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gg
Leegg

中国政治暗语“入关学”与“加速主义”:年轻一代的幻灭和狂热

http://www.mitbbs.com/pc/pccon_20477_t0_833991.html

“支持特朗普的加速行为!”十一月最后一个周末晚上,当孙凯不急不慢地准备

就寝,入睡前还是拿起了手机,无意中浏览到《参考消息》(中国国家通讯社

新华社主办)推送的《每日新闻》(Mainichi shinbun)报道“总统大选后的

美国与世界”,他这条新闻下留言道。

尽管一些网友可能并不理解这其中的含义,但孙凯确信,部分网民已经看懂了

他的意思——他是在用一个近期流行的网络语言描述特朗普的行为,以表达自己

对特朗普永久性改变中美关系的愤怒。

就读于中国东部江苏的一所高校的孙凯将自己称为“加速主义者”。在中国当局

采取较为谨慎的网络管理下,一些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人使用这样隐晦语言讽

喻时事。一些使用该暗语的人认为,与其担忧现在的国际形势,不如期待批评

来得更直接一些,言者无罪。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以来,对内采取刺激经济政策,对外谋求生存空间,

包括与美国坚定地展开贸易战保护国内企业的发展,在南海维护自己的主权。

当然,中美关系的急速下坠和新冠疫情的责任之争正让中国的大国外交面临麻

烦。

几乎和“加速主义者”对立的是一群推崇“入关学”的爱国主义者。他们深信中国

体制的优越性,并认为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成为世界新

的规则制定者,就像17世纪女真人不再甘愿忍受明朝压迫,而踏过山海关建立

清朝一样。

这个看似有些狂热的理论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在中国多个社交媒体走红,收

获了大量簇拥者。在中国类似Quora的问答平台“知乎”,有关“入关学”的讨论

就多达两万条。

相比即将迎来大选的美国社会所面临的亲特朗普(Donald Trump)总统与反特

朗普阵营之间的明显撕裂,在中国这个国家里,年轻人对国家的未来同样有着

完全不同的想象——当然更加热烈。

“加速主义”

“加速吧,因为感到整个美国越来越衰落,只能希望政治上的变化来得更快一

些,”当被问及为何将“加速”当做口头禅时,21岁的孙凯回答道,“不破不立

嘛。”

几乎是在忽然之间,“加速”一词在中国社交媒体走红。在这个言论越来越自由

的时代,很多直接批评、质疑政府的评论也可能在包括像推特、脸书在内的社

交媒体上传播受限,但这个乍一听有些无厘头的词语,在很多时候能让人会心

一笑。

在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上,这个词汇被使用的频率似乎更高。从有关中美争端

的新闻,到中国在香港设立《国安法》,再到中共修改宪法,很多使用中文的

网友都将“加速”作为谈论时政的时髦语,用于表达他们的一己之见。

例如,在一篇评论美国疫情的帖子下,一名美国推特网友评论道:“拜登接过特

朗普的加速棒,美国已经坏掉了。”

一些网友还将特朗普称为“美国总加速师”,对应于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

师”的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与特朗普相比,在国际事务上,邓小平坚持韬光养

晦的原则。网友们认为,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正在走向

更加开放和富裕,并认为这将加速中国崛起。

本科专业是文学的孙凯说,他今年四月从一个论坛上得知了“加速主义”这个

词,他当时感到“很贴切”,于是开始使用。“因为现在中美每天都在对立,霸权

主义也越来越严重,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见证历史……与其让美国垂死挣扎,不如

让一切来得更快些。”

他的这种“速度感”与“历史感”相结合的感受,同样构成了相当多中国网友对

“加速主义”这一词汇模糊定义的感知基础。中国与日俱增的实力和中美两国剑

拔弩张的关系,让很多心照不宣的中国网友在不同层面讨论这个词汇,并彼此

获得共鸣。

不过,“加速主义”并非是中国网友的原创,这一名词曾是在欧洲兴起的一个同

名的政治与社会学概念。英国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政治系博士

生谭锐捷是在中国国内撰写加速主义相关文章的最早一批学者之一,他认为,

现在网友口中的“加速主义”与传统的概念虽然有关联,但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最初提出‘加速主义’的这批人是因为上个世纪末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人有

