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來港去
港來港去

香港故事怎麼可能講來講去都是那一套呢?香港故事可以輕輕鬆鬆的娓娓道來嗎?

「港來港去」寫作計劃:如果催淚彈太辣,那不妨先從一杯奶茶書寫香港

其實沒有“讓愛發電計劃”,我們的計劃也會開始,比起拿到多少萬的likecoin資助,我們更希望的,是能得您撥冗一閱我們的想法,並且關注、參與、支持。

香港的“反修例運動”已經一年,港人從過去的政見之別到如今的勢如水火、壁壘分明,一方面有著自回歸之後,長期泛民與建制的路徑區別;另一方面則是6月9日、6月13日、7月21日、8月31日、10月1日等一個個震撼的衝突與暴力場面的刺激與震盪、憤怒與共情交織。

然而這種震盪對於新來港的內地人來說,似乎過於猛烈,很多學生剛剛到港,帶著對祖國統一的宏大敘事、對香港太平盛世的理所當然,連熱身的辯論思考時間都沒有,就要直視警察衝天的催淚彈、示威者的燃燒彈、以及黑社會的小刀藤條;訊息的區隔與權力的操弄下,那些不得不做出選擇,有多少清楚選擇背後的意義呢?

2019年11月的中大,剛剛抵校不到兩個月的非本地生離開校園。張泰格攝


有人如逃難一般離開校園、有人高舉紅旗高唱國歌、有人為港人發聲卻被舉報甚至遭到國安訓誡、有人嘗試與民族主義溝通卻不得其法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網絡上一直都有微弱的聲音被發出,都以匿名及非正規團體方式活動,但不敢持續經營。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種“沉默的螺旋”,也就當他們認為自己是少數派或者被恐懼挾持的時候,便更加不願意發聲。使得無論是港漂群體本身,還是社會都無法估計他們的真實想法和人心向背。

我們發現,在當下的香港,本地生與內地生的理性溝通極其困難,而內地生的大量信息生活渠道幾乎已經被建制社交輿論圈(牆內媒體和統戰組織)和金融逐利圈(保險業)所壟斷,人文生態匱乏而單調。

灣仔藍屋。張泰格攝


因此,我們覺得也可以做一本“吃買玩天書”,寫奶茶也寫羅宋湯、寫麥兜也寫黑社會、寫廣東話粗口也寫少數族裔生存,給想了解香港的人提供既實用又平易近人的香港資訊和香港故事。其實香港的小故事總是很多,有人書寫、也有人珍惜,只不過總會被宏大敘事和尖銳時事所遮蔽。我們嘗試先放下尖銳矛盾,用輕鬆的口吻將香港故事娓娓道來,也協助他們增強批判意識和思辨能力;同時,期望可以協助他們組成互助形式的支援網絡,形成文化圈。

如果催淚彈太辣,那不妨先喝一杯奶茶了解香港,多品出一層味道,香港就多一分層次。


我們是誰:

@葉蔭聰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港漂流動社群;

@張泰格 ,資深新聞工作者;由內地來港十五載,熟悉港漂社群的種種。

合辦團體:

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工作範圍之一為公眾教育

顧問:

@梁啟智 ,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講師,新著為《香港第一課》,經常撰寫文章,為內地年青人解釋香港的問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