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迷因
新迷因

一个人的烟火是孤单 一群人的烟火是麻木 (公众号:新迷因)

不想卷了,自然就躺平了

“内卷”这个词非常让人困惑。

 

直到现在,很多人都对这个词还是搞不太明白。类似于前几年流行的“降维打击”,定义模糊,但却像极了鸿茅药酒,适用广泛。

 

网友对这一类网络热词的井喷式涌现也逐渐麻木,统一用“不明觉厉”一语概括,这种简明扼要的态度,表明了同温层中的网友逐渐形成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抵御心态。

 

确切地讲,内卷的实质就是内在演化,或者头尾相接的闭环绕圈,最后产生一种无实质意义的消耗。

 

用一句众所周知的俗语概括,那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没有源头活口引入增量,全凭存量搏杀内耗,最后不但不产出效益,还会极大的消耗存量。

 

这就是内卷残酷的现实,它并不遵循质量和能量守恒,而是像暗物质一样,不但会蚕食存量,还会消耗激情和时光。

 


 

1.一半的人类史都是内卷史


从大处考虑,中华文明到现在大概有5000年历史(这个似乎没有确切定论,姑且按最长时间算吧),整个的王朝更替其实就是一部内卷史。

 

西汉亡了,王莽在西汉的门廊上挂了块新匾,取了个摩登时尚的名字,新朝就此诞生了。新朝的门匾还没挂稳,又被刘秀换了幅东汉的牌匾。东汉后来也玩虚脱了,搞得四分五裂,三国鼎立,最后你争我抢,打到整个魏晋南北朝一团乱麻。再后来隋朝终于挂上牌匾了,还发明了一个科举制度,替代了从汉朝沿袭下来的保举制,这算是一潭死水中起了一丝微澜,但是对于内卷式王朝更替并没有任何卵用。



这就是中国朝代史,总之都是那副旧门廊,卷来卷去也没卷出什么新花样,倒是害苦了一代又一代的黎民百姓。

 

放大到整个世界,现在巴以冲突总算停火了,看看巴勒斯坦这片土地,最早闪米特的迦南人在这里住过,后来被希伯来人驱逐,后者成为这片土地的业主,建立了以色列国。此后战争纷呈,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都在这里插过旗。直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击败罗马人,才算接管了这片土地,成为了现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祖先。一直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又大批移入巴勒斯坦,形成了现在巴以冲突剑拔弩张的态势。



看看这两个冤家的矛盾史,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你争我抢,互相内耗,依旧还是“卷”在作怪。

 

与内卷相对应的是外翻。从十字军三次东征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从麦哲伦开辟全球航线再到殖民时代的鼎盛时期。为了便于更快地烧杀掠夺,西方殖民者拼了命地发展基础教育和实用科技,把自己武装到了牙齿。这导致,西方文明迎来了突飞猛进的飞速发展。

 

内卷困守“有限”,外翻强调“破圈”,有限范围内的竞争,无论输赢都没什么意义。只有寻求“破圈”,突破原有的视野,探索未知的领域,才能拓展边界,求得发展壮大。

 


 

2.无处不在的“卷文化”


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卷”无处不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侵蚀性极强的“卷文化”

 

职场中,总有人抱怨,明明是简单的问题,总是会被复杂化,使得完全没有附加值的工作,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去精益求精,埋头苦干,最后人浮于事。

 

同样,人与人为了争夺职场中的资源和利益,出现了派系站队和残酷的人事斗争,这也是“卷文化”残酷和败坏的体现。



在“卷”的影响下,为了竞争需要,一切突破底线地搞事情并不会为企业创造任何价值产出,相反,连同衍生出的逢迎拍马和罗织构陷,都会极大损耗彼此之间的信任,只会让更多人对职场心生厌倦。

 

如今的中产家庭也被“卷”得悲惨,职场上处处设防,暗中角力,回到家还要给孩子狂打鸡血,据说此法有给孩子附加一种叫做“稀缺性”的光环。

 

原先的望子成龙,也在“卷”文化的酱缸里发酵败坏,不但意义变得混淆模糊,连字数都缩水了,萎缩成现在的“鸡娃”,这就像一颗发育不良的坏蛋一样,既残忍又突兀,还缺乏文化内涵。



历史总是循环往复。今天,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做出精美的绘图和完整的方案策划。而我们的父辈,在他们的时代里,可以用车床轻松加工出精细的机器人玩具,既能组装,还能变形。

 

此时此景对比当时当地,时代的内卷使得我们并不比父辈能耐多少,这一代整体上好过父辈仅仅只是代际进化的胜利。

 

但是,在父辈的那个时代,他们还有奉献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而我们,被“卷”得只剩下深深的倦怠!


