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
Matty

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 寫作者] 檔案 002 - Vanessa:如果不寫下來,我的感覺會沒有形狀。

2017年底,英文世界頗受歡迎的自媒體寫作平台 Medium,推出了讓寫作者可以獲得報償的會員計畫,在中文世界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因此,2018 年繁體中文的長閱讀(long-read)群體出現了一波移民潮,不論是作者或讀者,Medium 的中文使用人口有相當明顯的成長。

儘管如此,由於使用者的基數差距還是很大,以中文為主的寫作者,在 Medium 平台上要成為官方由數據統計自動認證的熱門作者(Top Writers)並不太容易。

其中,乍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炸雞避難所」,曾經在「書籍/閱讀」(Books)項目獲得不短時間的認證。這是一個簡單的個人帳號,沒有利用 Medium 的「出版」(Publication)功能刻意經營門面和品牌,甚至也不算有固定的寫作主題,卻常常能產出叫好叫座的文章,特別讓人好奇。

「炸雞避難所」到底是誰?如果你認識她本人,其實從 URL 就可以找到線索。

人稱 Vanessa 的賴佳翎,是一位活躍又極度細膩的內容創造者。她的「出道」很早,2015年還是大學二年級生,就因為想採訪即將從台灣四年制大學畢業的第一屆陸生,發起了「貌似實驗室」(Mouse Lab)這個平台;此外,她也在不少媒體或文史、藝術機構參與過採訪編輯的工作。

然而,「從學生時代開始……」這樣的起手式並不適用在她身上。

從社會學到人類學,這個有著旺盛好奇心的女孩習慣做自己的主宰,不受標準人生進度的束縛。因此她一邊在校園裡悠遊於相近的知識領域,一邊在校園外忙於各式各樣跟媒體、社群經營相關的計畫,同時還能把握時間成為一位堪稱多產的寫作者,雖然至今還是一位大學生(編按:陌生的長輩此時可能皺眉頭了)…… 但生活絕對精采得足夠理直氣壯。

這就是 Matters 的「 2018 年寫作關鍵字」系列要向大家引見的第二位寫作者。以下,請一起來聽聽 Vanessa 的經驗談。

〈認真問答〉

> 為什麼會開始寫作?

《貌似實驗室》是我最早發起的採訪計畫,但如果由我自己來界定什麼是「寫作」的話,可能手寫在筆記本上也算吧!
我是一個記性很差的人,常常要記當天發生的事情;還有我的想法,包括一些比較焦慮、對生活有些不安的的想法,都會記在筆記本上。最早開始記是在 2012 年,到現在已經累積了十幾本手寫筆記本,幾乎都是寫滿的。
在 Facebook 還沒出現的時代,這種「寫日記」的習慣是對我來說很珍貴的東西。後來大家都在 Facebook 上發想法,包括我自己也開始這樣做,才比較沒有手寫的習慣。但最近我也開始在檢討,是不是應該重拾這個習慣。
除了梳理感覺、情感之外,我也用書寫來思考怎麼觀察社會議題。當初我唸社會學系是轉學考進去的,不是升學考試直接進去,所以一開始是通過一位家教來讀社會學。他鼓勵我可以把對一些社會議題的看法寫下來,我就開始在一個部落格發表,這也算是我寫作的起源。

> 為什麼會開始在 Medium 上寫作?

在 Medium 寫作一開始沒當成一件認真的事情,也只是為了記錄想法。可能我的感受比較敏銳,常常會覺得:如果不寫下來,這個感覺會沒有形狀。記下來之後,才會覺得比較安定。
在 Medium 上寫作沒有固定的題材,這是我故意的。我希望自己比較跳脫,不要去迎合特定的、流行的題目,而是從個人的感覺出發,找一些比較銳利、特別的角度,去寫出一些新的主題。
我目前規定自己要一週一篇,幾乎都有達成。

> 手寫筆記和 Medium 比較像個人書寫,《貌似實驗室》則偏公共,中間經歷過什麼轉變?