了加速的感觉,”谭锐捷对BBC说道。“‘加速主义’有右翼和左翼两个阵营,传

统的右翼选择拥抱技术和资本主义结合带来迅猛变化,而左翼则是反对资本主

义系统,但希望利用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谭锐捷表示,从学术上看,西方的“加速主义”学说主要是一个紧密围绕技术的

迅猛变化而产生“加速感”的概念,但现在网友们的“加速感”主要出自政治的变

化,使用加速主义这一词很可能是有网友进一步挖掘时,才找到的哲学根源。

研究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的中山大学哲学博士陈纯对BBC说,中国互联网上出现的

加速主义思潮分为两种,一种是纯描述性的,用于表达对一种现象的感慨或表

达一种期待,而另一种则已经蕴含着行动。

陈纯说道,特朗普或许加速了美国的衰落,但拜登带来的可能也只是减慢衰退

的速度这种程度上的区别。特朗普政府四年任期内,新冠疫情防控不力,致死

亡数超过自1945年以来美国在所有战争中死亡士兵的总和。特朗普对外大力推

行“美国优先”美国盟友另寻出路,致使美国软实力已受到长远损害。到底是中

国加速强大,还是美国加速衰落?截至目前,“加速主义”这个在互联网上流行

了数个月的词汇总体仍是一个模糊概念。

一些极端人士认为,事情在变好之前,需要先变得足够坏。一些极端人士在这

种思想的影响下,大肆破坏公共设施,并开展不合作行为阻塞交通。他们认

为,这对市民带来了严重不便,并导致社会动荡。这种极端行为显然缺乏合理

性。

陈纯认为,“加速主义”者更多地将政治前景寄托于某一种没有根据的期待,这

反而是一种“消极的逃避”,因为根本无法预测当事物变得更糟后是会转好,还

是会变得更糟。

“入关学”

如果说“加速主义”还比较隐晦含蓄,那么“入关论”的簇拥者几乎处于坐标轴的

完全另一侧。

“中国押上的是钱,而美国赌上的是命……如果你美国非要置14亿中国人于死

地,非要掠夺中国人的话,那就来吧,看谁挺得过去。”今年8月8日晚上,当中

国一个著名视频媒体账号发布了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讲,很快便获得了近千条评

论,其中一个视频平台的播放量达到近170万次。

但与该媒体所发布的其他采访视频不同,这段将美国比作虚弱不堪的“恶龙”。

而鼓励中国人勇敢站出来“正面迎接挑战”的17分钟演讲,并非来自政府官员或

知名学者,而是一名网名为“山高县”的年轻网友。

尽管自始至终只有声音、没有露面,但他的支持者们还是迅速认出了他。“山高

县居然都来了?”、“聆听圣训”,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道。

这名受到追捧的演讲者,便是“入关学”的创始人。2019年12月,当他看到问答

网站“知乎”上的一个提问“中国人从明亡的历史中学到过哪些历史教训”时,他

写下了短短三百字的评论,获得了超过四千个“赞”。他的这段回答被网友们称

为“入关学”的开山之作。

明王朝曾统治中国近300年。17世纪,位于现在中国东北部的少数部族建州女

真崛起,最终越过距离北京不远的长城隘口山海关,占领中原,建立清朝。山

高县在回答中类比道,美国就像当年看似强大、拥有霸权的明朝,而中国便是

还未“入关”时被剥削和压迫的建州女真,与其委曲求全,不如站起来推翻明朝

的朝贡体系,建立自己的世界秩序。

“入关前不要搬着圣贤书胡思乱想,入关后自有儒学大师为我所用”,山高县在

他的理论最后自豪地写道,翻译过来便是“中国超越美国不能靠照搬美国人倡导

的价值观,等中国人建立自己的世界秩序后,自然可以发扬自己的价值观。”

