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 Ding
Oliver Ding

有容乃大的生命容器

「容器」是莱科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里的一个重要的隐喻,我用「容器」这个隐喻讨论个体认识的时空背景,为了区分于其它人的使用方法,我将这个隐喻命名为「生命容器」,专门用于特指个人生命历程中容纳各种事实的时空场所。生命中会发生林林总总的事情,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空边界将这些事情与那些事情区分开来。不同的时空边界组成了一个个的「生命容器」,如何使用生命容器分析生命历程?如何构造自己的生命容器?

先来看看如何使用生命容器分析个体的生命历程。

1. 李安的生命容器

李安是享誉国际的著名华人电影导演,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台湾学者洪瑞斌曾撰写《向大海进军:以李安的生命叙说反思成年男性的转化之道》一文,他以心理叙事学的方法入手,以文本方式建构李安的生命叙说,诠释其生命主题,然后再以李安的生命故事、生命主题为素材来讨论成年男性的面对危机时的转化之道。

洪瑞斌从五个维度来整理李安的生命历程,这五个维度对于我们思考生命容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他列了一个表格,将李安从 1954 - 2008 年期间的生命历程划分为如下生命阶段:

快乐童年 1954 - 1964
压抑岁月 1964 - 1973
专业出路 1973 - 1984
六年蛰伏 1985 - 1990
父亲三部曲 1990 - 1994
西片三部曲 1994 - 1999
中西合璧 1999 - 2001
中年危机与转化 2002 - 2007
进入后现代精神 2008 - 目前

了解了生命阶段这个维度,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两个生命阶段的具体细节,以此理解其它四个维度:

六年蛰伏 1985 - 1990

  • 重要事件:准备返回台湾,但被经纪公司说服留在美国发展,而后六年企划炼狱及待业。
  • 与主流、传统体制之关系:知名经纪公司给予进美国电影圈但梦;无业,但妻子在经纪上、心理上给予支持;剧本计划皆未落实,逐渐失望,但无转业计划;有机会参加「台湾新闻局」剧本甄选比赛。
  • 内在议题及个人状态:专业基本功但练习精进;磨砺心性与容忍力;受到配偶支持不走传统生涯路径到力量。
  • 生涯策略及实践之道:不走台湾成就逻辑生涯,尝试美国电影圈发展,但无机会;撑与熬,持续坚持不撤退;取得当地政府的资源来实现。

六年蛰伏之后,李安走出人生低谷,连续导演拍摄数部电影,在职业生涯上高歌猛进。2002 年进入中年危机阶段

  • 重要事件:2002 郎雄过世,返台颁发郎雄的金马奖「终身成就奖」;2003 年《绿巨人浩克》完成;2004 年父亲因心肌梗过世,返台治丧;2005 年《断背山》完成,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006 年会见柏格曼,约一个月后柏格曼过世;2007 年《色戒》完成。
  • 与主流、传统体制之关系:接拍好莱坞主流娱乐大戏,尝试加入影像实验、人性元素,但票房、影评皆失利,压力大到不想拍片;选择拍摄冷门题材《同志牛仔》,反而在票房、影评、奖项上反应极佳;《色戒》张爱玲小说变床戏成为关注焦点。
  • 内在议题及个人状态:中年危机明显浮现,走过顶峰期,主流期待之压力,内外交迫之感受,透过拍戏接触自身阴暗面,包括愤怒、爱欲、社会规约、无秩序、死亡等等,父子议题再现,与现实及专业父亲交会,并得到鼓励、祝福;面对父亲们的死亡。
  • 生涯策略及实践之道:进入主流中西,企图创新融合,但不成功,退到边缘,保持放松及自己的兴趣;回到东方文化根源寻找题材及力量;通过与专业认同楷模对话学习,决定增加自主性与自由度。

洪先生整理的这五个维度:a. 生命阶段、b. 重要事件、c. 与主流及传统体制之关系、d. 内在议题及个人状态、e. 生涯策略及实践之道,虽然没有提及任何与生命容器有关的概念,但是它们体现了生命容器的一些内涵:

  • 时空边界:以生命阶段来划分生命容器。这个容易理解。
  • 内在外在:个体总是置身于社会文化活动中,这就是容器隐喻。外在的主流及体制算是个体所置身的职业容器所带来的限制,内在的议题及个人状态则是个体在职业容器里的生命展现。
  • 事件策略:个体的生命历程是由具体的一个个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背后是个体因应挑战与约束的策略和行动。换句话说,个体如何与容器展开互动。

这五个维度基于李安的特殊个案提炼出来,不一定适合于所有人,也不是唯一的构造生命容器的方法。洪先生的梳理主要以时间段来整理。除了时间的先后顺序,我们还可以使用空间关系来构造生命容器。

例如,在李安的生命故事中,他其实是在不同的空间中穿梭移动。例如,他在创作思想上在西方主题和东方主题之间切换,他的创作活动在主流领域和边缘领域移动。如果从这些角度来构造李安的生命容器,那么就又是另外一副景象。

类似的,我们还可以聚焦在作品上,以李安的一个个作品的创作活动作为他的一个个生命容器。那么,我们就进入了更为细致层次的生命历程讨论。

简而言之,生命容器的类型很多,具体怎么运用梳理某个个体的生命事实,取决于个体本身的经历特征,以及分析讨论的目的。

2. 赫伯特·西蒙的生命容器

看完李安的生命历程,我们来看看其它知名人物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来勾画认知科学家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生命容器图景,该如何选择维度,用哪些生命容器来组织他的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故事呢?

我会选择以学科或领域来构造西蒙的生命容器图景,以此展示他跨越学科边界的创造力和大无畏的进取精神。例如,我们可以列出如下领域作为西蒙的生命容器:

人工智能
信息处理
决策制定
解决问题
注意力经济
组织行为学
复杂系统

那么,将这么多生命容器有机联结为一体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它就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这个主题。西蒙在他的自传中说:

在我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核心中有两个相互关联的观念:1. 人类只能获得非常有限的理性;2. 作为他们认知局限性的一个结果,他们易于认定去达到「子目标」。

他明确地说「有限理性」就是他的世界观

作为有限理性的生物,我不抱幻想去完全正确、客观地理解我的世界。但是我不能忽视这个世界,我必须尽我所能,通过我的科学和哲学伙伴的帮助去理解它,然后使个人的立场与这个世界所呈现的种种条件和约束不过分地不协调。
我必须避免那种需要重力屏蔽或要求人类尽善尽美才能成功的个人目标。
我是一个自适应系统,无论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生存和成功都取决于对我周围的人和事的环境合理地保持真实的图像。由于我的世界图像只是大致接近于真实,因此对任何事我都不追求尽善尽美,至多追求做得满意。追求最好只能浪费可贵的认知资源;「最好」是「好」的敌人。

探讨西蒙的生命容器图景,引出了「主题」这个概念。如果说生命历程是一个珍珠项链,那么,一颗颗珍珠就是一个个生命容器,而主题则是串起珍珠的链子。限于篇幅,我们暂且不展开讨论生命主题与生命容器的关系。

3. Oliver Ding:组合工作与社群游牧

李安和西蒙过于出色,超出了常人生命历程的表现。我们还需要看看普通人如何使用生命容器来组织整理生命事实。想来想起,我自己的生命故事看起来可以用来作为讨论案例。

如果要绘制我的生命容器图景,可以考虑两种方法,一种是组合工作,一种是社群游牧。

2016 年,我在《新工作观:斜杆青年、组合工作和英才生涯》(http://joinwee.com/lesson/250)一文中讨论了我的组合工作。我从 2004 年开始践行组合式工作,我的组合式工作固定地划分为四个部分。我在这里说的「工作」,等同于「事业」:

  • 支薪工作
  • 志愿事务
  • 家庭事务
  • 个人学思

过去,我认为组合工作可以形式多样、自由组合。2016 年我认为这个组合就应该是固定成这四个部分。我为什么做了这样的调整呢?

