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子
玄子

广东人。

疫情终会结束,但遗留的苦难将持久且深远地回响

蒋勋在讲东方园林美学时提到一个观点,大意是,所谓文化,应是化在生活里的。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印刻在生活记忆中,才能真正成为你的底蕴。他说的是教育方式。

这次新冠病毒肺炎,大概是第一场在互联网时代向我们袭来的传染病,在人人都有渠道发声的今天,激起了千层浪潮。凡是从自身专业角度发声的人会得到更多反馈,因为他传达了学识(当然也有例外,不过那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很多人从中或多或少学到一些,大概也是“融化在生活里、刻入记忆中”的收获。

我们已不是小朋友,由父母牵着走到一个地方,带着念牌匾上的字。这种“融化”的教育方式,应当变成自己教自己的方式——在热点事件中(它进入了你的生活记忆),对相关常识做有针对的通识学习;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好奇心重一些。

这样做,不至于对学到的忘得快(可能更牢固),也不至于在纷乱繁杂的信息浪潮中无辨真假,过于恐慌。

学识与事件相互加持,以期深刻对二者的认知。持着这样的想法,这段时间特别读了两本书:医学人类学研究著作《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演化医学科普读物《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份关于80年代初中国人精神健康问题的田调报告,作者阿瑟·克莱曼是哈佛人类学教授。在豆瓣看到他是吴飞的导师,十几年前读过吴飞的《自杀与美好生活》,但因为年纪小,记得不多了。

前三章比较难啃,诊断术语太多,何为抑郁、何为神经衰弱、何为躯体化,读着总是走神。硬着头皮读完,毕竟对关键词的梳理必不可少。

前三章有几个有意思的观点,一是把中医放到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下,不是从科学而是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它,这对我来说挺新鲜且有启发。二是,社会为个体的身体体验提供了某种解释框架,每个社群感受到的疼痛可能千差万别,尽管使用的是含义相近的词。

三是,把心理学看作是与西方文化分类及价值取向密不可分的一个特殊的民俗理论,“心理学是含蓄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心理学中心主义”。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不够充分的话,会导致“概念谬误”:把一个文化的诊断系统及其背后的信仰和价值观以民族中心主义的方式强加在另一文化的病痛体验上,而后者固有的诊断类别及其表达的信仰和价值观也许是大相径庭的。

第三个观点作者引用了一个极端但清晰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精液减少综合症)。

案例部分,因为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初,作者接触到大量在文革中受到创伤的患者,他们的故事十分沉重。我对文革,甚至于,对建国以来所有社会危机施加在某个个体身上的苦难,有一个几乎没有底线的判断,但这些案例还是击中我,远比我所预判的要惨烈。这样的惨烈唯有「真实」可以匹配。如果有人想撰写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他永远也写不出「真实」的沉重。

「人类苦难的(宏观)社会根源正是权力的地方场景,它导致了资源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大规模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态力量的影响的传递也是不公平的,把特定的人群置于最大的社会压力之下。」《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P169  

比如当下,一群体面的、自食其力的人被困在城中、徘徊在高速路口,被迫露宿街头、翻垃圾桶找食物,一个六岁的孩童守着死去多日的爷爷,以凉水和饼干充饥……如果不是「真实」二字,怎能道出其中千钧之重?

这本书写于四十年前,出版于十二年前,对理解当下疫情可能造成的苦痛记忆依然有启示。创伤必定是广泛、严重、持久的,不仅是肉体上,而且是精神上,并如作者所言,由精神投射到躯体上。

「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历,都可能进入他对具体病痛的理解中,这种理解往往未必是言词式的,而反映在躯体的表现当中。」吴飞《作为社会事件的苦难》

除了应从“躯体—心理—社会”系统诊疗精神疾病之外,在尾声部分作者提到,预防干预也特别重要。在八十年代初,预防干预由街道、居委会、工作单位、公社执行,这种没有受过特别训练的兼职工作“并不能很好地确定、应对这些人类不幸”。他说,“必须赋予中国的精神健康服务机构以更大的权限和更多的资源”,建立系统化的社区保健机制,进行独立的、专业性的社区干预。

