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a
Sara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失敗博物館:太成功的失敗,太失敗的成功

(编辑过)
「如果沒有犯錯的準備,你永遠都不會想出原創的東西。」

上週末去看失敗博物館展覽,是很多失敗的創新,好幽默。展覽本身對失敗的定義是:預期和期望的結果有所落差。但全部看完後覺得也不只如此,記錄了一些心得。

1. 

其實真正因為異想天開而失敗的展品沒有很多。這些異想天開包括雙頭鼓棒、結合小便管的高爾夫球棒(?!)等等,直讓人困惑到底有誰會想用?!

2.

大部分的失敗都是因為東西實在太難用了!(就像現在許多期待落空的群眾募資?)例如蘋果的蝶式鍵盤(他們還因為故意把這種東西賣給數百萬消費者而被起訴),或法國、德國、荷蘭和義大利財團在 2007 年共同發明的一款直升機。

這款直升機不但沒辦法降落在不平坦的地面、在惡劣天氣下還無法在甲板上登板,而且因為噪音太大,飛行員沒辦法飛超過2小時,每小時飛行成本還是同款直升機的5倍,根本噩夢。

3.

有些東西不只難用,還有負面影響。例如聯合利華在 1994 年推出超強效洗衣精,結果因為太強效了反而破壞了衣物纖維。這件事在上市前他們的對手 P & G 其實就警告過,但他們沒在聽。(展覽中的很多失敗都曾把別人的建言當耳邊風,堅持到底和執迷不悟真的只有一線之隔)

4.

另外有很多失敗是因為沒有商業模式,市場願意買單的價格撐不起昂貴的研發和量產成本。而且有些定價根本莫名其妙。2009 年有人發明了 200 美元的發推特裝置(主要用途就是,發推特)。然而當時只要 120 美元就能買到一支智慧型手機,還可以同時發推跟打電話!

(重點是這唯一的功能還很掉漆,螢幕上只能顯示 20 個字。推特不是總共也才 140 字嗎!)

5.

許多在市場上沒有 #價格 的產品,卻不代表它沒有 #價值。有些發明甚至可能深深改變某些人一輩子的生命質量,卻可惜這樣的消費者不夠多,或大部分屬於低所得。例如我覺得超棒的 iBOT 輪椅!

iBOT 不但可以爬樓梯,還可以輕鬆用後輪立起前進,讓身障者跟所有人同樣高度,能夠直視著別人的眼睛對話,再也不用永遠只看得到別人的肚子!甚至可以和直立人一起跳舞。這對身障者的生活、自信、社交往來甚至自我認同都有莫大的助益。

但這輪椅後來因為成本高昂而停產。超可惜!明明是個超棒的發明啊!拜託哪個大發善心的企業家快去投資!(這種社會創新是不是就該往非營利的模式前進?弱勢者在商業市場上就是沒有立足之地啊)

6.

飲食口味上的創新就很難說。新的口味往往沒人知道好不好,非得開發出來放到市場上去驗證才知道,即使是頂尖大公司也一樣。例如咖啡口味的可口可樂,或 Oreo 各種千奇百怪的口味。

7.

有些失敗其實不在產品功能本身,而是沒有顧及功能以外的其他感受。像是全口牙刷....就算口腔願意接受,視覺上也很難接受......就像菜雖然味道好吃,看起來如果噁心還是吃不下去。(你想吃像大便的咖哩,還是像咖哩的大便?)

又例如,1975 年有人發明了「長大後」的芭比娃娃,娃娃往前轉一圈就會長一寸,還會長出胸部(!),往後轉一圈又會回到青春期。整個讓人毛骨悚然,還因為把小女孩性感化而大受批評(那個年代也是戀童和兒童性剝削產業爆發的時代)。

(在那之前還有人發明了「無名娃娃」,是一個渾身破爛衣服、打赤腳、淚流滿面還伸手期待安慰的可憐娃娃,希望教導女孩們什麼叫同情心,但長相之可怖卻把全世界小孩都嚇壞了)(而且這根本是貧窮 A 片的公仔版?!)

8.

有時候則是產品觸碰到了社會文化的敏感神經。例如微軟 2016 年的聊天機器人,上市短短幾小時就因為把希特勒和川普作為參考對象而被迫下架(但這機器人是從 Twitter 上面學東西的,人類歧視人類、科技反應集體心智,怪誰呢?)