這個轉變非常重要。
《貌似實驗室》是 2015 年 2-3 月的時候發起的。那時候發現第一屆陸生在台灣四年制大學將要畢業了,所以我想出了幾個採訪計畫,也比較吸引到媒體關注。在這之前,我也在關注原住民族的媒體《MATA台灣》擔任採訪記者,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是記錄社會議題、事件,以客觀、評論或者訪談別人的視角來寫作。
直到 2018 年 1 月,我開始想如果要寫新的主題,要寫些什麼?結果發現,我一直都不太敢寫自己;寫在日記本上是寫給我自己看的,但要寫給公眾看,一般人好像都會覺得公開傳播和私人想法的話一定要分開,沒辦法結合在一起。
我就想:如果能把「私人的感覺」跟「公眾關心的議題」結合起來,那樣的文章會是什麼樣的面貌?
我很早就知道 Medium,也想過把過去的作品放上去,但又覺得很重複。另外,如果用自己的名字,等於直接經營個人品牌,但我又覺得暫時還找不到寫的主題。如果要從個人觀點、情感出發的話,我可不可以不要有標籤?讓大家不知道我是什麼身份,甚至把「我只是一個學生」這樣的標籤都拿掉,只在個人簡介上放無關緊要的一句話,會怎麼樣呢?
所以,我就開始了「炸雞避難所」的寫作。
這個靈感源自於我很喜歡的一本中國雜誌叫做《食帖》,它會用一種很有魅力的包裝方式來介紹很多好吃的。其中有一期下了「廚房是人生的避難所」之類的標題,所以我就抓關鍵字取了「炸雞避難所」這個化名…… 後來很多朋友才突然知道,原來我這麼喜歡吃炸雞!

攝影:林佳禾

> 2018年,最難忘的寫作經歷是什麼?

有點難答,因為還蠻多難忘的…… 對我來說,這主要就是要去挑出我以前都沒有想過自己會公開的個人經歷。
過去一年,想不到要寫什麼,我就會想最近讀了什麼書,試著把我對這本書的看法結合個人經歷寫成一篇文章。我原本以為這樣的寫法應該不會吸引太多人看,因為大家要嘛就看比較硬一點、有一些深刻觀點的書評,要嘛就是看一些比較煽情的經歷,但我的文章可能兩邊的程度都不會那麼深。
其中有一篇,我用了一個比較平舖直敘的視角,沒想到還蠻多人看的。
那是在講我從小看媽媽在除夕夜裡忙進忙出,到後來長大後我意識到身為一個女性可能會遇到的種種難題,是我讀了韓國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後寫的文章
其實我沒提到太多書的內容,大部分在呼應那本書的敘事方式,講我身為一個女性從小到大的生活感覺。比方說,因為我身高比較高,常常被灌輸應該女生比男生矮一點,站起來比較好看,或者只能找比較高的男朋友這樣的講法,我非常受不了;或者,如果跟一個陌生人坐在一起來,我站起來,他會突然說:「哇,你好高阿!」
我把這些別人眼裡看起來很微不足道的細節,都寫了進去。而 Medium 的設計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讓讀者自己劃重點。從這樣小小的互動,雖然他們沒有留言,但我看得到這些細節觸動到他們,這是我覺得很難得的地方。
還有什麼?我記性很差,需要回憶…… 噢,還有一些是我比較「有距離地」去談寫作對自己的意義。我後來把它們整理成一個系列,比如說對「痛苦」的寫作對「情書」的寫作…… 還有我怎麼比較有效率地寫作。
總而言之,我會希望已經很多人寫過的類型,我可以再加上一些不一樣的角度,比如說就沒有人想過「情書」也可以特別寫成一篇教方法,這就是一般人可能沒有想過,但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的角度;或者說書寫「痛苦」,我就採用了語言學的方法來談為什麼痛苦值得書寫。

> 如何找尋寫作的題材和靈感?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書」,也就是正在閱讀的東西。
不過,我向來沒有題目空缺的問題。以前幫其他媒體供稿的時候,就被訓練出了手上隨時要有題目的習慣,所以我都會盡量保持有兩、三個備選的題目。我每天看很多網路文章,或者看臉書的朋友動態,說穿了其實都是從「觀察」開始,如果覺得既有的評論好像都沒寫到更銳利的角度,我就會想挑戰寫寫看。
通常,會會先在筆記本上發想靈感,把關鍵詞和架構先建置起來。我覺得有八成的情況「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可以隨時隨地。一邊搭捷運、走路,一邊就可以思考文章可以加入什麼觀點、怎麼整理出來。通常到了自己覺得差不多可以寫的時候,我就會在一、兩個小時內寫出來。
一旦知道大概要寫什麼,就可以很快。我不太做那種邊寫邊思考的事情,那反而會比較沒有效率,常常寫到一半感覺沒了,寫得很卡,然後就很挫折,接著就會開始想是不是要拖稿。
當然,不可能一次坐下來就能在筆記本上都寫好架構,通常大概會有兩、三次,而且會在不同的情境。我發現在不同的情境下思考的組合可以幫助你抽離,所以有時候在學校、有時候在路上、有時候在捷運上,慢慢去想文章還可以再加入什麼。
雖然我現在沒有寫日記,但還是有隨身的筆記本,勤做筆記真的很重要。

> 2019年,設定的寫作目標是什麼?

