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匠
金匠

文字構築的教育、日劇、電影與雜談 用樂高麻痺苦悶的生活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penguin72/

學生該穿制服嗎?-你所不知道的學校(12)

制服象徵的意義為何?

教育部日前宣布,有關學生服裝儀容原則,除重要活動、體育課及實習(驗)課,可規定學生穿著特定服裝之外,學生可選擇合宜混合穿著制服、運動服及學校認可之其他服裝(例如班服、社團服裝)。

而更早之前,教育部修正發布的「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中,已將原先的第21條:「有關學生服裝儀容之規定,應以舉辦校內公聽會、說明會或進行全校性問卷調查等方式,廣納學生及家長意見,循民主參與程序訂定,以創造開明、信任之校園文化」,後頭新增了幾個字:「且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

說了那麼一大串,以後學生到底能不能穿自己選擇的便服去上學?不能!因為要穿學校認可之服裝。那學生會因此受到懲處嗎?不會!因為服儀不能作為處罰依據。

那…學生硬是不穿學校認可之服裝到校該怎麼處理?

先帶大家考古一下,台灣學生是從何時開始穿制服呢?時間點可能比你想像得還要早,1895年,當時統治台灣的日本政府引進了學生要穿制服的學校教育制度,以取代傳統的私人教育組織,但由於當時反抗日本統治的聲量始終居高不下,仍有許多台灣人不願接受日本式教育,為了降低排斥感,日治政府最初並未強制規定台灣學生須比照日本學生穿著制服,想藉此吸引更多台灣人就讀,直到1919年,日治政府頒布新台灣教育令,才正式明訂學生穿著規範,範圍包括制服、鞋帽及書包等,奇妙的是,後來國民黨接管台灣,努力去除日本人的痕跡時,卻選擇性地留下學生穿制服的規定,直到現在。

水手服是最具代表性的制服之一

考古部分到此為止,活在2020年的我們,去探究國民黨為什麼要留下穿制服的規定已沒有太多意義,而今日仍支持學生穿著制服者,通常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因:

(一)為了讓學生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在安排每日穿著上。

這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秉持此論點的人,常會錯誤地將「學生不需要花心思在每日穿著上」,直接導向「學生會將心思挪到課業上」的結果,但請各位停止欺騙自己,今天孩子省下挑選明日穿著的十分鐘,通常會挪到滑手機、跟同學打屁、上網,而絕非算數學、背英文單字。

理想的做法是:讓孩子理解在人生每個時期中,每件事情有不同的優先順序,應該將有限的時間,分配到較優先的事情上,例如,打扮得如公主般亮眼,可能遠不如搞懂一題數學重要!孩子若能理解,獲得的幫助可能比單純禁止行為更大些!退一步說,如果今天孩子在完成課業的同時,尚有餘裕將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那又有什麼不好呢?

你不可能幫孩子畫出一輩子的時間排程表,盡早協助孩子理解時間安排的規則,讓他懂得如何妥善運用時間才是重點。


(二)每個人都穿制服可以避免顯現貧富差距。

這點顯然是說不通的!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有哪一個階段共學的時間,短到無法分辨其他同學的家庭經濟狀況?用什麼品牌的手機?穿什麼品牌的球鞋?下課需不需要去打工?在在都足以顯示每個人的經濟狀況,教育不該是教導孩子隱瞞自己的經濟狀況,而是要教導孩子不要因為經濟狀況去歧視或霸凌同學,出了社會後,他們會遇到更多更多這樣的情況,在相對單純的學校環境中,學習進入社會後應具備之涵養,不就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嗎?


(三)校外人士進入校園較容易辨別,有助提升校園安全。

這理由也是弔詭之至!闖進校園作亂者,九成不屬學生之年齡層,怎可能需要藉由有無穿制服,來判斷該人是否為校園一份子,進而降低校園風險?別忘了,大學校園就是一個不用穿制服、且對外完全開放的場域,大學生的警覺心和自我防衛意識與高中生相比,搞不好還更低,有人會以校園安全為由,要求大學生穿上制服嗎?

學生不穿制服就不像學生嗎?

規定學生穿制服到校,你可以想出八百種理由來解釋,但請思考一下,這八百種理由是真的對孩子有幫助?還是單純為了提升學校及老師的管理便利性?若屬後者,那當它變成管理上的麻煩時,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拿掉所有服儀規定吧!半吊子的規範,不僅讓學生無所依循,也讓教師陷入管也錯、不管也錯的兩難境界,回頭看看教育部的宣告:「學生可選擇合宜混合穿著制服、運動服及學校認可之其他服裝」,試問何謂「學校認可」?筆者任職學校的學務主任,曾於大型集會時訓斥學生道:「有人穿著隨便的帽T(有帽子的無領上衣)就來學校,成何體統!」筆者不曉得這種連著帽子的衣服隨不隨便,只知道下雨時帽子有稍微遮蔽的效果很方便,站在聽訓學生身旁的筆者,當時正巧就穿著一件黑色帽T,筆者認可,學務主任不認可呀!那學生到底能不能穿?有些老師覺得貼身點的衣服就屬傷風敗俗,但有女生班的班服就選擇貼身剪裁,導師也樂得穿在身上好看,導師認可,其他老師不認可,那學生到底能不能穿?

何謂學校認可之服裝?教育部建議:「有關學生服裝儀容,應以舉辦校內公聽會、說明會或進行全校性問卷調查等方式,廣納學生及家長意見,循民主參與程序訂定,以創造開明、信任之校園文化。」實際上,各校的作法可能都是廣納學生、家長及教師的意見,但由教師們訂定,學生的聲音單純就只是參考!不信的話,去看看有幾個學校的服儀委員會正常運作?去看看各校校務會議有幾個學生進去開會?

再看看另一個規定:「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那學生硬是要穿學校不認可的服裝,老師該怎麼處理?學校現在已有一堆「能規範、不能處罰」的事項,每一項都讓學校和教師在處理時費盡心力,再把服儀這最具爭議的項目加進去,教師們又將多耗上多少時間?

如果撇除代表學校的場合,制服的存在已非必要,那就讓我們將思考拉回原點,有制服不代表非得有穿制服的規定呀!便服是一種選擇,制服也是一種選擇,假若它舒適又美觀,那不必特別要求,學生也會主動穿上它,沒道理的規範只是讓學生產生排斥感,半吊子的規範只是讓教師徒增管理困難,既然如此,就徹底拿掉所有制服相關規範,讓制服成為便服的一部份吧!

教育部告訴我們:「鼓勵青少年要做一個有想法、有創意的人,服儀開放,就是要給他們一個探索、展現自我的機會。」那就真的放開吧!給學生充分的決定權,讓他們在教師們的協助下,自主學習服儀的合理性,別再像過去一樣,逼迫他們茫然地站在大人們畫出來的圓圈內,卻始終不明白為何自己不能跨出圓圈一步。

最後,我們來看個小研究,高雄高商的學生曾就南部學生對於穿制服的想法做過分析,有趣的是,針對「是否贊成制服解禁?」這道題目,贊成者只有56%,換句話說,有將近一半的受調學生並不贊成制服解禁,這也就等於即使今天廢除穿制服相關規範,恐怕仍有近半學生會自動穿著制服到校!再看另一道題目「為何贊成制服解禁?」其中28.6%的學生是因為「制服材質不佳」,21.9%的學生是因為「制服太貴」,22.9%的學生是因為「制服不好看」,若學校能排除這些因素,那會有多少學生主動穿制服上學呢?

讓孩子決定自己的穿著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