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time
happytime

真正的民主:《权民一体论》

民主理念迄今尚未在技術上真正實現【第三種民主模式3】

然而人的意志並非這麼簡單,不是說或黑或白,或正或負,或同意或反對,不是這樣。人的意志是取向非常豐富的,可以在360度的球體的面上有無限的選擇。所以沒有一個人的意志是相同的。這些細微的差別,或者說巨大的差別,只把它歸為同意或反對的選擇,這就是現在的代議制的一個特點。
原视频(请关注此频道)
以下为文字稿,从视频的字幕复制粘贴过来的。请各位朋友去关注作者王力雄的YouTube频道,里面有不少好文章。

一、向量求和

在歷史和現實的政治中,人的意志始終是被當做數量。

在專制社會裡,人的意志是當作被動的數量,就是你必須和統治者的意志是一致的,哪怕是不一致,你必須服從,作為他所統治的臣民中的一個數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舉國上下,全部效忠。

在民主化以後,有了代議制民主,人們有了說不的權利,這個時候數量有了一個選擇,你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也就是說 yes/no,同意/反對,這當然是巨大的進步,完全是一個新的紀元。

然而人的意志並非這麼簡單,不是說或黑或白,或正或負,或同意或反對,不是這樣。人的意志是取向非常豐富的,可以在360度的球體的面上有無限的選擇。所以沒有一個人的意志是相同的。這些細微的差別,或者說巨大的差別,只把它歸為同意或反對的選擇,這就是現在的代議制的一個特點。

那麼這裡面的問題當然也很多。簡單的說,我舉例,對於一個民族來講,要獨立還是不獨立,你怎麼選擇?其實絕大多數人並不見得或者要獨立,或者是反獨立,很可能中間的很多考慮摻雜在其中。

作為一個受欺壓的民族的成員,很多人你單一問這問題的時候,他一定表示希望能夠民族獨立。 但是你如果只問他這一個問題,不問他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獨立會發生戰爭,會導致家破人亡,怎麼選擇?你如果單獨問他是否願意家破人亡,他肯定說不願意。那麼這二者你得把它放在一塊,讓他去衡量和選擇,他就不會是非此即彼,就可能要有多種的考慮了。

所以在這個角度上,我說人的意志的真實描述不是數量,而是向量,但是歷史上到現在,我們從來還沒有一種把人的向量的意志進行向量求和的一種制度,一種機制。

那麼到了今天,能不能夠實現向量求和? 代議制之所以只能夠進行數量結合,在相當的程度上也是因為技術上的無奈。如何對複雜的人的向量意志進行求和,有什麼樣的方式和機制能夠實現這一點?至少以前一直沒有發明出來。少數那邊哪怕是49%,也等於不存在,只體現51%。你是要川普還是要拜登,就是這麼一個結果。這能說完全合理嗎?它當然比沒得選合理,但它並不全合理。所以怎麼能把向量的意志進行向量的求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向量一般是用一個有方向的線段來表達。線段的長度表達向量的大小,箭頭表現向量的方向。那麼在一個層塊當中,按照委員會機制,每一個成員是平等的,因此他們的大小相同,也就是說線段的長度相同。那麼他們之間的求和,是用平行四邊形法則來求和。我們用兩個成員舉例,他們的個人意志的大小長度相等,他們的方向是相差90度,一個水平,一個垂直。那他們兩個之間的求和是什麼呢?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這個對角線可以看出是在這兩個向量的中間,與兩個向量之間的夾角都一樣。

单实线箭头为向量,双实线箭头为向量和

而長度是他們兩個的合力,比他們兩個的單獨每一個要大一點,就是他們是有共識的,他們在共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合作的話,他們會比他們每一個人的能力都強一些。同時也會兼顧到每一人的個人利益,不是每一個人的完全的表達,而是一種綜合的表達。

這種求和的一個特點是你儘管再小,也能夠在求和結果當中得到表達。比如說用這個圖來表達,這一條水平線很長,我們還可以把它延得更長,與這個水平線角度差別比較大的,可以是一個少數。而這個少數和這個多數在求和過程得出來的對角線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對角線不是和多數是一致的。它會多少向少數有偏移,也就是對少數所做的妥協和讓步。

单实线箭头为向量,双实线箭头为向量和

那麼這個到極致的話,你都可以看中出,假如說所有人都達到了一致,是這個水平線,只有一個人在上面(是少數),它同樣會使得這個向量和有一個與多數之間的偏離而偏向他。更極端的描述,就像過去力學舉例一樣,就是一個蒼蠅落到大橋上也會讓大橋發生變形,只不過這個變形是小到你幾乎不可察覺。求和還有一個規律就是,分別對每一個向量進行求和,和把它分成組求和以後再把這些分組求和加到一塊的時候是一樣的。這就是我們後面會用到的一種規律。

這樣一種向量求和,在層塊當中是怎麼樣自然而然完成的?

