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軒 Sampson Wong
黃宇軒 Sampson Wong

《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及《香港散步學》兩本書的作者。香港城市研究者、藝術家、作家,地理系博士,現為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講師。曾共同創立「懷疑人生就去散步」影像計劃。 IG: sampson_wong fb page: sampsonwonghk

最愛的電影,與無盡的清單

臉書上的朋友近日以互相邀請的形式,逐日介紹對自己來說特別重要的十齣電影,看著清單,深深感到「分享彼此的世界」之美好,直是「社交」最重要的本質之一。要知道半生不熟的朋友,最受什麼電影/音樂/動漫/遊戲/書等打動,什麼構成了對方的世界觀,本來沒那麼容易,現在輕易「偷窺」到不同人的選擇,少了神祕感,但像跟對方建立起他也不知悉的秘密橋樑,下次相遇,就無法不想起「你也喜愛那齣戲」了。

這樣的分享,有時也提醒,「啊,對,這部必看的還未看過」…亦會憶起,「某人曾說過這部非看不可,怎麼至今我還未看?」少時已好喜歡在書店翻《1001部死前要看的電影》和《1001首死前要聽的歌》那類書,人生苦短,死前看的,往往更多是朋友捨命推薦之下而看,或是大學老師課堂上播放過的。提到這類清單,雖不全相關,但會想起Umberto Eco那冊《無盡的名單》——人類對清單的熱愛,因為看到無限,感到不可掌握,但還是想用一種形式捉住它。

論電影的清單,近年留意到馬田史高西斯列出85齣他心目中拍電影的人要看的,香港有人將之全部放映與辦討論會,很了不起。香港電影資料館策劃「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大概亦讓不少年輕影迷,對「香港電影」有了新認知;清單只選到1999年,最近的一齣是《鎗火》,想必有其道理,太近期的電影,大概我們未知是否經得起時間考驗,真的能擠進「殿堂」中吧。有關「經典中的經典」,所謂Canon的討論,從前多是重遠輕近,但近年不少媒體也選起「21世紀至今最重要的電影」清單來,可算是在為未來世紀回望先行演練。

說來,我特別喜歡英國電影雜誌Sight and Sound的作法,它跟British Film Institute刊出那「50齣最偉大電影」的清單,從1952年起,隔十年就更新一次,最近一次在2012年,評論人票選一張清單,導演亦選一張,前者榜首為《迷魂記》,後者榜首是《東京物語》。這種讓新電影有機會淘汰老電影的機制,對我來說也是每隔一段時間再為自己列清單的意義和好玩之處,除了媒介會變(我的上一次好像是寫在xanga上),也是檢視自己寫上一張清單以來,有無花時間在經典的寶藏中尋覓「為你而寫」的大作,談起電影,或者也可講句,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從前常說,除了「生不逢時」所以要「重溫」的經典,真想在有生之年中,多遇上一些instant classics,多想能親身而共時地遇上劃時代新經典作品的誕生。如果遇上,下次再寫清單時就可加上自己的「同代」作品了。當然,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電影,當然不一定代表它們客觀而言最精采,與電影的偶遇扣連生命的歷程(少時看《第七封印》,電影開始五分鐘後就呼呼大睡,近年重看才拍案叫絕)。清單,必然是人的清單,有生命的軌跡在內,十年後我肯定會記得這陣子,看過朋友與陌生人分享、那「無盡的名單」,這些活生生的名單,比那些近年流行,將評分聚合(aggregation) 的電影排名名單有趣多了。大數據看來暫時沒法為我們選出最動人的電影清單。我願近日社交媒體上出現的這種「社交」,更多成為我們社交的一部份,彼此多說:交出你的各種清單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