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Matters 線上講座「兩岸擺渡人」之二:陸生在台灣——十年,我們的認同、情感與意義

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之前,兩岸之間不多的交流橋樑已經悉數斷裂。去年八月,中國突然叫停已運行八年的大陸民眾赴台自由行,由官方宣布到執行,只有短短數十個小時;總統大選蔡英文高票連任;中國官方輿論數次將台灣當局指為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幕後力量之一;再到疫情爆發,因應防控,1月底,台灣規定「陸生即日起至2月9日暫緩來台」;中國教育部則在4月9日發佈聲明,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兩岸之間的關係已緊繃到極限,民心也徹底行遠,橋樑已然徹底斷裂,我們正在送別一個很多人參與推動過的短暫和平時代。

陸生政策誕生於2011年,在當時兩岸關係和緩的大背景之下,兩岸從官方到民間,都期待陸生赴台可以增進彼此的理解。陸生作為兩岸隔絕近七十年,第一批在台灣長期以攻讀學位的方式定居的大陸青年,一度被認為是兩岸和平的具體見證。

從2011年開放到2020年4月叫停,陸生政策近十年,兩岸關係從和緩到緊繃,不同時期赴台陸生的感受也非常不同。這個政策,到底有什麼特色,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如果將之與在香港陸生的脈絡比較,其中的差別是什麼?直觀感受的衝突和張力是什麼?離開母國,來到一個在語言文化上存在親近性,但卻在政治制度、國族想像與大陸高度異質的台灣長期生活,作為有別於台灣的群體,陸生在與當地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自己的情感和認知又如何在互動中被構建?疫情之後,陸生權益受損,陸生的認同是不是會因當下的衝擊而再度改變,此刻,他們又會怎麼看台灣?怎麼看兩岸?怎麼看待自己異鄉人的身份?

一個人如何去實踐,會受到情感的結構,認知框架的左右,陸生在台灣的很多遭遇,如何去認知和消化,所依賴的框架是什麼?從前兩年已經在講「末代陸生」的觀點,陸生政策被叫停這本身似乎並不是一個意外,暫停令只是一個靴子的落地。

這一期,我們邀請到兩位講者,他們從陸生元年,2011年便作為首批陸生赴台學習定居,也先後在2020年疫情爆發時離開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張可,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陸生」,學術研究也承載著對自己的經歷與困惑的反省和審視。他曾經用七年的參與式觀察追訪了33位旅台陸生,從以往較少關注的情感與意義建構的角度入手,探究陸生旅台之後國族認同的變化過程及其機制。他在論文中指出:「過去認為陸生在台灣的日常生活實作將有助於加深彼此瞭解的說法過於簡單。正是受傷害的情感與意義的重構,造成了陸生旅台之後群體的分化與重組。」面對習近平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話語下所激發的日益高漲的中國民族主義,以及台灣年輕世代強烈的「天然獨」意識,他在文中提出避免雙方衝突加劇的可能方式。當天講座,他也會重點談旅台陸生的認同、情感與意義建構。

另一位講者余澤霖 @小刀刀刀刀,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生,從來到台灣第一年開始,他就為陸生權益來回奔走,有成功,也有失敗,兩邊都有衝擊。他組織過陸聯會,曾當選文化大學陸生會會長,曾是爭取陸生納入台灣健保等政策的積極參與者,幾乎沒有缺席過這些年島內的重大現場。當天講座,他會從三個方面來談:陸生的民主課到「陸生不談政治」;陸生最怕的還是陸生;夾縫中的異鄉人,撕裂、失語和創傷。

這個講題,雖然講的是「陸生」,但卻是一個外延非常廣的問題,關乎一整代有過異域經驗的年輕人,或許每個人對當地的情感都是複雜的、起伏的,深刻的。在疫情之下,留學生的認知和心境的變化又是怎樣的。這些故事需要被重述和理解,對於未來而言,會留下什麼樣的經驗。作為親歷者,需要從自己的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

以下為活動信息:

主題:陸生在台灣:十年,我們的認同、情感與意義

嘉賓:張可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2011--2020在台灣求學定居

余澤霖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生;2011--2020在台灣求學定居

主持:Matters 創辦人張潔平

時間:東八區 5月17日 (本週日)19:00 (18:30可進入zoom直播間)

Zoom會議室ID:859 9212 7503 https://us02web.zoom.us/j/85992127503


「兩岸擺渡人」第三期:

疫病與社會

吳易叡 & 林韋地 東八區 5月24日(週日)14:0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