其實只要進行了溝通,每個人理解了對方的意圖,要共同形成一個共識和決策的時候,彼此之間進行磋商也好,進行揣測也好,默契也好,還是達成協議也好,只要是在互動的過程中最後取得了一個共識,形成了一個協議,而且雙方都認可,最後大家都認可,這個過程就是向量求和的過程。

就是每一個人不是只能說是和不是,對還是錯,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哪方面的理由,應該這樣一點,應該那樣一點,全都充分表達,然後在這個互相切磋的過程當中形成的共識,會吸取各方面的意見,最後讓大家都覺得還可以接受,最後形成的結果就是向量和。

而在我們的所說的自由組合的這種層塊中,無論是鄰里群、朋友圈、項目組,只要最後大家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一定就是向量和。而這樣的一種求和過程,在現實生活當中其實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和發生,自然而然,完全不需要有什麼理論,也不需要有各種規則制度,都不需要,它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完成。這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的向量求和。

二、和載體

那麼這個「和」以什麼為載體?在多人組成的共同體當中,理論上這種求和是成員之間反復的互動和整合就可以形成。最終達成大家都是接受的妥協與共識,就是矢量和,就是向量和。

有了這個和,就有大家的共識和統一行動的依據。

當然這是可想而知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求和費時耗神,因為都要這樣反復互動。那麼如果從降低成本的角度,可以把這種排列組合的關係建立一個公共點。大家都不要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互相發生作用,而是都直接針對那個公共作用點去進行互動,把原本一對多的關係簡化成了一對一的關係。最後在那個點上實現集體整合的綜合結果,就是所有個人意志的向量和。

那個公共點就可以被稱為「和載體」。協議或者方案就是一種形式的和載體。

事先提出一個方案,每個成員就不必互相交叉的去互動了,各自去直接對那個方案進行判斷,提出意見、修正和補充。同時根據得到的反應去瞭解別人的態度是什麼,再提出自己的意見,與他人進行討價還價。這個方案從草案變成定稿,就是對這個問題的所有成員的個人意志的向量和。

不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也只能對少量重要事務採用,每一個這種小共同體,即使是我們這樣的層塊,可能每天都要做出不同的決策,或者是隨著各種事務要做出各種決策,再加上情況的隨時變化,如果事無鉅細都要大家這麼討論,都要提方案,都要對方案進行修正什麼的,就沒有時間幹別的了。

所以這樣的一個「和載體」,最好的載體就是人,由人來充當這個載體。

這是因為人是有默契能力的,他只要是在彼此能夠直接溝通的經驗範圍內,充當和載體的這個人可以通過心領神會,去把握每一個成員的意志,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是什麼,然後他在頭腦中模擬,可以怎樣做出對這個共同體裡的所有成員的向量求和。

因為對每一個問題他都能大概的知道,每一個成員所持的立場,反應如何,能夠想像出每一步的討價還價會是怎麼樣,每一個人的底線在哪,然後獲得相互妥協的平衡點又在哪。他在頭腦裡這樣的運轉一番,就能夠近乎精確地得到這種整合的結果。就是因為他是能夠相互直接溝通的,他是對每個人都瞭解的這樣一個當選者。即使他最後模擬出來的結果還有偏差,只要他拿出來,再根據其他成員的反應、互動,再進行修正。這種修正其實也可以通過默契進行,這樣反復幾次,就越來越精確。

這種求和的方式成本低,耗時短。

大量的決策(日常決策)可以由這樣的和載體自行做出,儘量減少成員之間相互磨合的那種整合。他還可以以主動性及時地有預見地去把握發展,使這種求和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做到儘量少的使集體成員之間的整合真正的發生。

但是,因為他(和載體)是始終受著集體成員的隨時選舉和罷免的這樣一種制約,他會通過這樣的默契去迎合,不斷的去跟隨這個集體意志——就是這種意志的向量和。

所以主導的又是委員會層塊的所有的成員。他們真正起到主導作用,和載體只是省去了他們相互的磨合時間,通過揣摩迎合制定出符合他們的真正的向量和的結果。

所以當選者就可以成為和載體。

之所以把層塊範圍一定限制在相互瞭解的範圍,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產生這樣一個和載體,才能夠讓這個層塊,讓這個共同體順利進行日常的運轉。

選舉這麼一個和載體,那些選舉者也是可以完整的傳達他的意志,就是他為什麼贊成,為什麼反對,他的判斷、要求、目標、希望,或者他指望這個當選者要做的所有的都在其中。每個人的個人意志總是能以準確的向量的形式傳遞給其他成員,當然也包括被選舉的人。

當選者因此成為承受了所有個人意志向量作用的公共點。他或者是被清楚的告知,或者是被含蓄的暗示,或是通過默契得到感應,這些選舉者對自己的要求是什麼,自己怎樣做才能獲得贊成而避免落選。

只要這個當選者還願意保持當選,他在面對這個共同體的集體事務的時候,就得把自己的個人意志讓位給共同體的共同意志,也就得心甘情願地成為承載這個共同體全體成員個人意志的和載體。

所以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一是這種選舉是在經驗範圍內,在所有成員相互直接充分的溝通的範圍內進行,二是可以隨時選舉和罷免,只要做到有這兩個前提,這個共同體就不再需要成員之間不停地進行個人意志的向量求和,只要推選出一個和載體,大部分的日常向量求和就都可以由這個和載體自己自覺的而且是準確的去完成。

那麼這樣一個層塊結構,它是可以自然而然形成的。

假如我們有這樣一種機制是相對簡單易行的。

那麼下面的問題就是,怎麼才能夠讓結構規模不斷地擴大,形成更大的向量和?

读完这些文字,不论是同意还是反对作者的观点,只要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都希望你把这个系列的视频(文章)看完,正如作者所言:我們一起來思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