同樣的例子 Google 的圖像語音辨識似乎也發生過?把黑皮膚的非洲女性辨識成黑猩猩,被罵到立刻收回服務。也是因此,在 AI 和更多新科技出現時,已有人不斷提醒那些過去被弱化的族群,應該要積極參與研發。因為如今的科技反應的就是過去開發者的視野,許多設計背後都可以看到中產白人男性的價值,科技本來就不可能是中立的。

9.

敗在行銷操作/品牌定位/管理失能的產品意外的多,許多產品本身看來很好,卻找了錯誤的代言人或發生醜聞。或者例如高露潔推出重口味的千層麵,消費者無法跟口腔衛生和濃郁的薄荷味印象聯結。

(我猜他們想的是消費者吃完之後會需要去刷牙?!)(不過高露潔的法律代表倒是很嚴厲的跟展覽主辦方抗議,說他們全公司上下沒人記得這款千層麵,到底)

臉書則是試圖在 2019 年發行數位貨幣,但不僅無法說服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央行,也得不到原本的友好夥伴 Visa 和 Master Card 支持。這種「創新」不僅無法在當代取得共識,也找不到必要的合作產業鏈。

10.

有時候產品失敗,的確是因為走得太前面、無法被當下社會所接受;或是想法走得很前面,東西做出來卻已經被競爭對手超車,甚至被時代超車。例如天才發明家 Land 發明的寶麗萊即時動態相機,如果早個 10 年可能會成功,但它在 70 年代末推出時已經沒辦法跟卡式錄影帶系統競爭。(他因此被趕出自己創辦的公司,好慘)

11.

有趣的是,近代社會越來越重視隱私(也因為數位時代隱私問題越來越難防),所以很多發明其實是因為隱私問題而下架。

例如 2014 年的凱拉娃娃,可以為孩子講故事、查訊息、進行基本對話,曾經被評為最創新的玩具,在商業上很成功。後來卻發現孩子說的所有話都會被記錄下來,回傳給數據中心再賣給行銷商,行銷商再利用訊息監控孩子、記錄他們的喜好。這個娃娃後來甚至很開心的代言廣告商品,跟孩子聊業配(?!)。

凱拉娃娃後來很快失敗了。不過哈囉,臉書現在也在做一模一樣的事呢!他們還在 2018 年推出一款智慧螢幕,號稱能用創新的 AI 技術改善視訊通話品質,結果消費者卻因為臉書的數據安全醜聞而拒絕在家使用它的鏡頭,後來被封為「年度最糟糕科技設備」。

所以許多小米家電和中國 3C 被人垢病隱私問題並不是空穴來風,隱私本來就是個在當代社會足以惹毛消費者,且確實需要關注的問題。

另一個類似的東西是 2014 年的性愛振動器,可以讓人遠距用手機操控別人體內的振動器,例如在辦公室裡把3條街外藏在金屋裡的小三體內的振動器開到最大(到底!)。但這個東西竟然也會追蹤使用者的日期時間和振動強度(?!)並且送回公司數據終端,最後他們因此被客戶提告,賠了 375 萬美元。

12.

失敗有很多種定義。有些東西雖然當下失敗了,卻成為往後更偉大發明的養分,例如蘋果的 Newton 平板電腦後來啟發了 iPhone 和 iPad,三星的 Q1 UMPC 平板電腦後來推進了行動裝置技術,或 Nike 的健身手環,當時雖然失敗了(穿戴式產品的失敗率真的很高),卻開啟了 Nike 和 Apple Watch 後來很成功的合作。

13.

有些失敗則是相反。它在當下沒有失敗,甚至看起來很成功,卻(某方面來說)在日後導致失敗。例如早在網路發明之前,法國電信公司就為了降低印刷成本而發明了自己的連線服務 Minitel。90 年代末期,法國有一半的地區都用 Minitel 在預訂旅遊、電子商務和 email(以及色情服務)。

這個創新的失敗(?)後來導致法國網路轉型嚴重落後。到了 2000 年,連北歐的瑞典都已有一半以上國人在使用網路,法國的網路普及率卻還只有 14%,並且持續抵制多年、堅持使用過時的技術。(其實去英國念書時就有發現,許多歐洲國家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連通,很多地方的網路佈建都極其不發達)(不過這個例子還是覺得怪罪 Minitel 有點冤?)

14.

還有些失敗則是太成功了(?)。例如 2016 年有人發明了超好用的電動磨皮機(去足部角質),但因為品質太好了,消費者只需要3年換一次銼刀就可以一直用很久,導致製造商沒有利潤.....(同樣的原因是不是也可以套用在電池和燈泡上?據說燈泡其實可以用很~久,但因為怕沒有利潤所以要做得壽命短一點....)

15.

