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逃装逼犯
在逃装逼犯

意识有着大片盲区,让人性犹如魔法般的存在 发布“人的自然属性”相关的内容,突破魔法结界,潜入魔法世界……

科学的短板

有了显微镜,微观世界才被世人得知;有了望远镜,人类才开始真正理解天体运行规律。科学大体在看得见、规律性、结构化、可被公式化的领域中得以一展所长,在“视线”范围之外,只能“磕磕绊绊”地“小碎步”前行;即便在物理领域,数学这一(或可称得上是)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细小分支也只是工具而不能充当“引路人”。

“意识”的特点结合(弥补其缺陷的)逻辑工具的发现与普及,航海家用生命参与的证伪,信息更为高速、广泛的传播、交换、派生,为物质领域的进展在晚近时期集中爆发“蓄积”了强大的“势能”;物质领域秩序的快速膨胀,“谐振”出所向披靡的科学主义,这一新的“图腾”令人群在人性问题上迷失更甚,导向“自然属性”的细微线索更被深深掩盖。为人性所困,切断了通向人性领域的通道。

而心理学,虽然运用了科学的方法,有着分类、比较、记录、统计、引用、实验、(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这些方法和一部分现代工具,却不代表它所构建、综合的理论集合称得上“科学”,至少,它无法将自身与不那么科学的内容切割开来;①②对于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效应,也无从判断。

“人的自然属性”,不在数学框架之中,又是“视线”所不能及;仅就“视线”而言,人类在该领域(基因设定之下)的双重“盲区”,使得所有人深信不疑的指引隐含了重大缺陷;即便将人性内在的规律完整地摆在眼前,人们还是会毫无觉察。科学的方法无助于对人性的探索,科学主义更成了障目之叶;对复杂、整体性又有着迷惑性的人性问题采用归纳、分解、逐步逼近这些研究方法永远摆脱不了“团团打转”的宿命。

这是其它领域不曾有过的:(研究的)主体自始至终脱离不了客体的持续、深度掌控,这种掌控的影响,从未被梳理清楚反而被默契地规避了(如同探索社会关系的哲学,规避最基本的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的论述那样);③偏偏(在基因的构建之下)客体造成了主体认识不到的大片“盲区”,而这种“盲区”令所有科学手段在“人的自然属性”面前失效。

“盲区”的存在结合“意识思维”(基于其属性)的特点,推动着人们将人性的问题不断复杂化。对人类世界的理解上,有着一些隐蔽问题,无法观察更无法随意干预,如:“印迹环境”。人本身也不是恰当的研究对象;以至于各类人性方面的研究普遍存在主体、客体、对象的三重错误。哲学上,就连关于“我”的三个最基本追问本身,也出了错。④

(围绕着“双螺旋”体系形成的)人性的整体性造就了丰富的内在交叉关联性,使其只能被整体性地理解;⑤这样一个系统性、迷惑性、分支众多又无法简化的问题,虽然可以用事实与逻辑去检验,却无法用逻辑去推导,更不能被分割探寻,常规的科学与分工手段根本无从入手。

注:①心理学无法独立于现象世界;见《现象世界的迷雾》:现象世界是“后级代理人”提取信息的源头之一。

    ②见《心理学的迷失》(拟于3月发布)

    ③这种默契性,是“意识”的盲区以及“意识”自身的“收敛性”造成的。

    ④忽略了“演化环境”的关键作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本身隐含了错误。

    ⑤我们可以借助关联性反应“意识”盲区中的事实;而非借助概念反应关联,再用关联支持概念,来构筑自己的观念世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