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思考

筆名 思考 //好讀書,偏向人文歷史地理,然後胡思亂想,繼而在網絡留下片言隻語。正職為無線電訊工程師。 //Blog: https://hkxforce.net

《First Confession》—身份認同引發的危機與迷思

Image source: Amazon

不少香港人稱這本書為「肥彭回憶錄」,因為對香港人而言,「末代港督」彭定康給予我們複雜的印象及回憶,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終結。我亦是衝着「回憶錄」這標題而讀,但越讀越覺得不純粹是回憶,反而更多是他對於不同政治議題的反思,當中尤以「身份認同政治」這命題着墨最多。正如他在第一章提到:

It is curious that identity politics has become such a threat to our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t exactly the moment that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appear to be flattening borders, and bringing us closer together.

「身份認同」—貫穿政治生涯的縱線

香港人認識彭定康,十之有九是因為他曾出任最後一位香港殖民地總督。他目睹身處歷史夾縫的香港人,迎接自己無法作決定的主權移交,茫然面對突然來襲的身份認同問題。然而,這並非他首次處於身份認同政治之中,亦不會是最後一次。

在到香港之前,彭定康曾出任北愛爾蘭政務次官,在主張英國管治的聯合派及主張拼入愛爾蘭的民族派之間周旋。他帶有愛爾蘭血統、又身為天主教徒的身份,更令他在這片被身份問題籠罩的土地備受注目,在任期間被IRA列入十大刺殺目標之一。九七年回國後又出任北愛爾蘭治安獨立委員會,研究如何令北愛爾蘭警隊擺脫被聯合派主導的標籤,爭取聯合派及民族派雙方的認同,發揮警隊應有的作用。

之後他又出任英國駐歐盟代表,其間參與高加索地區的戰後重建工作,透過經濟援助、社會軟硬件重建(如司法制度及警隊)、加強經貿關係等支援,協助塞爾維亞、科索沃、北馬其頓、阿爾巴尼亞走上穩定的軌道,避免戰火重燃。而當他出任慈善機構 Medical Aid for Palestinians 的主席時,親眼目睹過加沙地區那有如末世的景象,亦認識了一些致力於以巴和談的人物。

當代暴力衝突的根源

這些從政經驗構成了此書的主軸,彭定康從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切實地體會到身份認同差異可以對一個地區產生何等嚴重的影響。不同國族的文化差異,固然很容易形成長期敵視甚至擦槍走火,就算是同一個民族、信奉同一個神衹,亦可以因為理念不同而累積成血海深仇。

作者分析如今世界上的衝突,大多與宗教有關,以宗教的名義作邪惡的行徑。不管其招牌是基督教、猶太教、回教還是其他宗教,那些極端組織的旗手都集中詮釋典籍中談論暴力及仇恨的篇章,無視宗教典籍整體呼籲包容、追求和平的宗旨。然後透過互聯網尋找受困於對現實生活不滿、感到其文化受威脋、遭受不公平待遇、個人身份被現代資本社會淹沒等等內心困局的人,連結並煽動他們內心的忿怒,形成離散而恐怖的破壞力。

他舉例說,2014年兩個英國人前往敍利亞參與伊斯蘭國,臨行前才在Amazon購買《Islam for Dummies》。在歐洲的很多恐襲個案中,兇手有吸煙、喝酒、縱慾等惡習,並不是傳統原教旨主義者。因此,他認為宗教只是暴力衝突醞釀過程的一個催化劑,更核心的問題是不同身份認同的人在社會上是否得到平等的尊重。

解決身份認同政治危機有靈丹妙藥嗎?

現時各國都懂得加強監控鼓吹仇恨的組織,盡量防止極端主義在社區萌芽,而彭定康認為更重要的是平等與尊重是否真正能夠在社會落地生根。在公開民主的法治社會下,人的尊嚴得到尊重,社會能包容一切,唯獨是不包容「拒絕包容」的思想。言論自由得到保障,少數族群與主流社會之間不會互相攻擊,尊重每一個人的宗教及性取向自主。最終目標是每一個人的個人身份能融入社會,而非被社會秩序所淹沒。

Our identities are subsumed, but not buried, in a broader national civic order.

這些大方向看來有點行貨,而彭定康套用他在國際關係周旋多年的經驗,告戒讀者只有跨國努力才可以應對新時代的種種危機。以英國脫歐為例,其實公投時脫歐派提出的種種英國「問題」,有的根本不存在,只是數字誤導;有的是脫歐也不會得到解決。只有通過歐洲內的強國通力合作,協助弱國改善社會問題,甚至協助中東、非洲等鄰近地區,才能在根源解決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及政治問題是跨國界、跨地域,如果以為將自己與外界切割就可以解決問題,作者認爲是不切實際。

回歸內心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

彭定康回頭敍述自己的經歷及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之時,亦不時反問自己,究竟自己的身份是甚麼?自己又如何看待其他人的身份?他以自己作為例子,告訴讀者雖然宗教取向是個人身份認同很重要的一部份,但並不代表要别人跟從自己的選擇。其他例如職業、政治取向、國際關係觀、國藉、嗜好、個性等等,都是構成自我身份認同的元素,重點是有異同、而沒有優劣。

They make me different from, not necessarily better or worse than, you or anyone else.

