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個光
就是那個光

借用文字觀察思考、探索生活中,也許理所當然的無聊煩惱。 習以為常的,很多事沒有懷疑過,怎麼說怎麼做,如何定義,又是誰曾經說過。 重新認識,用幾句老中二,希望啟發你,或是誰來啟發我。

我又不是那個意思 I 論誤會的來源

前陣子,我目睹好幾次爭執的發生,從開始到結束,儘管內容都相差許多,但過程都驚人的相似,想想不管在網路、在媒體、在現實生活、在國際社會,彼此一言不合就互相開嗆的狀況也是常見,究竟是人都愛好衝突,還是背後另有隱情......?有很多方向可以切入,這篇就來談談"誤會"。

舊文搬運...

前陣子,我目睹好幾次爭執的發生,從開始到結束,儘管內容都相差許多,但過程都驚人的相似,想想不管在網路、在媒體、在現實生活、在國際社會,彼此一言不合就互相開嗆的狀況也是常見,究竟是人都愛好衝突?還是背後另有隱情......?

這樣講很沒道德,可是看別人吵架總能啟發我很多靈感(只要別燒到自己身上),近期有幾篇文章都是因為別人吵架而寫的,怎麼人跟人的衝突這麼容易摩擦生熱?一言不合就起火燃燒?很多時候,那些爭執的點也不是多麼嚴重,應該可以理性和氣的對談,卻都能發展的戰況激烈。

要討論也是有很多方向可以切入,這篇就先來談談"誤會"。

沒說出的話

不確定多少人會這麼想,我一直覺得能正確理解別人的意圖很不容易,其實也不是一直都需要完全理解別人,生活中都有些默認的規則或是模式,普通去買個東西,你不需要刻意去解釋是要送人還是自用這些,除非你很閒,但是一些個人的思想、原則、價值觀這些,沒有真正聊過,怎麼能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甚至一般人自己都不見得清楚自己的原則,這樣在和人討論時,怎麼知道彼此爭執的重點何在?

有在同一個頻率上嗎

因為一場誤會,使得兩個角色之間陷入困境,彼此怨懟,有著上帝視角的觀眾會覺得這些人有毛病嗎,這是在許多電影、戲劇這些故事作品中常看到的手法,尤其是在一些鄉土劇中屢見不鮮,明明只是把話說開就好了,在現實中,我們一樣會遇上這種狀況,但可惜的是,我們可沒法簽密技解除戰爭迷霧,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恐怕一段關係就這樣拜拜了。

當我把溝通的環節分解,單純以我的方式來看,一段訊息其實可以這樣被傳遞出去: 1.整理自己的意圖:好吧,正常人哪裡會在溝通時還去思考自己的想法,通常是立場先決定,理由之後再說,也因此在一些複雜的問題上面,我們會不會搞錯我們真正想要的事物,對於看到的問題,我們是想搞清楚真相,還只是想表示「老子看到了,我很不滿意」的態度,或根本想一句話表示兩種意圖?

2.好好說話: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我覺得有八成的問題都出在這,很多時候我都想問,不能把話說清楚嗎,光是這點,我上一次就花了一整篇在寫這件事,不知道自己的話語缺了什麼訊息,就再檢視一次自己的話,能光從字面上建構出或是執行整件事嗎?時間、地點、必要的物件有沒有缺了啥?或是說話咬字打字有沒有清晰,最重要的是,你表達的方式內容能傳達你的意圖嗎?

3.聽見了嗎?:通常我們覺得話一出口,對方就該聽的到,不然是在裝聾作啞嗎!但也不見得,很多時候在我們沒聽懂對方的話時,不常會「蛤?」的一聲,要對方再說一次。 出口的言語不見得就一定順利進到對方耳朵,有可能對方聽見了聲音,卻沒收到話,像是同音字的狀況,沒說是耳東「陳」能不能理解成是這個「程」呢?又換做文字表示,即便你打了上千字長文說明,對方就一定要認真看完嗎?

4.你理解嗎?:照理來說,大部分的狀況到這裡都不會有問題,但在一些複雜的價值問題時卻也未必。 想像一下,我們的語言文字就像壓縮檔一樣,通過正確的組成方式承載我們的意圖,有些的壓縮檔壞了打不開,那是23的部分,是在傳輸上出了問題,但要是搞錯了格式,對方使用不同的方式詮釋,或是說劃錯重點,變成在說同一件事,卻用不同出發點,舉例說討論孩子的教育,母親是從孩子的個人興趣,而父親看重產業將來的趨勢,雙方都是為孩子好,但在理解對方的出發點之前,雙方就先陷在誤會中了。

會不會想說有需要這麼鳥毛嗎,平時說話打字還需要顧慮這麼多,那都不用跟人交流整天自閉就好了?像我前面提的,在生活中自有一套規矩,有時怎麼表達只是一個形式,實際上怎麼想的並不是那麼重要,我們不會想對每件事都追根究柢,那太累了。

但是時時檢視自己的言行仍有其價值,當人們都不注意自己怎麼表達,想著「隨便,反正意思到就好。」或是「重要的是態度。」這無形也在消耗別人的耐性,為溝通增添不必要的摩擦,到了最後怎麼想的已經無所謂了,心已經累了,至於那些應該彼此交流的內在價值也沒那麼重要了。


👉有光的地方【FacebookMattersMedium|POTATO】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