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雅
曉雅

你是審美,還是審美警察

@方可成@展沾前文的評論裡提到中國各地打造的「特色小鎮」的情況,從各地資本發佈打造特色小鎮公告的密度和速度來看,特色小鎮現在基本就是資本和房企獵食的對象。這和@展沾從審美觀念出發的解讀不一樣,這已經不是一個美學觀的問題,只是為了一個面積和數字而要造出某種東西。先把地佔住,複製其他,等候升值。整個過程,缺乏調研,缺乏可行性證明,更沒有「審美」這個動作。這點大陸也並不陌生了,跟隨一個標準,沒有審美的習慣,只有聽命於「美學」的習慣。

現在在大陸,比較明顯的兩種單一審美現象:一種是領導定的,代表權力的審美;一種是以一部分知識份子為核心的菁英式審美。前者不必多做闡述,興盛於1966-1976,幾乎將傳統審美鏟除殆盡。菁英審美更多是一種社會意義和文化身分認同。這兩種相對立的審美狀態,中間夾著「民間審美」。權力審美對群眾審美的影響是很大的,而現在一部分菁英審美所追求的文化認同感,往往又是建立在不同於大眾審美的情形下。

我想用兩個例子聊一下菁英式的「單一審美觀」。第一個是在大陸一二到七八線城市鄉鎮都可見的兒童搖搖車。去年聖誕節看到一篇微信文章,一個設計師做的“搖搖車的消費升級”。做這個計畫的直接原因是因為覺得這些數十年無變化的搖搖車實在太醜了。

第二個例子是前兩年在北京安苑北里對地下室進行改造的「地瓜社區」。將「原本陰暗潮濕,群租混亂的地下室」增加了新風系統,健身房,理髮店,兒童遊戲區,咖啡廳等。

看起來很醜的搖搖車和陰暗潮濕的地下室,我想都一定意義上強調了地域性的差異。如果不看到這些東西怎麼來的,有什麼根源,然後被所謂的先進審美直接革了命,那平民和底層的審美需求在哪裡。這樣會不會製造出更虛偽的東西?特色小鎮是權力的審美,不是成本和大眾的角力產生的,但搖搖車還比較容易交給市場,給予時間,讓市場校準就好,如果做一個符合中產階級審美的搖搖車,回頭是不是還是要考量成本和使用者付出的金錢代價?

另外對於地瓜社區的操作模式,我個人比較抗拒。我覺得在整個過程中設計師所表現出的思考方式極其單一,利用了很多資源做了一件很單一的事,並且有可能造成非常不好的結果。對於北京這樣的超級大城市來說,人群的構成是立體複雜多元的,城市人的豐富性才可能導致所發生豐富性的概率,才有可能有別于其他城市,而這種區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否定原本居住在地下室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方式,用單一的,代表某種先進審美的價值觀作為評價標準,是很有可能讓城市人的多樣性消失的原因。看了報道說這批被改造的地下室原本的維護費用大概是一年40萬,當它入駐了圖書室,健身房,咖啡廳之後,一年的維護費會增加多少呢?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錢會不會分攤給住戶呢?租金和成本一上來,白領也仍然不會去住,何況健身,閱讀大概是一種生活方式,把一種標準強加在另一個群體身上,是不太負責任的作法。

這類改造,要考慮的不是好看不好看,更多要考量的是社會問題,用文化嫁衣把事情做得貌似有道理,實則非常浪費資源。我比較好奇的是重在思考的審美,是不是應該有一個行為上的程度,才不至於成為霸道的單一審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