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來自馬來西亞的作者如何書寫馬來西亞?

馬特市市民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與地區,「我與一座城的關係」、「寫出我理解的那座城」是很多作者寫作的主題。

但可能作者們並未發現,這裡有其他的作者和你一樣來自同樣的地方,你們用相似或者迥異的角度觀察著同一座城市或國家。

Matty希望把這些作者連接起來,也想向大家推薦不同地域的寫作。


本期先介紹這些來自馬來西亞的作者,如果有所遺漏,歡迎補充❤️。

作者:@慧儀

香港反送中運動反思:從社會運動和媒體識讀淺談馬來西亞華人為何不支持@慧儀是一名來自馬來西亞的獨立記者,她書寫的城市除了馬來西亞,還有香港與台灣。)

作為一個馬來西亞公民,我過去在小學和中學的教育體制裡並沒有接受到任何「公民教育」,只有「道德教育」。在這樣的情況下,先不論我是否熟悉馬來西亞政治體制的運作,我連身為一個公民有什麼權利、責任和義務也不一定清楚知道,也不曾思考過國家、社會和公民之間的關係,或是有探討民主、自由等議題的大環境。


作者:@杜晉軒

那些年-被國民黨-中央社思想審查的馬來西亞記者

對於陳駒騰父親是國民黨海外黨員這點,我問陳駒騰難道令尊沒建議他入黨嗎?原來在陳駒騰赴台留學前,他父親就過世了。陳駒騰回憶道,他父親生前給他留了許多受用的書,如蔣介石著作《蘇俄在中國》,他說「我在這(馬國)接觸的不是左派書籍,而是這本書。這書幫助了我很多,當時《三民主義》是必修課,我當時全班得到最高分,因為我引用很多這書的內容,並拿到三民主義獎學金」。


作者:@地球人在大馬

從大馬本地人了解大馬-三-淺談大馬的印度人

在馬來西亞有大量被本地人稱為嘛嘛檔的平民穆斯林印度料理餐廳或小檔口,通常還24小時營業,老闆通常是印裔穆斯林(進回教的理由說不定只是娶了馬來人),但員工就不一定,說不定還不是本地人只是老闆在印度的親戚飄洋過海來馬來西亞打工或打黑工的。而非回教的印裔通常是興都教徒,少數是佛教徒或基督徒。


作者:@陳海雅

在檳城遇見的人

馬來西亞國民人口多元,馬來人和華人各位約40%,餘下的就是印度人。在旅遊點,你會見文字解說分別用馬來語、中文、印度文和英文。民族同民族之間未必說是大融和,不過像Richard般華人入印度教的他不會是唯一。
在檳城接觸的其他族裔,司機多是印度裔,在青旅附近有個賣新鮮麵包的印度人推單車四處停泊擺賣,開始時我也不知他賣麵包,見個說廣東話的街坊婆婆說賣兩溝好好食,我立即要一份,和那位印度大叔聊天,但我忘記了問他幾時再來,之後我每朝都出去望望他有否來,可是都没有來,他賣的新鮮麵包真的很好吃。


作者:@不留

我話我鄉-貓城古晉

有機會一遊古晉當然千萬不能錯過這裏的美食,尤其是叻沙和哥羅面。馬來西亞不同州屬有各自的叻沙:吉隆坡有Asam Laksa,檳城有Penang Laksa,砂拉越則有Sarawak Laksa。砂拉越叻沙一般偏辣,跟其他叻沙的不同之處在於椰漿和蝦醬。在市內許多咖啡店或小販中心都找得到,基本上運氣不太差的話都不會點到難吃的,所以不一定得到處尋覓著名那幾家。哥羅面我個人覺得還好,但也是許多當地人的首選美食。叻沙是多年漂流在外的我總會念念不忘的美食。


作者:@柏樺

馬來西亞連線

馬來西亞的搶購潮比較長,從政府還沒宣布封城(3 月 16 日)前就已經開始。我們現在最缺的東西是麵包,就搶購率來看,應該算是第一吧?這是因為吉隆坡有很多遊子(從其他地區過來工作的人),而且大部分是外食族,已經習慣每天去外面吃。但現在這邊限制你停工,某種層面上催生了外賣行業,也讓很多人變成了『小廚神』,但對於我們不會做菜的人,就只能去搶麵包。在馬來西亞吃外賣其實還蠻貴的,對一個普通上班族來說,不是每一天都可以負擔得來。


作者:@張嘉恩

馬來西亞社論:從教育部長看公民素質

馬部長的種族主義言論,允許尊嚴大會的召開等等伊斯蘭化政策,幕僚處理公關危機能力不足,媒體的斷章取義,人民對於聳動標題近乎嗜血性的偏愛,甚至是希盟内閣的改革力度無法滿足人民,導致人民怨氣衝天等等因素都可能是壓死馬部長的最後一根padi。 我們先撇開馬部長的功過不談。我想説的是我們身爲公民可以從這一件事得到什麽教訓或啓發?


作者:@阿嗅

我的3位小学老师

老师接着说,她当然不是全知的,她也常常从同学的身上学到东西,还特别举了比我们长三年的学长学姐为例,说他们常常挑战她,也会带字典去上学。马来文老师的谦逊,不介意曝露自己的无知,而不是诉诸威权,强行解释,让我深受震撼。终于有老师是talk to us, 而不是talk down to us的了
上了国中后,课本从本来的华文全换成马来文,让我们这些华小生用了不少时间来自我怀疑和追上进度。幸好有魏老师,让我对马来文始终怀有一份温情和敬意。


作者:@auleo520

大马华人-chinese-malaysian

相信浮沉在Matters中文世界的朋友都会知道,中文使用者除了大中华圈为多以外,还有一个支流是很特别的,那就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中文博客也相当多、活跃。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种感觉就是为什么会这样?为啥是马来西亚,不是新加坡或泰国华人?


作者:@tanlikming陈力名

家乡话

我讲的就是马来西亚的华语,我们华语,福建话,广府话,客家话,完完全全的自成一格,我们的语言里面有时会一句话就会出现粤语,闽南语,英语,马来语掺杂使用,
我不再为我们语言的不正宗感到困惑甚至曾经感到有点丢人,我可以讲我们的方言。


作者: @DrYuan。汤圆

一个海外华裔对于中国的印象转变:我的n个中国

我从小就读的学校都属于华校,华校顾名思义就是华人的学校。在这里,中文是必修课也是学校里主要的媒介,无论是校歌、周会、报告,全部都是以中文为主。歌唱比赛肯定少不了:“龙的传人”“黄河”等。我们不仅背唐诗、作者、出处,阅读中国作文范文、就连考试也会考三字经还有弟子规的含义......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学校也非常下心思地培养我们。无论是扯铃、二十四节令鼓、华乐乐器、舞狮,只要是同学们想学的,都有教练栽培。
在我的整个中学生涯里虽然我的生活几乎属于一个中华文化的环境,但我对于中国的认知依然是模糊的。

謝謝這些作者的記錄,通過你們的文字,我看到了一個疫情下的馬來西亞、華裔生活中的馬來西亞、多元民族的馬來西亞還有美食中的大馬。

站上應該還有更多來自馬來西亞的讀者,歡迎大家使用#馬來西亞社區#標籤,來發現、收集來自馬來西亞作者的作品。

祝願大家在馬特市玩耍愉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