結尾他亦談到如何看待人生,以下這一段話也許總結了他七十三歲所體悟到的處世之道:

Maybe success is leaving a mark or imprint which encourages people to cheer up, to cope with life a bit more happily and successfully. Maybe your mark should give others hope, make them smile, and give them the confidence and understanding to know that in ways large or small they can make their world and our own a slightly better place. …… All you can really do — to sound like a headmaster’s speech at a prize-giving — is your best, not hurting people, muddling along through and around life’s predicaments and hoping to emerge relatively unscathed at the or side, where naturally there is another thicket of predicaments awaiting you.

書中趣事雜記

除了以上的提多的職務,作者亦有談及自己的其他公職,例如加入保守黨任職研究部、出任牛津校董及BBC Trust主席等,當中亦有不少趣事,或值得細味的話語:

  • 對於政黨政治,彭定康有一句格言,在書中亦出現多次:「your opponents are in other parties, while your enemies are usually in your own.」
  • 對於從政,彭定康有兩點意見:「first, to know what you want to do and why you want to do it; and, second, to explain it clearly, preferably in ways that are both understandable and motivating.」
  • 彭定康曾先後在希斯爵士、戴卓爾夫人及馬卓安爵士三位首相下擔任幕僚。他回憶起有一次希斯叫他以及一位同事早上10:30到辦公室寫演講稿,結果希斯遲了一小時。工作至中午一時,希斯的傭人送上一份龍蝦沙律,希斯吃了一會之後問二人「吃過飯沒有?」,二人回答「沒有」,希斯哈哈笑幾聲然後繼續享受他的午餐,二人繼續捱餓。希斯不太懂得處理人際關係,換作戴卓爾夫人的話,這時肯定會立刻進廚房弄幾份三文治給下屬。
  • 如今越來越流行所謂亞洲價値觀(Asian values),認為限制人權及民主是東亞經濟掘起的成功因素,並相信這種做法附合東亞價値觀、附合儒家思想。彭定康認為這既非亞洲價値、更非儒家,而只是權威主義。李光耀當年之所以建構這套理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壓制國內的反對聲音,假借孔子之名來為自己的權威管治製造理論基礎。
  • 當年有人建議馬卓安為了英中貿易着想,政治上對中國要作出妥協。彭定康認爲毋需為了與中國貿易而降低自己的底線,長線而言政治對經濟的影響力其實比很多人所想來得低。以他自己為例,他在任港督時與中共關係惡劣,但香港對中國的出口量卻連年急升。德國未見向中國作出甚麼妥協,但德國對中國的出口量卻比英國多幾倍。他認為關鍵始終在貨物及產品本身,要是能夠生產對方所需要的商品,自然就會有市場。
  • 臨近1997時,彭定康有一位顧問如些形容香港的:「香港就好像一部勞斯萊斯房車。中國當局總想修改引擎或更換車軚,但其實他們只需要啟動引擎,然後這部房車就自然會運作。」
  • 彭定康出任港督時擔任各大院校校監,之後又出任紐卡素大學及牛津大學校監,他笑言自己可能是世上頒授大學學位最多的人。
  • 邱吉爾在1930年曾經寫過「We are Europe, but not of it. We are linked but not combined.」,這句話似乎預告了往後幾十年英國與歐洲的關係。
  • 法國大力推動設立歐元,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減低德國對歐洲經濟的影響力,個結果卻剛好相反,如今德國成為歐洲經濟中心(彭定康反對設立歐元)。
  • 牛津大學校監是終身制的。彭定康笑說過去會將這個職位比喻為教宗及達賴喇麻,不過自從教宗本篤十六世退位後,就只好用西藏精神領袖作比喻了,但這樣可能又會碰觸到容易觸怒的中國外交官了(笑)。
  • BBC總監負責實際的BBC運作管理,而BBC Trust則負責代表納稅人去監管BBC。但兩者的權責很多時候都被混淆,當BBC出問題時,往往是BBC Trust主席被開除。

書中有很多值得細讀的篇章,例如他比較希斯爵士、戴卓爾夫人及馬卓安爵士三位首相的工作態度及人際關係,當中就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鏡。還有他在不同崗位所目睹的各種人與事,以及他的種種評價,當讀起來頗有趣味。他的文筆時而帶點幽默,描述意見不合的人時總會婉轉地留有餘地,亦可作為參考。

P.S. 他提及 Admin Maalouf 寫過《The Crusades Through Arab Eyes》一書,由阿拉伯世界的角度看十字軍東征,對回教的發展有甚麼影響,如何引發回教分裂為什葉派及遜尼派。之後找來看一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