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主題 Newsletter 第5期:審視科學

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近日宣布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引發國內外學界及民眾的普遍譴責和擔憂,其中科學倫理問題成為爭議焦點。

據林垚老師觀察,過去幾十年,科學在公共領域出現越來越嚴重的信任危機,圍繞轉基因食品、核電、疫苗的安全性,甚至全球變暖的真實性,來自專業人士的解釋往往不能令大眾信服,甚至民眾的主流意見還會與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截然相反。

另一方面,科學家在包括基因編輯在內的各項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也令學界及民眾對人類越來越接近「上帝」而產生反思。

科學的專業結論應當由誰捍衛?科學的倫理底線又當怎樣把關?我們從站上選出多篇有關科技進步的思考文章,與你分享、交流。


Jiunn-Tyng Yeh:科技的進步應該有極限嗎?

支持上述技術的發展的人就會說,CRISPR 為什麼應該繼續進行,是因為我們從幾百年前就在做基因剪輯了啊。⋯⋯「人類扮演上帝」這件事並不是新聞,只是現在有了更方便快速的方式。⋯⋯我覺得這是個危險的滑坡,難道這樣指數成長的技術跟科技真的不會導致毀滅嗎?

C57: 如何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一種可能的神經科學方法

科學家將對光敏感的蛋白表達在小弟鼠的內側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上,然後再次把小弟鼠和大哥鼠放在管子兩邊。然後,科學家們得勁兒地給小弟鼠光照,激活內側前額葉皮層的神經元。在兩只小鼠狹路相逢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小弟鼠似乎感到天靈蓋灌入了一道光,得到了不一樣的能量,成功逼退了往日的大哥。

林三土:霍金悖論?——科學主義、科學的文化消費、科學的公共信任危機

但是科學從業者又往往意識不到這種不信任(背後的某些合理性),意識不到科學主義的態度只會強化而不是中和這種不信任,也不理解為什麽我們需要從科學以外的視角去介入公眾。

彭捷:回應《頂尖科學家何以常是反哲學的哲學盲?》,哲學與科學的微妙關係

在近幾十年來,部分科學家絕非認為兩種文化是「井水不犯河水」;相反,他們主張科學能夠(甚至更好地)處理諸多傳統人文學科的大課題。譬如傳統哲學所研究的對象便受到科學家的「介入」,最典型的例子有「自由意志存在與否(腦神經科學)」、「道德本質是什麼(演化心理學)」這兩道問題。

Jiunn-Tyng Yeh:幾個常被亂用的心理學/精神醫學術語

新聞最常講說研究人員發現 XX 基因,例如前陣子很有名的勇士基因(MAO-A 基因的某個變異型會讓人傾向於高風險行為)、還有上帝基因(VMA2 基因讓人容易感受到宗教體驗)等等,這些研究後來被檢驗以後都發現有許多問題,不論是統計上的 bias 或是因果關係不清。

李子李子短信:我是李子,這是一個文科生的科學陋見

文科生並非與科學技術絕緣。我篤信現象一定有背後的道理——如何分析問題?信息從哪裏求證?事物背後的科學怎麽體現,而又如何將復雜的道理簡單地解釋?

李子李子短信:一篇錯誤的疫苗論文,讓英國人付出了15年的代價

麻疹(measle)、風疹(rubella)、流行性腮腺炎(mumps),這三種流行病,在英國國家醫療健康系統(NHS,National Healthcare System)中,有基礎、免費的疫苗予以保護。這種惠及全民的公共健康計畫,卻因為一次事故,而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C57:明明是悲傷的音樂,你為什麽卻越聽越享受

許多研究表明,悲傷的音樂帶給我們的愉悅就像美食和性一樣,都來自多巴胺系統。PET成像研究揭示了我們在聽愉悅的音樂時,大腦內的紋狀體多巴胺系統活動得到了增強;在聽悲傷音樂感受到快感時,我們腦內激活的腦區也是紋狀體獎賞系統。

Matters 陸續已開通多個社群渠道,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臉書用戶推播群組,對臉書粉絲頁按讚;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博推特InstagramTelegram 社區,或添加微信號(ID:MattersLab)為好友,與 Matters 團隊互動。我們期待與大家一起,建立一個不一樣的內容社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