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土豆
过桥土豆

公众号:(还没有注册)

一小段中东史

一段历史

公众号:过桥土豆/guoqiaopotato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一款车,名叫 Model T,也就是随后风靡世界的T型车,以其低廉的价格使汽车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汽油也变成重要的燃料。


1914年,奥匈帝国皇太子在萨拉热窝被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这次战争中出现大量机械武器装备,坦克、军舰、卡车、飞机,全都需要汽油。而作为工业之母的石油,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一战过后,世界各大国开始努力找到自己的稳定石油来源。


——红线协定(Red Line Agreemen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战败,它在北非和西非的属国被英法意等国瓜分,本土也沦为半殖民地。根据《洛桑条约》规定,土耳其又正式宣布割让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放弃对埃及、塞浦路斯和苏丹的主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实力明显上升。单就美国石油公司实力而言,盟军所用石油总量的80%都来自该国石油公司。其中,仅是埃克森美孚一家公司,就为盟军提供1/4燃料。因此,在分割土耳其石油公司股权的斗争中,美国态度咄咄逼人。谈判因为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无法达成协议。


1927年,一个由BP、壳牌和几家美国石油企业组成的联合地质勘探队在伊拉克勘探,由于储量巨大,发生井喷,石油如火山爆发般喷向天空。8天后井喷才被控制住,井喷被控制前每天喷涌石油高达9.5万桶。


在巨大利益面前,长达6年多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土耳其石油公司被命名为伊拉克石油公司。BP、壳牌、法国石油公司和美国石油企业同盟各占该公司23.75%股份,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古尔班坎获得余下5%股份。


在最后一次会谈中,各方就伊拉克石油公司经营地域范围发生分歧。创始人古尔班,要了一张中东地图,用红铅笔,在地图上划了一个圈,划定了经营范围。红线圈起的石油版图为埃及以东、波斯以西的除科威特之外的全部海湾国家。




参加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成员企业一致同意,古尔班笔下红线范围内的石油资源属于所有成员公司共同拥有,红线区内所有石油开采作业都由伊拉克石油公司负责。


这个瓜分中东石油资源的协议被称作《红线协定》。该协定并没有提到区域内主权国家对本国石油资源的开采权利,这就为这个地区后来的不稳定埋下了祸根。


——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后,一直被英法控制。


1952年,埃及人民推翻了之前英国扶持的傀儡君主制王朝。


1956年,埃及单方面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后,导致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入侵。埃及兵败如山倒。但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忙于匈牙利事件的苏联也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甚至警告英法两国,将采取军事措施,必要时将动用核武器,并向美国提议联合军事行动阻止其继续侵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撤军。埃及最后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这场战争也称之为第二次中东战争。


这场战争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象征了美国完全从英国手上正式拿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英国则从全球性大国衰落为地区性大国。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美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则支持阿拉伯世界。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


埃及总统纳塞尔来说,虽然埃及在军事战略上彻底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获得胜利,纳塞尔变成中东地区反抗帝国主义的英雄。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并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是卡扎菲、萨达姆、阿萨德的理论引路人。他们都坚信,阿拉伯世界应该从大西洋至阿拉伯海的所有人建立一个有着共同语言、文化、宗教与历史遗产的国家。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1960年,五个创始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在巴格达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目前有13个成员国。


截至2019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8%、全球探明石油储量的71.8%,可以对先前由跨国石油公司主导的全球原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OPEC成立的原因很简单,作为石油输出国的他们,当然是石油价格越高越好,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石油价格。成立之初一直比较低调,直到1973年。


1973年,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苏联和阿拉伯世界支持埃叙,美国支持以色列。最后,这场战争在18天后,埃及和以色列两败俱伤下结束。这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


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由沙特阿拉伯领导,OPEC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美国援助以色列,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紧接着加入,并且扩大到对荷兰以及其他一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禁运,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


至此,OPEC收回了石油定价权。在后续1年里,把石油价格从3美元拉到了12美元左右。西方国家由于石油短缺,物价上涨,经济受到了影响。美国当年GDP下降了4.7%。1973年的这次石油危机,也成为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部分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实施能源配給制。公众陷入恐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货币贬值,英国曾一度紧急施行三天工作周,导致英国煤矿工人和铁路司机罢工抗议。七个欧洲国家下令如非迫不得已,禁止周日驾车出行。美国加油站周日关闭,而且限制了汽油的购买额度,并根据车牌号限定可以购买汽油的日子。


禁运使世界经历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上升,股票和债券价格急剧下跌,净出口和石油美元的流动的平衡被打破,战后经济繁荣自此终结。


石油禁运对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产生了持久影响,为此成立了国际能源署,并设立了国家紧急储备以应对未来数月供应中断。此外还采取了多种节油措施,降低高速公路限速,使用更小、更节能的汽车和电器,全年施行夏令时,减少暖通空调的使用,采用更好的建筑隔热,大力扶持公共交通,加大对煤炭、天然气、乙醇、核能和其他替代能源的重视。看着这些措施,是不是有点眼熟,像不像最近的双减?


——伊朗伊斯兰革命——


1978年,由于不满贫富差距和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问题,伊朗民众自1978年1月发起反对伊朗君主体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罢工及示威活动瘫痪了整个国家。


1979年,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兰,受到数百万伊朗人的欢迎。军队宣布保持政治中立,导致巴列维政权倒台。经过了全国公投后,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为伊斯兰共和国,并通过了新宪法《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霍梅尼成为全国的最高领袖。


由于老伊朗政权凭着石油出口赚取的巨额利润和庞大军事力量已平稳统治了伊朗数十年,并深得强国的支持,这次突如其来的革命令外界始料不及。


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了伊朗的政治体制,把一个亲西方、世俗的君主专制国家变成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伊斯兰政教合一国家,对其后的伊朗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次石油危机——


伊朗发生内乱,旁边邻居伊拉克虎视眈眈。两国有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这场战争长达8年。战争中,极大地影响了两国的石油出口。在这8年期间,油价一路飙升。接近40美元一桶。


为了应对高昂的石油价格,各工业国家采取措施逐步减少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全球各电力公司不再依靠石油发电,而是转而采用煤炭、天然气、核能等。各国政府投入数十亿元开展项目研究代替石油的能源,商业公司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北海墨西哥湾等非欧佩克地区的亦勘探到了大型油田。


——海湾战争——


伊拉克在战争从阿拉伯国家手中借了大量的钱,其中科威特的部分为140亿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组织减少石油产量,提高石油价格,这样它可以偿还这笔债务。而科威特提高了其产量,使得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


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当然受不了这个气,1990,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科威特的“回归”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7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多国部队以轻微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


今日新闻



发布于:2021年10月3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