比起四十年前,现在已有不少社工机构、公益组织在行动,但四十年前的基层兼职模式还在力不从心地运作着,这些基层人员自身也很可能面临着精神健康危机。可想而知,疫情终有一天会结束,但遗留的苦难会在社会、精神层面持续着长久且深远的回响。

  •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这本演化医学科普读物,虽然作者说也面对医学生,但并不深奥。由于我近年一直有留心医学科普知识,而这本书写于1994年,所以里面提到的很多概念对我来说不陌生。BBC有一部纪录片《人体奥妙之细胞的暗战》,可以一起看,能够更好把握这本书的思路。

我对新冠状病毒自始至终没有多少恐惧,又或者说,我怕流感,怕感染一切病毒,当然也怕它,但不会更害怕它。人与病菌的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是生命的安排。

如果大部分人受过医学(生物学)常识教育,如果中学生不只是为考试死记硬背,我们对这场传染病就不至于这般恐慌,草木皆兵。我们本应知晓,即使人类一直在进步,传染病的流行也是必然的,这也不是最后一场。因为病菌本身也在进化,而且由于不正确的生活习性(与牲畜近距离生活、猎食野生动物、共餐制、抗生素滥用等),我们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这一个多月,铺天盖地的“传染了多少人、死去了多少人、潜伏期创新长、不要出门、洗手有多重要”……在我看来不是这个病毒有多可怕,而是“人祸”有多可怕。人祸,不仅是隐瞒、掩盖、物资及捐款的扣留、训诫、封城、封路、征用肿瘤医院、征用学生宿舍、泯灭所有生的渴求、有效配方频面世……人祸,也是无知

在四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呼吸内科,一场普通的咳嗽还会得到抗生素、抗组胺药、中成药的配套回馈,这是哪怕多一点点耐心的医生都不会随意开、哪怕有一点点医学常识的患者也不会随意吃的药。更别说盐水漱口、连花清瘟、板蓝根、双黄连、开空调、熏醋等等花样百出的“有效配方”把国人玩得团团转,也别说“中国防疫举措有效抑制疫情蔓延”“中国树立了世界防疫的典范”等等正能量。

常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正确的生活习性有哪些、从哪里开始防范、什么是自限性疾病……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审慎应对,免于陷入莫名的谣言和恐慌之中,陷入盲目的乐观之中。

扯远了,这本书普及的是这样的常识:

「人体对于病毒病菌的入侵即使不用医治也是可以逐渐适应并产生免疫力的……疼痛、发热、呕吐、咳嗽和焦虑都是身体的防御机制,不是疾病本身……演化医学的视角可以帮助理解疾病发生的过程,更审慎用药,关键是准确诊断病情,精准治疗。」

「病毒病菌也可以适应人体产生的免疫力以及新环境而变异出新的品种来攻击人类。最常见的例子是感冒病毒……滥用药物对于人体的免疫机制具有抑制甚至掐断的破坏性作用。」

「人体对生存环境的快速变化的适应滞后……这种状况导致现代疾病的产生,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过敏性疾病等等。」

纪录片《人体奥妙之细胞的暗战》讲的是感冒病毒入侵人体,与人体防御机制对抗的详尽过程,是对上面提到的自然法则和生命进程很生动且直接的演绎。剧本特别好,老少咸宜,用史诗级科幻战争大片的方式准确传达知识,让人热血沸腾,只想对身上的120亿个细胞顶礼膜拜。

病菌与人类,都是从三十亿年前最初的细胞进化而来,是远亲,也是宿敌。为了自身的基因,双方不得不进行永不休止、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这一切是生命的安排——当我们能够从自然法则层面理解疾病造成的生死时,大概能有所抱慰,看见更宽阔的万物,收获更深沉、健康的生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