竟是表達自己心中所想,還是迎合受眾的喜好?

有實質的回報及獎賞,對寫作人、創作人而言毫無疑問是一股推動力,我亦不諱言早前 LikeCoin 活動促使我完成一些擱置已久的寫作計劃,以及展開新的嘗試。至於如何堅守初衷,不因為追求回報而失去真我,或許是屬於每一位創作人自己的戰爭了。

原文載於筆者blog https://hkxforce.net/wordpress/565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