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新世界的拓荒者,Web3 裡的探險家 | 金馬達基金公告 NO.41

Matters Web3 線上學習會至今日為止已完成第一輪分享,藉此機會本期金馬達將推出站上 Web3 相關的入門筆記大補貼,我們期待與更多人在這條路上相見。

Matters Web3 線上學習會於每週五早上 11 點在 Matters discord 舉行,在將這些學習與討論向社區公開後,我們看見許多非常棒的筆記整理:

至目前為止,社區亦積累了非常豐厚的 Web3 討論群像,每個人都是這條路上的拓荒者與探險家,為了躬身踐行「共學共創」的價值,本期金馬達將整理目前站上與 Web3 有關的入門筆記,我們期待與更多人在這條路上相見。


Decentralized ?

這裡的「?」一方面是指如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Dapps(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分散式應用程式,可見 @FledgeXu 文章 DApp 是什么?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散式自治組織)等去中心化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我們可以將去中心化的思維與許多事物相結合,而延伸出無數個 De-;另一方面,「?」則代表著對「去中心化」本身的疑問與探索:許多去中心化組織的身後似乎仍無法擺脫中心化的決策機制。在這一小節裡,Matty 將圍繞這兩個方面為大家梳理市民們的優質筆記。

De(Whatever) 变得这么流行,我想应该是反映了大家普遍对中心权力的不信任,也认识到过于依赖「中心」的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社群、生态网……)更容易瘫痪。不过 DeX 并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在考虑架设一个DeX的时候,还是要先想想这个东西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這篇學習筆記來自於 Matters Web3 學習分享會早期,技術工程師劉果從技術架構角度對去中心化應用的討論(這裡有課程講稿整理)。@栀子榴莲 引用 Vitalik Buterin 提出的三種去中心分類:邏輯上的去中心(Logical decentralization)、計算機架構上的去中心(Architectural decentralization)與政治决策上的去中心(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說明在最後能夠做出一個去中心化的政治決策之前,每一個步驟的去中心化過程都會相互作用、對整體的行為/事件造成影響;文章後半段則介紹了目前在社群裡較少被討論的 DeSci(Decentralized Science)的誕生背景與提案應用。


區塊鏈的世界特別多由三個英文字母組成的術語,從 ICO 到 STO 後,又有 IEO、ITO、IDO,當然還有炙手可熱的 NFT。整個社會都在用專業術語是個有趣的現象,然而很多時候,雖然人人都說 ABC,但人人說的卻不是同一個 ABC。比如現在又開始流行說 DAO 了,但眾口難調,當下自稱 DAO 的組織包括了幾乎任何協作的型態,看來很快幾個朋友湊錢吃飯,都快要稱為 Dinner DAO 了。

本文寫於 DAO 被熱議、如雨後竹筍般不斷冒出的時刻,身為 LikeCoin 與 #decentralizehk 的發起人,高重建以大家熟悉的 LikeCoin 為例,解釋具有嚴謹意義(八大特性)的 DAO 會如何根據其特點運作。


抗議人士希望法庭根據 DAO 當初建立的章程(也叫做憲法)做評斷,到底這個 DAO 提案可不可以執行,最後經過法院的裁決,認為此提案雖然投票通過但不應該執行,因為違背章程當初的設定,所以透過智能合約當初留給仲裁機構的接口,即時阻止錢從國庫打出去到其他地方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章程的執行」。

本文是作者【DAO 101】系列的第二篇,焦點從解釋 DAO 耳熟能詳的理念,轉移到了具體的章程執行,其中詳細介紹了如何制定章程、需要注意哪些面向、其制定的「方法論」為何。系列中的其他篇章亦關注到了集體行動 (Collective Action)DAO 中常見的3 種治理失敗的跡象等內容,非常適合有意深入了解 DAO 的夥伴們前去學習。


顾名思义,DAO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也就是让众人可以管理众人之事,既然是管理,就有「要管理什么」跟「如何管理」,我觉得这样讲很模糊,直接实际案例会比较好。

本文更關注在 DAO 的決策-投票層面。作者通過眾籌項目 $PEOPLE 的舉例為大家直觀簡潔地說明 DAO 的運作模式(之一),並整理除了如「流动民主投票」等七種投票類型。在第(二)篇裡,作者則以 DASH(達世幣)的例子更進一步說明,DAO 模式如何在整個過程中起到監督作用。


烏俄戰爭進入第 2 週,越來越多國際企業響應歐美政府的對俄制裁措施。金融支付網路 Visa、Mastercard 與美國運通相繼宣布暫停在俄國的全部業務,這等於是將俄羅斯打回紙鈔交易的年代。不僅俄國民眾的金融卡立即「殘廢」,國外的金融卡也無法在俄國境內使用。金融機構響應制裁並不令人意外,但主打開放的 Web3 交易平台也跟著封鎖用戶就引發爭議。

這篇文章主要在討論全球最大 NFT 交易平台 OpenSea 為何不算是去中心化應用,「以及 OpenSea 追求開放精神與平台治理的兩難」。本文結論為「OpenSea 就像是 NFT 的蝦皮賣場」,其官網亦未標榜平台是「去中心化」的,更像是「開放式的中心化賣場」。這其實挑戰了「所有 Web3 世界的平台、網絡都是 decentralized 」的預設,也更進一步讓人思考 Web3 世界裡的古老哲學議題:政治制度/體制架構究竟要如何有效、公平地治理。


