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一个彩蛋 | 精彩评论即可激活创作者资格

不知道最近新进站的用户中,是否有人踩中这个彩蛋:发表某个评论后,创作者资格就被自动激活了。

这个新功能是为了帮助优质的创作者尽快开启你们的创作,而不会因为不认识有激活权限的老用户而一直处于等待中(向一直等待的创作者致歉)。

只要你是注册用户,即可发表评论,当评论满足一定条件时,创作者资格就会被自动激活,此时点击创作按钮,即可与社区分享你的作品啦,同时你的作品也将被储存在ipfs星际文件系统中,实现永久保存。

因此,刚刚到来的新用户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寻找老用户以及发表评论两种方式来激活创作者资格哦😊。


乘着这个机会,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Matters社区的一些精彩评论。(这不在少数,Matters的数据分析师@Andy Zhao 发现,18年至今,字数200以上的评论数超过4500条,所以这里无法囊括,欢迎大家补充哦!)

刚刚结束的鉴书团活动中,@YETI 连续打卡17天,她在评论区发表的这些读书心得,整理起来就是一篇好看的《扫地出门》读书笔记了。

Chapter 12-16
1. 关于贫民区或者底层个体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建立在将自己的所有不堪暴露给他人的基础上,所以这种关系是非常侧重物质的,不平等的。亲朋关系会由于自卑而变得畸形,邻里关系也是交杂着鄙夷自己以及鄙夷他人。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否认现状,不断在生活的边界上试探,以为这是一张弹力网,终有一天会跳回秩序和体面,殊不知这张生活的网已经成了一块烂布,而且没有人去补……
2. “树枝上的水珠尚未滴落,便已凝结成上千个冰球。多琳压低了视线,看到自家前廊上的六朵白百何,束着米色缎带,如若凛冬里的春暖日和。”无情的凝固的巨大压抑,卑微的粉饰的自我庆幸。

两周前的这场《性侵案中的舆论战:从刘强东案谈起》线上问答中,记者@liii 关于应该如何报道性侵案件的分享,详细且有实操参考价值:

尽最大限度的可能去验证视频音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寻求原视频的发布方,是否经过剪辑是否存在完整版本,在这些资料被爆出的第一时间向双方的有关人员求证,寻求当事人的官方回应与声明,与相关的法律文件及起诉书内容进行交叉比对,对不符合的细节进行罗列,对时间线及背景进行及时的更新整理,对其法律效力以及对案件的推动作用等进行讨论等等,很多这些工作都是在面对这样的“证据”的时候,记者可以去做也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做好的工作。查漏补缺的同时,除了一味求快求独家,新闻报道还有很多选择,比如给出背景信息和相关内容的专业解读(校园性侵,性骚扰相关案件的难点,强奸案及性骚扰的统计数据及科普,司法立案及判定结果的历史统计,时间线的梳理和针对目前所爆出证据的疑点的整理,明大项目的背景,甚至对于我国酒桌文化以及社交文化等的讨论,这样的报道本身,除了对事件本身客观事实的了解和单纯的“吃瓜”之外,也更能推动社会对于相关议题的关注和广泛讨论,而这可能是新闻报道除了时效性之外的更重大意义所在。

而女权主义者@吕频 在分析这场舆论战时,则认为双方的证据对垒对me too运动并非一种伤害,起诉书或其他支持jingyao的证据,是对原本沉默的jingyao支持者的激活,而一直保持在舆论焦点之中,对jingyao是有必要的:

这场舆论战对无权的一方是有利的,对有权的人来说无利。只有这件事情保持在公共视野里,才有可能通过舆论来改变局面。很多人选择什么都不相信,是因为舆论管制造成的,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维持话题的公共性。
我认为,不是说,一开始支持jingyao的,因为刘强东方面放出的证据就不支持她了。双方证据的放出其实是对潜在支持者的激活。支持刘强东的人不是基于事实的,最开始支持刘强东的人会一直支持他。而起诉书或其他支持jingyao的证据,就是让原本沉默的支持jingyao的人站出来。至于那些犹豫的中间派,对他们而言在思考jingyao事件的过程,也是在经历一场自我教育,这和他们自己的经验会有很大关系。而jingyao能做的是去稳定自己的基本盘,她其实无法去改变那些相信刘强东的人。

企业公关从业者@LL 与吕频持不同观点,关于这场舆论战的更多讨论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除了线上问答的讨论,更多的精彩评论是发生在读者和作者之间

这篇关于“为何我无法做到自律”的文章,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共鸣,我们一起讨论“内在驱动力从何而来”,以及“自律真的必要吗“?

读者@潔平 :

明白建立內在的秩序感非常重要,但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作者:贏過昨日的自己,何以成為建立秩序感的動機?贏過自己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有沒有別的,比「跟自己賽跑」更深一層的動機,是可以支撐建立秩序感這個努力的?