我当时认为工作是人们参与世界的重要活动形式,这四个部分,恰好是几种不同的参与形式:

个人学思:个体自己的学习、思考、创作,这是非常私人的部分。体现自我。这是外在与内心的联结关系。
家庭事务:家庭是个体的重要空间,我把它作为事业的一部分。体现了亲人的属性。这是亲密关系。
志愿事务:这是个体参与社会公共空间的方式。体现了公民的属性。个体与世界的联结关系。这是公共部分的社会关系。
支薪工作:这是个人参与商业机构或其他类型机构,获得报酬的方式。体现了劳动力的属性。个体与私有机构的关系。这是私有部分的社会关系。

组合式工作鼓励人们践行这四种不同的事业活动形式,实际上是鼓励人们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多元化的关系,让自己充分而圆满地置身于互补的联结结构中。我认为这种多元化的事业活动形式带来的多元化的联结关系,给个体带来更圆满的事业体验、更充沛的精神活力以及更多元化的人生成就。

现在用生命容器的观点来看,我过去说的组合工作其实就是四个容器。现在我也不拘泥于一定要将事业活动固定为四个容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不同,对应的生命容器图景也因人而异

另外一条脉络是社群游牧,这说的是我通过互联网持续地参与、创建、参与、创建不同的社群。下面是我历年来涉足的社群:

  • NextFuzhou(摩登福州)
  • BrandVista(品牌几何)
  • OOPS(开放式课程中文翻译计划)
  • Cnblog(中文网志心得集)
  • Cnbloggercon(中文网志年会)
  • SocialBrain(群智基金会)
  •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
  • Pledgebank(祈愿行)
  • 1KG(多背一公斤)
  • Edu2do(益学会)
  • Yeeyan(译言)
  • Freesouls(自由灵魂)
  • Slideshare.net
  • TEDtoChina
  • CAPE
  • XinSiNian(新四年)
  • WEE
  • OpenMind(开智社群)
  • PAI(心理学艺术化社群)
  • WorkNext(新工作观)
  • ISLS(国际学习科学协会)
  • IDF(国际交互设计基金会)

在社群游牧过程中,我从互联网的业余爱好者演变为互联网的专业工作者,我从工具的使用者演变为工具的设计者,我从社群的参与者演变为社群的创建者,我从网络内容的消费者变成网络内容的创作者。

总结而言,我通过社群游牧,完成了从第一序行动到第二序行动的转型,它既实现了我为网络,又实现了网络为我的双重意义。如果进一步观察的话,近期的社群游牧脉络则展示出我从第二序行动到第三序行动的转变轨迹,我不满足于继续设计者这样的角色,而期望涉足研究者的角色。

从生命容器的观点来看,我置身于一个个社群中,这些社群就是一个个容器,这些容器限制我的行动,吸纳我的注意力和精力,让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容器同时也支持我的发展,给我提供新的信息、联结、资源和各种机会,帮助我拓展事业领域,提升心智层次。有时我参与其他人创建的社群容器,有时我创建新的社群容器让其他人参与,有时我在不同的社群容器中迁移。

从我的经历来看,个体与容器的关系并不总是「容器制约个体」,而是呈现出 「容器-个体」互惠的状态

4. 有容乃大,无远弗届

我关于容器隐喻与生命历程的思考起始于 2015 年,关于容器与认知的体验和思考则可以回溯到 2011 年我开发 BagTheWeb.com 这款网络信息打包工具。这次讨论个体认识动力模型,为何我需要把生命容器这个概念引入进来?

这次发展出来的个体认识动力系统包括四个核心要素「事实、意义、行动、知识」,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我要在「事实」和「意义」之间建立一些桥梁。生命容器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桥梁。

通过生命容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有效地整理和组织生命历程中的种种事实,从而揭示出生命活动中隐藏的重要主题,由深挖主题进一步获得对于意义的深层理解

容器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潜在逻辑关系,对于我们理解种种事实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容器具有嵌套、包容、依附、开放等等结构特征,这些可以指导我们拓展生命容器这个概念的内涵,发展一套组织梳理事实的方法。

此外,对比容器和其它工具,我比较认同容器隐喻背后的经验主义实在论的理念,它具有身体经验,又超越特定情境。这个特征在理论传播上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大众容易借助容器的具象来理解抽象概念。

简而言之,生命容器这个概念兼具体验和分析的两种功能,对于我们深入讨论个体认识动力模型助益颇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