有些失敗則是,無法變成商品,卻有了其他用途,甚至成為收藏品。例如 2001 年第一代的賽格威,作為交通工具是徹底失敗了,但作為娛樂活動或百貨公司裡的代步工具倒很能被接受。

或者 1987 年某個玩具公司生產的錄影機只能錄7分鐘,音質還很差,後來卻因為獨特的復古片效果,成為收藏家的愛。喔當然還有那臺有名的汽車── 推出時被罵得半死、後來卻成為經典電影「回到未來」的時光機!

16.

許多失敗都很好玩,可以博君一笑(還可以辦成展覽巡迴世界),但有些失敗卻極其可怖。例如 1970 年代的草地飛鏢,讓 6000 多名孩子受傷、3 人死亡;2017 年的波音 737 Max(為了省成本)導致2次飛行事故,346 人身亡。當然還有,影史上最有名的船難鐵達尼號,以及矽谷著名的醫療騙局 Theranos。

1957 年發明的沙利竇邁藥片也造成全球 2.4 萬名孩子變成身心障礙,其中有一半在出生後不久便即死亡。不過這場風暴後來也催生了嚴格的藥物安全監管機制,長年以來挽救了數百萬條人命,算是終於有人學到教訓。

17.

另一個有趣的展區是性產業的創新。裡面提到性產業常是創新的重要推力,它們通常率先適應環境變動並且採用新技術,例如串流影片、線上支付、虛擬實境、遠程性愛等。不過他們當然也常失敗,因為他們「嘗試在冒險中冒險」。

例如,有人發明了性別中立(好進步思想!)的電動振動器,原本可以有雙頭適用於他她、他他和她她。結果因為太想取悅所有人,反而誰也沒取悅到……(而且這展品還是個匿名捐贈,好可怕莫非是用過的?!)

仔細想來,性產業完全是走在前端的 #體驗式經濟。之前在某一場居住服務論壇裡也聽到勵馨基金會執行長說,我們現在在這裡苦苦研究受暴婦女進入社會住宅後,該如何以「使用者為導向」來設計服務。但其實這個精神早在很早以前,在性產業裡就有人在做整棟的一條龍服務,包吃包住包玩包享受,所有設計都非常從「使用者」出發.....(聽到婦女 NGO 拿性產業來類比服務標準也是心情複雜 XD)

18.

整個展裡唯一非產品的展出,是 1983 年到 2007 年的一項心理匯報「服務」。這是一種新的心理治療方式,利用受過同樣創傷的同儕參與者一起進行小組討論,再由訓練有素的輔導員鼓勵參加者說出想法(跟團體治療有什麼不同?)(還是它就是?)。

這種療法後來被證明無效。特別是在 911 恐怖攻擊後,這種方法被發現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倖存者的 PTSD 和憂鬱症風險,許多人在研究中指出,家人朋友和可信賴的同事反而比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正規治療更有效。

這故事告訴我們持續評估和研究是滿必要的,特別是公益服務領域和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社家署注意!)。如果有人也可以來辦一個 #失敗的社會創新服務 就好了。失敗並不可恥,只是需要記取教訓。雖然社會服務裡的失敗,代價往往是更嚴重的傷害與痛苦(嗯我現在就可以馬上想出 10 個)。

19.

看完展覽可以發現,創新的產品和科技其實很多時候是很社會性的事。好的技術還必須有好的文化敏感度、以及品牌行銷和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包容錯誤的空間。就像展場中說的:

「如果沒有犯錯的準備,你永遠都不會想出原創的東西。」

「與好玩又有吸引力的環境相反的是 #恐懼文化。對失敗的恐懼會癱瘓創新的能力,即使在最先進的企業裡也一樣。」

當然,有些錯誤要付出的代價太大,甚至會奪走數百條人命,那就一次都禁不起。「有些想法最好在初期就早早放棄,它們絕不該進入下一步,進而變成現實。」、「僅僅因為你 #能 開發新產品,並不意味著你就 #應該 要這麼做。」

20.

最後還是要抱怨一下失敗展覽的小小失敗之處:沒有人在檢查各項展品的中譯說明,明明原文簡介寫得超棒,很幽默又很到位,中譯卻到處都是漏字和錯字,連最重要的成本考量都可以把 1.8 萬英鎊寫成 1.8 英鎊(一字之差巨大落差)。

並且說明中還會出現「殘疾」這種眨意字眼,一看就是簡中翻譯來的(嘖)。以及,每樣東西的說明看版實在都太小,所有人必須大排長龍的在前面擠成一團,實在是很可惜的美中不足。

大家把自己的失敗貼在展場終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