之所以有「炸雞避難所」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以前會被編輯批評文章太硬、太講道理了,總是想結合社會科學的方法來解釋事情。所以,現在我會一直想挑戰自己的書寫風格,希望能愈寫愈放鬆,愈寫愈軟。
我很愛看生活類的雜誌。2019年我會希望加入一些生活雜誌類的企劃或風格,可能從一些設計的小物件出發,去寫我怎麼看某一個設計或生活的一些元素。就算只是生活風格,有些媒體真的可以寫得很好, 比方說《Monocole》就是我的終極目標,如果有一天可以為這樣的雜誌供稿,會是我的榮幸。

> 覺得「炸雞避難所」的讀者都是什麼樣的人?有過什麼互動嗎?

還好,互動不多,就是偶爾會有留言。
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點。現在的新媒體都會更嚴格要求要有一個目標受眾的樣貌,你要知道自己寫給誰看。或者你就算不知道,也要懂得一般讀者會需要看到什麼內容,然後有針對性地去包裝,把它變得更吸引人一點。
我覺得這個思維很重要,沒有錯,可是也沒有必要去設限,把讀者想得太狹隘。
讀者是聰明的,他們可以判斷什麼樣子是很平庸、很多人寫過的東西。比如說職場類的、性別或伴侶關係類的、自我成長比較雞湯類的,這些都非常多人寫。這一類的題目,我要嘛避開,要嘛就吐槽,然後必須一邊吐槽,一邊去加入我自己的故事,或者我個人感受面的東西。
我認為自己應該比較容易吸引到的應該是很有好奇心,但不會按規則走的人。這一類人跟我也很像,他不會預期我下一篇應該要寫什麼,也不會因為自己喜歡某種風格,就覺得我要多寫。
喜歡看就看,覺得還好就不會看,這樣的讀者應該跟我合得來。

> 對 Medium 滿意嗎?

還算滿意,雖然它不是特別設計給中文用的排版。不過,我也期待未來有一個中文作者比較多的平台,可以在上面交流。
坦白說,我一開始沒想到「炸雞避難所」能在幾個月內就得到比預期更多的關注。
我覺得很大原因是這一年有很多人不滿意 Facebook 的生態而「逃離」到 Medium。這方面是不錯,等於它提供了一個避難、可以看優質內容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我覺得也很可惜,因為多數讀者最終只是來看看文章,但自己可能寫了一、兩篇就放棄了。
Medium 上這樣的帳號非常多,他們寧可成為一個追蹤者,卻沒辦法,或是以為自己沒辦法可以像我一樣去認真書寫真實的自我。所以,現在 Medium 上主流的作者多半也已經是很成熟的專欄作家,或者本來就是意見領袖。
我其實不太樂見這樣的現象,我期待未來的寫作平台應該是可以鼓勵更多元的寫手自由地發聲,未必要有很成熟的寫作經驗,但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特別喜歡寫作這件事。我希望自己可以是一個範例,讓大家知道不靠身份、不靠標籤,只有一個看起來很娛樂的「炸雞」,也可以吸引一定的流量關注。

〈快問快答〉

> 創作時最喜歡吃的食物?

寫作的時候通常不吃東西,喝咖啡就好了。我尤其喜歡在比較餓的狀態下寫作,然後撐到寫完去吃大餐。
寫完吃什麼?特別喜歡烤肉,或者炸雞(編按:真不意外……)。反正是肉!一定要肉!

> 最平常最喜歡待的寫作地點?

咖啡店。有好幾家比較偏好的店,通常是比較安靜、氛圍比較舒適的環境。
一定得去咖啡店,我不在家寫作,在家寫不出來就會想躺在床上,然後就沒完沒了。

> 寫作前有沒有什麼儀式?

一定要去咖啡店算吧?就是旁邊有一點小小的人聲、一點小小的音樂聲,可以放鬆下來,喝一口咖啡,然後就開始寫作。

> 通常每天幾點開始寫作?

沒有固定,但通常一定是下午了。早上通常在家裡,也在喝咖啡,我咖啡成癮還蠻嚴重的。

> 寫不出來的時候會做什麼事情?

我知道有些人習慣寫作時吃甜點,可是吃甜點容易放鬆,我的寫作紀律比較嚴格,通常就是一杯咖啡,不能太放鬆。如果喝啡沒效的話,就喝啤酒!有些咖啡店也賣精釀啤酒,喝了不會醉。
喝啡啡可以集中、專注,喝啤酒是徵醺,可以刺激靈感,如果卡住了,那就先喝啤酒。

> 目標想成為誰?

有幾位欣賞的作家。比方說駱以軍,讀了他的《匡超人》覺得很震撼,被帶到了我原本沒辦法想像的邊界,很有魅力。
但是不想要成為他們,成為我自己就好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