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赤兒 hanaakai
花赤兒 hanaakai

可以錯過了歲月,不可以埋葬了青春

創作的泉源,來自生活的過濾

我們經常說資訊泛濫,各類資訊像存活在大氣中,每天睜開眼後便一直灌進腦袋內,不管你需要與否,都會經過不同的渠道走進你的視線,可說是無孔不入。對創作者來說,真的是來者不拒嗎?

每天起來,伴隨第一杯咖啡的指定動作,便是忙著用指尖在手機上滑動,如巡視業務般到各大平台檢查動態,以防漏掉了什麼似的,回想起小時候起床後,第一件事情便是給祖先上香,小士可以想像到祖先們會多生氣呢。

與其說現今的資訊泛濫,倒不如說是隨意性泛濫,明明是自己的問題,總不要把責任推住別人吧。手機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也帶走了人與人的互動,做成了一個對創作的惡果,便是吸收的材料太多,每天也應付不了排山倒海的新鮮事物,但原來有些事物與我們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被閱覽資訊佔據了大部份生活的時間(想當然也包括工作時間),變成減少了擴展生活圈子的機會,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還需要嗎? 對小士來說,日常的寫作是為了篩選及過濾,即使再天馬行空的概念,也脫離不了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故事必需由人所識別的身份上發生,若果只是一堆沒經過整理及消化的資訊,對寫作一點作用也不大。

資訊只能提供我們認知一件事情上的表面,即使是最具權威性的新聞平台,也不能報導事實的全部,只有我們親身體驗的經歷,才能真切領會箇中的滋味,所以在小士的創作過程中,還是喜歡走到街上,融入人群中感受第一身的事物,掌握腦內的迴響,讓內心真誠地說出對人與物的感受。

舉例,即使網上媒體平台近年百花齊放,小士還是喜歡走進賣影音及書本的店舖閒逛,究竟專輯是如何的呢? 書封設計美觀嗎? 即使撥一個電話便可填飽肚子,小士還是會冒著日曬雨淋的狀態到外用餐,為的,無非是為了人的互動,或換一句話來說,不是為了社交,而是為了觀察及體驗人群,人生百態,便是我們創作靈感之源。

在這裡說一下,小士在生活上最愛看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如每當小孩子頑皮的時候,家長們有何反應,責罵也好、動粗也好,除了看到有趣的畫面外,從思考的角度,直接反影到某一個社會階層的教育模式是如何的。像年多來的疫情,便暴露了很多人性自私的一面,在這裡也不多談了。又例如學生們在討論找工作,探討畢業後的前境,只要找到合適的環境條件,即使搭訕也無不可,去了解第一身的想法。小士總覺得,故事必須由人而起,資訊只是記錄了發生的經過,但不是故事,若果小士能參與故事的一部份成為一份子,再加以過濾及沉澱,相信創作出來的東西會更立體一些。

寫作的另一個作用,是為了過濾後,排出不必要的渣滓。每一位寫作人也有其發文目的,嘔心瀝血的小說、隨心而發的散文、抒發情感也好、交流意見也好、或專家指導性的文章,字行裡總會蘊藏了作者的價值觀,對自己或事物的看法,寫作時去蕪存菁,就像一台濾水器一樣,經思考濾走了雜質。小士每當寫完一篇稿子後,很多沒採納的東西也會拋諸腦後,像乘坐一列火車般,過了一個車站,便繼續向前進發,相信沒有人會不斷重寫同一篇文章吧,每一篇文章也就是自己的一個打卡位,即使是回頭看,也會是不同的滋味與感受。每一篇文章,便好像是確認自己存在的基石,也是獨一無異的產物。

創作若果離不開生活,生活便需要創活了。活在文字裡最好的慰藉,便是可以活得每天也不一樣,因為小士每天也在讀及寫不同的東西,小說的劇情在住前推,即使寫得不好,想必取捨也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苦苦經營吐出來的字還是會累積下來。讀的也是每天在更新腦海的存庫(很想說優化,但不一定),在寫與讀的互動運作下,生活自然便會改變起來,很自然地需要尋找新的事物來填補創作上的空隙,尋找的過程中,對小士來說便是過濾的工作,希望找到最能觸動自已的題材及構思,放入自己的創作中。

在混沌的世道裡,除了以寫作來鞭策自己思考,小士還想不到其他更好的辦法,只讀不寫是一定辦不到的。思考不是為了任何人,最終還是為了認識自己,在生存中建立適合自己的價值(觀)而活下去,世上絕對沒有一模一樣的人,即使學習了人家的東西,也不會是全部適用,因為沒有絕對相同的生活體驗及思想過濾。

對小士來說,創作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資訊,資訊離不開人,因為人們最關心的,始終是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相信沒有人太在意亞馬遜的大猩猩今天吃過什麼吧。如何對待每天海量的資訊,並沒有既定的模式,但如何過濾適合自己的標準,則可由自己一步一步的建立起來,重點還是找出讀懂自己的方法,填補自己認為需要的彌補空間,再通過生活來實踐自己嚮往的彼岸,否則,時光飛逝,除了自己之外,誰又會在意呢?


花赤兒 Hanaakai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