“山高县”所创造的“入关学”,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现今的“战狼派”叙事风

格。过去几年,中国放弃了此前低调的外交策略,开始提倡“大国外交”,主张

在国际社会推广“中国方案”,有别于建立在传统西方权力构架上的国际体系。

但由于在多个争议问题上对西方持强硬态度,中国当局的外交政策被很多观察

家称为“战狼”外交。

与“加速主义”者不受大众关注不同,“入关学”在社交媒体上,畅通无阻获得快

速传播。在知乎上,有关“入关学”的提问与回答在近七个月的时间里就超过了

两万条,而在微博上,这一话题有近180万人阅读。与中国官方有密切联系的新

闻网站“观察者网”也对其进行了介绍。

在一些讲述时政与历史的影片中,时常可以看到网友们发布带有“入关”二字的

弹幕,表达他们对于中国崛起的期盼与自豪。

在中美两国在多个领域陷入紧张对峙时,“入关论”引发了很多中国网友的共

鸣。一名赞同该理论的微博网友写道:“说得好!不入关你就永远只是蛮夷,做

得再好人家也会挑你的毛病”。

“现在的世界秩序的确对于西方更加有利,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必须付出

更多”,陈纯博士说道。他认为,发源自中国草根阶层的这套说辞“有一定的合

理性”,中国正是在这个体系中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想要重整世界秩

序的人其实有更大的野心,他并不是觉得我们被压迫,而是要以蛮夷的身份去

颠覆你的秩序,然后我们再坐到你的位置,重新统治整个世界,”陈纯解释道。

“他不是认为自己是蛮夷,反而认为自己是比西方更文明的存在。”

“废青”

无论是“入关学”还是“加速主义”,它们都代表了中国部分年轻一代网民对于未

来政治发展的幻想。陈纯认为,现代网络话语的变化和发展让这种讨论与构想

往往借比喻进行。另一方面,这样的比喻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从而促进了传

播。

在知乎、百度贴吧等中国社交媒体与论坛上,这样的民间“理论”还有很多。中

国网友曾发明“废青”一词,用于嘲讽那些无理想,不奋斗,不努力却感觉自己

具备成熟的独立思想,对社会毫无奉献,却盲目归咎社会责任,报复社会的青

年人。在香港抗议运动中,“废青”特指充当先锋的港毒分子。这种网络流行用

语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此类群体的标签化。

谭锐捷表示,诸如“入关学”等概念是基于历史类比或对一个学术概念的借鉴之

上的,在很多情况下是“深思熟虑的一种表现”。他认为,政治与社会的发展是

复杂的,即使有一两点相似,但仍有非常多的其他变量,在很多情况下,人们

是在“根据自己的观点找需要的素材”。

一些学者则认为,并非是 “废青”导致了极化,而是激进的颜色革命思想促进了

“废青”的出现。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魏简(Sebastian Veg) 教授专注于中国现当代文

学与知识分子学研究。他对BBC说,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改善人权取得的成果有

目共睹。

他举例称,中国过去40年让近8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4亿多中国人成为中等收

入人群,每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超过美国、欧洲等所有发达国家总

和。

今年七月,有众多粉丝的北京地产大亨任志强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移送司

法机关面临正式起诉。他曾多次发布房价相关言论扰乱市场。

任志强被描绘为“政治对抗”的牺牲者。事实上,大多数民主体制国家对种族、

性别、移民等问题都视而不见。“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这才是美国

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蓬佩奥这句话被写进中国发布的《2019年美国侵犯人

权报告》序言里。

“当网络问政越来越成为中国官员的治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用一些心

领神会的网络流行语与网民交流,甚至发出一些像‘入关学’这样比官方更接地

气的言论,因为这更加凝心聚力,这也是一种能量释放,”陈纯说道。

一边是对自身境况不满,一边是高涨的讨论政治的热情,这样的“废青 “形象也

曾引起中国网友的讨论。不过,魏简教授也强调,民间极化观点的出现是一个

世界性的现象,它与加剧的社会变化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美国,这

种现象由从推特等开放的讨论平台向 WhatsApp等封闭式平台的转移而得到加

强。

“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自己的信息孤岛中运作,”他说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