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思考

筆名 思考 //好讀書,偏向人文歷史地理,然後胡思亂想,繼而在網絡留下片言隻語。正職為無線電訊工程師。 //Blog: https://hkxforce.net

一個被「Like」主導的社會(兼談土地供應辯論)

圖文不符 之 西貢日落

過去的相關文章:
公民社會有感(日記兩則)

由土地供應辯論到「明日大嶼」,林鄭政府打開了一輪參與面頗廣的社會討論,讓我再次反思當下的公民社會狀態。筆者不相信這場扭曲的討論可以對我城的規劃有正面的影響,但是卻可以看到如果政府積極呼籲大眾參與討論會出現甚麼現象。

這社會為Like,可以去到幾盡

在這連翻討論、辯論中,雖然有一些個人及組織作出過較深入的分析,但是更多人看、更多人轉發的卻是各種誇張的圖片。說實話,香港人總逃不掉「花生友」的心態,喜歡看誇張、出位、有綽頭的圖片。其實只要大家願意花多幾分鐘去思索,應該不難發現這類資訊的漏洞或謬誤。不論在親建制還是反建制陣營,雙方都有很多人不斷鬥快出post,每有相關新聞就努力製作一語驚人的圖片,搶佔大家的眼球,而這類為了「搏Like」而量產的「即食圖」則透過各種傳播渠道不斷擴散。

對於整體城市規劃及土地供應這種課題,涉及很多專業範疇,一般市民根本無法抽空消化如此海量的原始資料。這種情況下,各種組織就可以針對不同群體的口味,在一個個網上迴音壁內發佈該群體期望看到的資訊。當中或許是故意選擇性運用原始資料,但更多可能是他們本身亦無法掌握全貌,只選擇取用對自己有利的資料。每個發佈者的目的都有不同,有些可能是要為組織吸納更多支持者,有些可能是為公司帶來更多長期讀者,有些可能是要建立個人形象,有些可能是專業製造輿論人的網絡媒體經營商等等。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Like」及「Share」來衡量他們所生產的資訊

而為了讓讀者會不加思索地按下「Like」,甚麼資料都得簡單化、片面化,甚至採用「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內容農場式標題。至於內容的質素本身,已越來越放在次要的位置。當下的社會就是越來越習慣接收這種「即食資訊」,對於公民社會的發展是絕對有負面影響。當人們不斷被「即食資訊」餵食,市民意見的就不再是屬於民眾個體的見解,而是被那些肯花金錢、花精力去不斷創造資訊的專業媒體公司所主導。曾經何時,人們以為開放的互聯網可以終止金錢對媒體的壟斷,但是現實的發展卻不禁叫人嘆息。

有關土地辯論的感想

圖片來源:「土地大辯論」政府宣傳文件

這個呼籲全城投入的「開放辯論」看起來公開公平,無可挑剔。 但這就是「公眾參與」嗎?這就能有效讓公眾意見進入政府決策嗎?還是這是過去假諮詢的放大版? 筆者盡量閱讀不同陣營的觀點,理解左右兩派的論述,獲益不少。但同時也看到在整體社會的層面,一方面關心土地問題的民眾很容易被各式各樣的媒體牽着走,同時更大部份的民眾則依然是「食花生睇好戲」。也難怪,當下的政府確實沒有說服力能讓大家相信這並不是一場戲。

香港在規劃上的「開放」,一直既非專業主導、又非民眾參與,而是夾在兩者之間的模糊狀態,只能說的行政主導。一方面政府行政架構及官僚機制的種種局限,讓城市規劃機器一直盲目運轉,無法吸收政府架構以外的專業意見;另一方面政府加入所謂的諮詢機制則一直徒具形式,民眾只能單純發聲,聲音往往得不到迴響。如今的所謂「大辯論」,也只是走舊路,政府成立專家小組收集意見,而意見最終會否影響政府政策?大家有目共睹,林鄭已未等這場戲結束就急急拉幕了。

要討論土地規劃及分配,並非單純追求一個數字,多少公頃。土地的分配與應用,與城市發展的理念、方向、目標息息相關。當大家對城市的方向及分區佈局有較為一致的理解,才能討論各種土地資源的供應、調配及開發。例如若然社會對於工業地區安排有共識,政府已確認能覓地重置棕地的工業,那應就可以更有效率探討棕地的重新規劃,免卻現有使用者的反對。先不談政府由「香港2030+」到「土地大辯論」都停留於單向諮詢模式,現在最弔詭的是「香港2030+」的全港空間發展策略還未發表,就急着進行「土地大辯論」;然後「土地大辯論」還未完結,又急着宣佈「明日大嶼」。沒有分區發展計劃,又何以討論土地供應?沒有土地供應及重組計劃,又如何評估大規劃填海的需求?近年的大型規劃辦如此混亂,不禁令人懷疑政府內部是否已經分裂。

圖片來源:「香港2030+」政府宣傳文件

要真正實踐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就應該做得徹頭徹尾,而不是掛着諮詢的牌、行專業主導的實,到頭來又因為決策力不足而變得裹足不前。很多國家都在摸索如何讓社會民眾進入規劃架構,外邊有很多例子可以給我們參考。最需要記住的是,公眾參與的目的不是為參與而參與、或為平息民怨而讓民眾隨便發一下聲,而是因為過去專業主導的模式已無法應付急速變化的國際環境,所以需要尋找全新的規劃模式,讓社會上最新的需要能夠及時反映進規劃機制中。所以需要改變的是整個規劃作業流程,不再是單向線性的規劃,而是需要有 active feedback。規劃是一個不斷循環的作業流程,需要持續有效地融入社會最新的需求,在制度上確保不同階層的持份者能參與規劃決策,讓都市規劃能夠在面對各種新挑戰時不斷自我改進。

面對2047大限,如今的香港政府還有足夠沒有魄力及勇氣,去打破行之已久的官僚機制,讓我城能走過下一個百年?

推薦延伸閱讀:
韌性,城市不任性 I : 規劃專業的新思維,從荷蘭經驗談起
韌性,城市不任性III : 鹿特丹.從水岸開發到韌性城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