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C

@helloC

一个普通的亲历者的记录有什么用?

在想此文的题目时,我是做了一番思考的。首先是定位,用什么身份来定位“我”以及更多的“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却同时也是这场香港运动的亲历者或者“被参与者”。可能2019年“我”在香港读书;可能2019年的某一天,“我”来香港购物、游玩;又或者“我”好奇香港究竟怎么了,专程来港看一看...

走出绝对的二分法

前不久,读了何炳棣先生在1998年写的一篇文章,原名为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这其实是何先生对Rawski(新清史的代表史学家)的一个回应。

通识科,你有没有教坏孩子?

昨晚在微信朋友圈看了一篇10万+阅读,热议的文,名叫“我花了725港币,买了香港的通识科教材”。以下是该文链接,大家可自行搜索:https://mp.weixin.qq.com/s/-bBonh5ku68WB8PF6N65fQ 之前对通识科有兴趣且有一点点了解,所以简单谈下看法。

微博上的国旗与FB的洋紫荆

此前我有微博账号,但不擅长使用,所以手机里一直没有微博这个app。虽然没有,倒也喜欢听身边朋友没事讲讲从微博上得知的八卦、趣事,不失为趣事。昨天因为好奇“罗冠聪上热搜”事件故下载了微博,查看之余意味发现很多人的账号一侧有一个或者两个国旗标志。

补记:机场停运时两件小事

《汉书●司马迁传》中赞太史公:不虚美,不隐恶!我以此鞭策自己,故在此补述两件机场停运时的小事。如何看待是大家的事情,我先做好记录工作。一:初次来港友人在此事后感叹“香港,我再也不会来了”!友人是8月9日来香港看演唱会,计划8月13日离港,我们8月12日中午见面。

热搜上的”罗冠聪“

今晨6点左右,看到罗冠聪昨晚23点发的Facebook,大意是“他上热搜了”,并附有截图。好奇之下,我下载了微博前往观看,果然热门话题上有一个“港独头目去上学了”。自然地翻看下面评论,很有意思,各种顺口溜、“警察式质问"”、“相面师",各类人才不胜枚举,果然评论界处处是人才。

共勉

我心中的“香港问题”上的君子之谈

我常常自我安慰或者安慰他人,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要这样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是,如果和且同,大概两人就是难得的知己了。先谈谈君子和而不同吧。很多朋友包括我在面对香港的情况时,都会有不理解或者观点迥然不同的朋友。不知如何和友人解释,处理不好便成骂战。

被“宵禁”的22日后一些随想

在我很小的时候,从电视里得知了世界上的三个“不夜城”:纽约、上海和香港。长大后我先后分别去到了这三个城市,才发现纽约人也会下班,上海人很恋家,香港人被迫“宵禁”。22日下午3时左右,就看到一条条消息在提醒着人们早点回家,今晚白衣人有特别活动,之后消息不断。

当好奇遇上”禁“嘢

今日書展,有兩件故事想要講述。香港大學出版社上,兩個看起來25歲左右的男生的對話: A:好多關於“六七暴動”的書,六七暴動究竟是什麼啊?B:你不知道嗎?A(搖搖頭):不知道,幾幾年的啊?B:就是一九六七年,文革的時候蔓延到香港來…… 之後的聲音漸低,無法聽到。

不定的“城”里住着 轉變的“我”

寫在前面的話:“我是劇變時在東歐做歷史研究的訪問學者,但是在這樣一個變革時期,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我如果安心讀書,一定會錯過這個難得的歷史時期。最後決定放棄讀書,到處跑,整個波蘭,整個東歐……” ...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