作者@奶油花生酥 回复:

我以為朝向永恆、臻於完善是人類共同的志向,而「要求紀律、不斷督促自己進步」則是唯一的手段。
哲人不斷探詢真理,並嘗試與人分享
詩人反覆推敲要寫出凝鍊的詩作
廚師、畫家、船長或一位母親,要不每日重複操作,燒出一盤更純粹道地的菜餚;畫家要畫出更能傳達心中想像、更能捕捉大自然美感的不朽作品;船長希望在每一次航行更了解海洋;母親希望......希望什麼呢,我不太明白哈哈
不管扮演什麼角色,或僅是做為人的存在,都仍有個遠大志向的想望。美、真理、正義、和上述任何一種志向都需要紀律才能更接近它們一些。

读者@Pasqual 很认同这段话,他说:

自由散漫的人更能也只能把终极关怀作为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然而,真的『任何一种志向都需要纪律才能更接近它们一些』吗?我越来越怀疑这套话语唯效率与计划的现代性价值的一种宣教,而并非对真实的描述。完全放弃效率和计划,只追逐真、善、美,跟从灵魂与激情走,在社会话语中显然会被视作不靠谱,但对很多自由散漫的人而言,反而可能是实现效率与自我认同同一的唯一途径,因为当这样的人时刻沐浴在灵魂与激情的感召中时,效率和计划会在无知无觉中自然生长出来,而无需刻意去做,反而是刻意去做计划、提高效率、加强自律,会让既有的内在驱动力坍缩。

关注网络资讯战的matties则在《提問:不想給機器人統治網路怎麼辦?》这个文章下面聚集起来,作者@yucj 在文中提出实行实名制与开发新型的网路社群架构,也许是反制大规模机器人攻击造成的资讯误导的方法。这个观点引发了争论。

读者@Andy Zhao :

我很怀疑这种匿名的实名制的可行性以及unintended consequence。这很接近于让商业公司控制大量的数据,类似于@刘果 说到的,形成新的digital authoritarian power。能不能以第三方核实的形式来做,我不确定。水军的问题,我觉得核心不在资本而在于权力。哪里掌握了数据,哪里就有权力。而最容易掌握数据和技术的,其实还是政治权力,因为它可以实际影响存在于现实中的科技公司

读者@刘果 :

在極端情況就是「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這種邏輯謬誤,本身無法減緩假新聞的傳播。也許重要的地方是讓「權威」容易跌落,讓口碑需要積累、但是能被質疑甚至審判。這大約也是傳統媒體的運作方式:口碑只能緩慢地建立,而一篇錯誤的報道則就能威脅到受眾的信任。
一個合理的平台「架構」,是不是一套有助於口碑的積累和質疑的規則呢?

除了讨论,很多时候大家还会在评论区一起聊天,慷慨地与社区分享自己爱用的工具、迷上的电影、念念不忘的歌。

@林宏信 在@iyouport 的《安全手册:这里是你需要的几乎所有安全上网工具》这篇文章下面,分享自己的“安全上网”使用习惯:

OS:Linux、瀏覽器:Firefox、通訊軟體:Telegram、檔案同步:NAS + Rsync、檔案傳送(一次性):Firefox Send、電郵:ProtonMail(最近才改)、沒有使用 VPN
加密:VeraCrypt or GnuPG、搜尋引擎:DuckDuckGo(我也曾寫文章介紹過)、電郵客戶端:ThunderBird。

今年HBO的高分大热剧《我的天才女友》不少matties也有追哦,作者@王菁 细细品味小说和电视剧的差别,而读者@Winnie Pan 则想起了在看剧时与男友不同的感受。

女性和男性的成长体验真的很不一样啊。我和男友一起看的时候,他就觉得很多地方太琐碎了。但这就是日常生活的drama啊。

陈升是Matters站上最受热议的歌手之一,这篇文章热情安利陈升,却让@David Pai 想起了李宗盛和罗大佑。

其實我很喜歡《給自己的歌》和《山丘》,我觀察的角度是人也應該隨著年紀與歷練的增長而不斷進入下一個「坎」,這就是「山丘」的概念,也可比喻為打電動時持續累積經驗值來升級。相對於昇哥有妻有子甚至多年婚姻中老婆都默默隱身支持他自在從事,老李就沒這麼幸運,所以也許越過了這些坎之後的心境更是蒼涼荒蕪,尤其是對愛情這塊。他這兩首歌很寫實地表達出有著類似經驗人們那份難以對外人言喻的遺憾,我倒覺得很真摯呢,但可能也是「未過坎」的人較難體會的。

还有好多好多好看的评论,无法一一摘出来和大家分享了。但是在Matters,你的认真回应,一定会遇到认真的读者。

再次想起了Lola的这句话“我必须努力重新会合,必须争取和田野里那些疏落火光下的某些人取得联系。”谢谢你们汇集在Matters。Matters团队也在努力,想为各位创作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所以近期会有更多新功能上线,敬请期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