 

 

3.躺平是一种通透的人生态度,但不适合普通人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食。”

 

薛定谔的这句话里,拿到现在来说,熵增定律所概括的适用面已经超越了物理学定义,提高到了终极三问的哲学高度。

 

人类身体机能的弱化困境,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欲望和现实的差距,缺乏道德和法律约束的社会环境,包含了太多内容。

 

而“卷文化”就是熵增定律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体现,自律总比懒散痛苦,躺着比站着舒服,退守肯定比进攻看起来更安全。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个非常透彻的观点,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想付出最少,得到最多。

 

所以,换句话说,人类需要抗争的恰恰就是自己本能里最想要的。

 

既要考虑成本,又要逃避现状,那“躺平”无疑是最现实的方案。

 

最近一下流行起来的“躺平主义”,就像是一种新式的哲学学说一样不断蔓延,影响着当下试图逃避"卷文化"侵袭的年轻人。

 

具体说,躺平主义就是放弃传统责任和担当,少工作,不进厂,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维持最低的生存标准。

 

它源远流长,开创者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这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没有像样的衣服,休息住所就是一个废弃的木桶,晒晒太阳就是人生中最大的乐趣。


 

在《聊斋志异》或者《太平广记》里,伴随着主角遭遇困境,总会有身背大红葫芦,浑身邋里邋遢的跛道人或者疯和尚适时出现,站在超能者的权威高度,替主角逢凶化吉。

 

卡夫卡也曾说过,他最大的能耐就是躺着不动。小说家都放下了身段,为躺平的诱惑做着背书,看起来,彻底的躺平就是一种通透的人生态度,它的终点似乎通向了人生某种终极幸福。

 

但是,当代年轻人的躺平,却是悲情和无奈的。

 

 


4.年轻人的躺平是一种妥协,是对“卷文化”的消极防卫 


今天的年轻人对消费主义的讨论越来越警觉了。

 

因为消费主义的过度泛滥无限刺激了他们的欲望。随着短贷,花呗,微粒贷等便利获取金钱的途径出现,年轻一代的消费欲望得到了无限膨胀,只有等到还款日的最后通牒,他们才会明白,现实终归还是会露出它本来的狰狞面貌。

 

看看知乎上那些有关于短贷的内容,回复里除了相互的鼓励,就是破罐子破摔的自我放弃。

 

这算得上是一种极少数的惨烈躺平,主观上对欲望的失控,以及信息茧房中不加节制的错误诱导,最终蚕食了他们本来的正当需求和人生理想。

 

很多人都拿白老师两次观点互相打脸的翻车演讲举例。从这里就可以明确看出,最终拥抱躺平的大多数年轻人,在原本的辛苦奋斗中已经看到了现实残酷的真相。



 

那就是,你的收入永远赶不上房价增长和通胀的速度,你所拥有的爱情份量还抵不过十万块的彩礼钱,三十五岁的你每天都活在害怕HR给你发送特殊邮件的惶恐当中。

 

最后,996的福报并没有如期到来,勤劳也并不能致富,你送再多外卖,一个罚单就让你回到原点。这个世界不公平的事太多,有的人生来就已经在终点上了,阶层跃迁的窗口并不会为你敞开,曾经立志要改变世界,没有你,未来的东半球将一片永夜的豪言也与你一分钱关系都没有。

 

慢慢地,幸福也从此与你无关。

 

这样的绝望就像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所描写的那片森林,在森林边缘有一口深井,它没有井沿,没有标识,绝大多数人在这边森林中逗留,都会毫无征兆地掉入井里。

 

曾经深圳的“三和大神”,就是彻底躺平的一个极端体现。成神前,他们也和大多数南下的打工族一样,也会拖着行李箱,打扮得油头粉面,怀揣着梦想,坐着通宵硬座来到那座冷酷的城市,但最终卑微的理想依旧被残酷现实击得粉碎。


他们的理想单纯而又现实,就是通过努力,能够有钱在老家盖房结婚,如果运气足够好,有机会能自己创业,搞个小作坊,过上想要的小日子,这可能连最低配的阶层跨越都谈不上。



但是现实无限地拉大了他们抵达梦想的距离,因为你没有学历,没有技术,面对竞争激烈的流水线工作,你可能连一个稳定的岗位都保不住。不得已,只有走日结的短工,每天吃一顿4块钱的蔬菜面,有钱就住20块一晚的网吧,没有钱就睡公园凉亭的石台上,懒惰和恶习也一并被无限放大,一直到生命的终点,都无法爬出这口深井,也许在他们生命最后的记忆里,也应该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孩子。

 

奉行躺平主义的年轻人就像是当代的第欧根尼,只不过,第欧根尼的躺平是一种喜悦的哲学态度,而躺平的年轻人,是因为在无处不在的“卷文化”阻击下失去了希望。

 

鲁迅在《热风》里曾这样告诫年轻人: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在“卷文化”无限外延的今天,要让年轻人摆脱冷气,从躺平的姿态重新站立起来,向上走,只能给他们更多的希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在生活,而不是在苟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