SocialFi 與 GameFi 的時代

這裡的 Fi 都是 Decentralized Finance 的縮寫,意即社交與遊戲——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去中心化金融世界、區塊鏈上的應用。電影《一級玩家》(或《頭號玩家》、《挑戰者1號》)中所展現的世界或許可以很好地代表人們對元宇宙的其中一種想象,其中主角好友在電影開頭於不同區域透過「打怪」賺錢的行為,便很直觀地體現了 GameFi 裡「邊玩邊賺」(Play to earn)的理念;而 SocialFi 則會透過個人社交影響力解決創作者利潤分配等在 Web2 世界中容易被壟斷的問題,用 @Roubaozi 的話來說,「SocialFi 始终是一个与社交内容绑定度很高的领域,而且是一个以社交内容属性为主,DeFi属性为辅的领域」,且後者將服務於前者,而這也是 SocialFi 與 GameFi 的差異之一。

GameFi 简单来说就是游戏化金融,将去中心化金融产品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将游戏道具衍生品 NFT 化……有了GameFi,区块链上的代币现在以数字游戏为后盾,缺乏金融知识的普通人不再需要了解区块链复杂的经济模式来参与代币交易。它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进入,共同掀起了GameFi的热潮。

如本小節前言所述,GameFi 不僅僅是遊戲,更是「包含区块链技术和分散玩家关系所支撑的经济体系」;其「本體」是「游戏形式的区块链社交和交易网络」。故而評估一個 GameFi 項目是否優質時,核心就會在於「能否在游戏玩法、经济模式、用户关系等方面向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本质靠拢」。


GameFi tokenomics faces two main difficulties: market trend and inflation.

@KMonvest 認為,GameFi 的經濟模式主要會遇到兩種困難:市場趨勢,區塊鏈市場高度不穩定,玩家的代幣回饋也隨之波動極大;以及通貨膨脹。初入 GameFi 世界的玩家或許需要注意這兩點。


現在傳統媒體如報紙漸漸的萎縮,取而代之的是社群媒體成了訊息傳遞的主要管道,當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群媒體時,廣告商也跟著投入社群媒體,然而許多社群媒體如臉書為了增加廣告收益,刻意降低商家的觸及率,導致商家或是創作者的收益與聲量完全被社群平台給控制,在長期被這些社群平台巨擘的壟斷下,助長了 SocialFi 的誕生,本文就要介紹什麼是SocialFi、形成的要素、以及SocialFi平台介紹。

@Taiwan Crypto 則圖文並茂地解釋為何 SocialFi 在 NFT、GameFi 之後成為圈內甚至圈外人都熱議的話題,及其特性、重要性。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例子可能是 Facebook、Instagram 對於創作內容需要付費才能推廣的壟斷機制,「就像是夜市攤販要繳交保護費給當地角頭才得以生存」,SocialFi 便是要解決這樣的中心化問題。


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SocialFi始终没有跑出来大家所公认的优质项目?**另一边的GameFi、NFT、DeFi等领域,不仅已有Axie、CryptoPunks、Uniswap、Aave等非常成熟的项目,甚至不少还流行到了圈外,这是SocialFi所欠缺的,同时也是机遇所在。

走 SocialFi 模式的 Monaco 在去年年底時曇花一現,@Roubaozi 能夠在其中同時看見 SocialFi 的缺失與機遇,清楚闡釋了目前 SocialFi 的強勢與弱點。文末亦詳細舉例了許多 SocialFi 项目,供大家參考探險。


Web 3.0 浪潮下的綜合思考

近期隨著區塊鏈應用越來越多,有些區塊鏈的支持者開始喊出「Web 3.0」的口號。他們認為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將成為新的 Web 3.0,取代因為網路巨頭而過度集中的 Web 2.0,成為眾人的網路。真的如此嗎?我認為,我們應該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回過頭來重新思考「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關係。

在這篇文裡,@雨蒼 從歷史的角度重新思考「去中心化」的歷程。「去中心化」除了我們熟知的對於資本壟斷的抵抗外,也認為可能會帶來「傷害弱勢」的壞處;而區塊鏈本身也不是完全的去中心化系統。重要的或許是找到一個平衡點,「要在中心化與去中心之間找到適當的多中心化狀態……才能在保障福祉之下,求取系統的永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web3更像是对web2时代以隐私换取便利行为的修正。我们免费享用了很多信息,代价是让企业和算法控制了我们。你的喜好不是你的,你的选择不是你的,你的思想也不是你的。

「纯文科生视角」對於 Web3 世界的理解,實際上可能也是絕大多數人都有的類似心情。在這篇文章裡沒有任何艱澀的概念、技術的黑話,只有非常樸素又普遍的、在叩問新世界時所有的感思,推薦給所有無技術背景但躊躇於 Web3 門前的夥伴。


因篇幅關係,本期金馬達遺憾未能將所有 Web3 領域的好文都囊括收納進來(收納不完好文好像也是一種幸福),但針對入門者我們整理出相對基礎而重要的三個模塊供大家學習交流。歡迎市民們在未來有更多筆記發佈時使用關聯功能聯結此篇文章,形成去中心化的筆記網絡喲XD

也很歡迎大家去Matters discord進行即時的交流,那裡已經聚合了很多學習信息,期待未來繼續與大家一起探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