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逃装逼犯
在逃装逼犯

意识有着大片盲区,让人性犹如魔法般的存在 发布“人的自然属性”相关的内容,突破魔法结界,潜入魔法世界……

人性领域的哲学绝境(一)

科学的困局构不成对哲学寄以希冀的理由;在人性问题上,哲学自身的特点让它一头扎进了死胡同,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哲学的一个隐形工具是思考,一个外部工具是语言;于是它无法绕过两个问题:

一是思考的载体;哲学凭空创造了一个“自由意志”或类似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否定了“自然属性”对人全面、持续、绝对的约束;如果意志不“自由”,那么哲学家超越人性的“基础”就瓦解了;阐述自身如何受人性的影响,对于哲学家来说是无法做到的(也不是通过语言就能直接表达的)。

二是哲学必须依靠语言来表达,需要(构建或借用一个大体完整的“结构”体系来)自证合理性;哲学家们不得不高度专注于语义(这就必然陷于意识的天然“盲区”而无法自知),然而,(在与人性“绑定”的旧“双重环境”中)语义只是语言表达的小部分,语义之外的部分,恰恰是哲学家无法理解更不能用语言解释的。

哲学总体上有其历史脉络,有着历史承袭印记的哲学,却无法甩开历史包袱。

与他人无异,哲学家深受人性的掌控,无论他们的表现与常人有多大的区别,依然脱离不了人性表达的范畴,更无法厘清(“自由意志”论之下则直接忽视)人性对他们自身的约束:比如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还有摆脱不了(现象视角的)“达克效应”的影响。①

通常,一个越孤独的哲学家,在哲学领域走得越远,而越孤独的人,越是只能注意到语言的语义部分,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变得不足。

在对人类世界的理解上,哲学,缺少必要的视野广度和超越时代局限的(数以百万年计的)时间纵深。认识不到人性对自身约束的绝对性与持续性,被人性吞没也就成为必然;②“达克效应”“眷顾”之下的哲学家,同样无法真正理解人类世界。

注:①见《现状篇》:人们只能从现象开始接触人类世界,逐渐被现象约束、受现象改造、接纳对现象的各种命名;思考与认知过程中不断纳入现象元素的人们,慢慢地变得习惯于从现象的角度去构建认知体系,又以这样的体系为基础去理解世界、解释世界、掌握“规律”,专注于现象层面的交流或安于从现象层面影响周遭。

    ②哲学家只能在极有限的程度上脱离第二重“盗梦空间”(见《现象世界的迷雾》:现象世界是“后级代理人”提取信息的源头之一,将“意识”的活跃性不断激发出来的现象世界,是人们无法摆脱的第二重“盗梦空间”。)的影响(孤独通常是伴随特征),但依然无法脱离出第一重“盗梦空间”(见《印迹环境——第一重盗梦空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