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洋
清洋

沒有終途,尋覓自由的心靈,讓自我成為路上不斷的風景,往未知開拓

"The Language of Love"

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這樣一個暗戀者,就是另一個故事。或者就是,希望自己就是一切矛盾複雜的情感出處的所在。而能感同身受的自我投射,是出於更多情感經歷的似曾相識、共通,最起碼的是,對於一種晦澀掙扎的不陌生。自己是複雜的,也就會希望有一種複雜的理解。對手。

情書,最難不是怎樣寫,而是寫與不寫之間,那條微薄的界線掙扎。

字典的一種妙用

"The Language of Love", 英文、法文都好像只是一種比喻,真正的分別其實是,to a boy or to a girl, to same sex or to the opposite sex. 而如果是前者,彷彿也暗暗說明一種「轉換」的必要。轉換,就像是一種陌生化的間離作用,或者可以幫我們隱沒於另一種不熟悉的語言背後,乍隱乍現、懂與未懂之間,語言是情感的幌子,有時像一種必要的距離,短暫拉開如在眼前的直白,而在過後自我恰好的空間,才讓隱匿的情感慢慢鋪陳溢出,像茶包在熱水裡慢慢釋出顏色、味道。那種隱的需要。

查一遍字典,始能懂得的意義,像"Feminine",其實就像一種時間、空間的比喻,給予對方所需的距離去明白,也讓彼此可以躲在一種陌生間距的背後遊刃,直言平素未能。一個生字的距離、一部電影的距離。暗戀、曖昧的美,往往令人十五十六、心猿意馬,捉不著的味道,不是亦都就是那意會與傳神間,懂與未懂的距離?而Euphemism,語言學上的一種現象解釋,叫「婉委作用」。如像一句 "je t'aime". 語言,充當了那情感直白的緩衝。

暗戀者的暗 光中交錯

暗戀,亦如像片中那光線,晦晦明明間。喜歡一個人,就是細心著意,最是細微的光線打在心上人身上,獨有的光影效果,像對方在投影機側的餘光裡所出的美麗翦影、又或薄紗窗帘旁,那一縷臉龐的金光,that silver lining. 幾乎要叫人想起《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裡,那些歷時的希臘雕像。光影明暗間,肌理裡仍保留著的那種張力、飽含的情欲,被截取下來,仍然在那柔和鮮活的狀態,似吸引人去欲望它。對眼前人所感的一種移情作用。影片裡的心上人,也幾乎在暗戀者的眼中,成了一種「大衛像」。

而晦晦明明,那暗中的光、光中的暗,除了是自己的情感所出,也更是對像身上所歷而形塑的。「他的父母在鬧離婚,這一年他都過得很是黯淡。」說在既是知交好友,又是暗戀者的口中,是一種真切由衷的觀察、擔心。那種暗,不期然的讓人想要了解更多,又生「想要抱住他,告訴他一切會好的」,那種想要靠近、撫慰的感覺。

收放之間

晦澀而只宜收藏的情感,什麼時候才打算說出來?或許是在那前後座的距離裡才明白的?時而拍著對方的肩、彈一條橡筋,無傷大雅的玩笑,但說到底,也只是一種「我想看著他的眼睛」的感情。說與不說,其實也是在自我顯露以後的無可隱暪。一道法語外文寫作題目,「談談你最好的朋友」,成了一種自我釐清、剖白的過程,才會有了最後的,"That beautiful boy, I have to tell him how I feel".

至於如何說,因著那內裡情感的充厚,難道你不會說,怎樣說都是一種恰好嗎?那是在於表達自我。愛戀給人的一種力量,有時不正在於那種自我感情的確立嗎?我所感的。而其餘的一切,像對方的回應不回應,其實都是其次的。"I want to be what's best for him", 重要的也不是實質的最好與否,而是這份的衷情,就是最好的。

而同性不同性,其實是無差的,重要的是確立自己的感情。這也就是暗(戀)者成為自己的光的方法。而最近看完《海岸村恰恰恰》後,覺得有一種成熟的表白方法,原是叫作:不需要對方的回應。是的,一切都只關乎自己所感。自己有所是,對方也有所是,這樣就好。可以不必牽絆。

看在暗戀者眼中

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這樣一個暗戀者,就是另一個故事。或者就是,希望自己就是一切矛盾複雜的情感出處的所在。而能感同身受的自我投射,是出於更多情感經歷的似曾相識、共通,最起碼的是,對於一種晦澀掙扎的不陌生。自己是複雜的,也就會希望有一種複雜的理解。對手。

忽然之間,又想起 Lover's Labour Lost , 愛的徒勞。如果愛固之然為徒勞,我們還要愛不愛? This is the question, this is the choice.

僅十分鐘的短片,高校的場景,一張課室的桌子,自我的空間,可以就是故事所在。有興趣可以一看。

高校男生,一種青春

愛的語言,愛是摸索一種自己獨有的語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