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道心
麥道心

單純希望鍛煉文筆 分享日常見聞 無事為生活呻吟 期望是筆下世界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能輕輕的每天游過你的日常

小蝸牛

今天去菠蘿園,翻泥的時侯翻出了蝸牛。孩子都顯得很好奇,因為小蝸牛在孩子看來是十分新鮮的事情,他們將牠從泥土中捉到了桌子上觀看,陸續也引來了其他孩子的加入。

看著他們閃閃發光的眼眸,在我看來不就是一隻蝸牛罷了!一隻小得像手指尾的小蝸牛,何以引得大家都如此好奇呢?「牠會不會跑啊?牠會吃薯片嗎?牠的家在哪裡?」孩子七嘴八舌的討論,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中學時有一位英文老師常常在課堂說:common sense never common. 大意是想告訴我們世界上有很多我們以為很普通很尋常,應該就要明白的事情或道理其實並不普通。你覺得很尋常的知識,有可能是因為你對那一個範疇非常熟悉,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在該個範疇有相同的水平,所以我們應該要思考一下如何可以讓學問走出象牙塔,有更多的受眾,避免閉門造車,讓知識廣及,最後達至帶動社會每個人進步,而這個也算是我今天對知識份子的期望,因為不是他們還有誰可以擔當解惑授業的角色呢?

我覺得在香港有一個不太好的風氣,就是既不鼓勵提問,也很容易認為事情的認知是理所當然,不知道這個是香港的獨有氛圍還是華人社會都比較目標為本追逐眼前成果?對於發問,好像必然要有一定質素與深度,否則就很容易被定義為無謂的提問,而對於開誠討論也往往容易淪為面紅耳赤的辯論或爭論。在香港我們擁有15年的免費普及教育制度,改善了整體的文盲率,而資訊的開放流通也令我們能夠接觸到很多世界各地不同的資訊,大部份人都貌似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好像理所當然地每個人都要有基本邏輯,這種假定卻往往阻礙了人們對於不熟悉的事情進一步去了解。終究是戒不走那種:你不懂就不要說!不應評論!不要提問!問了說了就好像很無知與膚淺。而面對提問我們的耐心與包容也很有限。

自從有了孩子,面對孩子不斷的提問,有時我也會跌進「你應該得明白」的迷信之中,然後不經意間就有可能因孩子重複提問我認為簡單不過的事情而打擊他、批評他的行為,而放諸社會有時我們都會這樣認知,以為人人都得明白的觀點,但真實情況卻是大部份人好可能只掌握了砌圖的一角,而我們卻有一份超出這一角的期望。

所以有時在街上遇到陌生人表達對事情的意見時,就算是非主流又好,看來無甚論據支持也好,我覺得也是有其價值,值得鼓勵、聆聽、解答甚至是討論。我會探究因何導致他有這種想法?而非即時打算改變對方的想法。我相信任何年代的社會,要改善和進步是需要很多很多的發問和發掘,無聊的題材與發問也有其啟發人去思去想的價值,發問是一種精神,若果首先自我設限,必要畫出一個基準出來,所有事情就不會有改變與進步的空間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