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连连看 | 在Matters,你和谁的牵绊最深

最近Matters的数据分析师@AndyZ 做了几张图,想和大家分享。

这是第一张:

可以保存图片,再点击放大查看

上面密密麻麻的圆点和名字代表的是是在3月份之前,在Matters所有发表过评论的用户。

每一条线连接的是发生过对话的用户,一共超过1000名,你们一起织就了一张密不可分的大网。

这是第二张图:

记录的是在2019年3月14日(Matters向全宇宙开放注册的那天)到6月14日(Matters向所有用户开放创作者权限的那天)的评论情况。

如果你和其中一个用户之间的线条越粗,就代表你们之间的评论越多。如果你们还是相同的颜色,就意味着你们之间的对话比与其他人的要更多,也就是你们很可能是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同路人。

譬如说,@林宏信 、@賴勇衡 、@UglyBull 、@Andy 、@許明恩 、@leafwind@ckxpress 等共享深灰色系,在图片左上角组成一个黑客(?)云团。

还有一大片绿洲连接着@林三土 、@王笑哲 、@公長 、@土逗公社 、@西闪 、@金其琪 、@寓森 、@abcd 等等。你找到你的名字了吗?是否看到和你相同颜色的同伴呢?(所以其实Matters是社交平台??...)

第三张图来了:

这是6月14日至今Matters站上的评论关系图。

大家会发现,有几个用户的名字特别突出,因为他们发出的评论数量最多,辐射出以ta为核心的对话,组成了一个个具有不同主场色彩的网络。

譬如说@Hymnsin ,相信在图中和Hymnsin共享同一主场色的应该都记得ta发起的《舆论本身就有害》等多场讨论。

以及@米米亚娜 射出的玫紅色网络,不少对话发生在米米亚娜的《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有丧家之犬的感觉》文章之下,摘出几段与大家分享:

@Ooer
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是,超越肤色,种族,信仰这些东西之外,其实人跟人之间是有巨大的共同点的。人与人之间个体层面上能达到的相互理解和连结,是很有力的。
@大紅帽
我在香港读新闻今年毕业,觉得您写出了我现在正经历的,还没有深入思考的心情。想要回国,却会深深陷入恐惧,想要留港,亦觉得是一场自我放逐,和同学聊天,觉得大家在香港读了一年新闻,如果愿意了解了这个社会的运作和挣扎,多多少少会有这种感受吧。但我们仍是幸运的,尝到了民主自由的味道,明白了发声而免于恐惧是怎样的体验;我们又是不幸的,思考再多也仍然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亦无法假装什么都不知道那样生活。
@Hamlet
我為作者欣慰,但是為無數青春的輪回悲哀。大陸和港台不一樣,在港台,一代一代的記憶和體驗是可以積累下來的,而中國的年輕人,一代一代飛蛾蒙頭撲火,才會醒悟。但是青春只有一次,家鄉也只有一個家鄉。

谢谢大家来到Matters,在这里记录下你们想说的话,与陌生人分享你们的生命经验,依然相信公共讨论的价值。

这三张粗略的图片是一个珍贵的起点,送给被五彩的线条连接起来的每一个人。鞠躬。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