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dysblog
Gladys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這個夏天,不妨讓自己與孩子「無聊」一下。

無聊到底是一個情緒?

最近每天都很炎熱,很懷念以往可以放暑假的日子。很多家長都會在暑假期間為孩子報名一個又一個的興趣班,為孩子把整個假期的行程也塞滿了。家長這樣做除了裝備孩子,還確保孩子一定不會感到無聊。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假期,父母並沒有安排太多活動給我,但我也沒有太記得自己有否無聊過,反之,我記得畫畫應該是那個時候自己練出來的。現在想起來,無聊倒是會產生興趣出來呢。

無聊到底是一個情緒

上年逛誠品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一本書名為《無聊的價值》。書本作者是一位專門研究無聊的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博士桑迪.曼恩(Sandi Mann)。她指出,「無聊」,其實是人類一種獨特的情緒,而每種情緒的背後都有其意義與目的。

曼恩說:「我們都害怕無聊,其實無聊反而可以製造各種令人驚奇的可能。」 曼恩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測試者在極度無聊後會否產生變化,結果她發現越無聊的人就越能激發其創造力。

精神分析學家Adam Phillips在他的書《On kissing, tickling, and being bored》裡寫道:「具備適應無聊的能力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一大成就,無聊是一個可以思索生活的機會,而不是活在急促繁忙中。家長們應該讓孩子自然地培養興趣,而不是花時間去尋找他的興趣,無聊即是發展興趣無處不在的過程。」

“Boredom is actually a precarious process in which the child is, as it were, both waiting for something and looking for something, in which hope is being secretly negotiated; and in this sense boredom is akin to free-floating attention. In the muffled, sometimes irritable confusion of boredom the child is reaching to a recurrent sense of emptiness out of which his real desire can crystallize… The capacity to be bored can be a developmental achievement for the child.”

解決無聊難題不是試圖避免無聊,而是設法駕馭無聊。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我們的感覺套到小孩身上,放假=沒事做=無聊。然而,我們忽略了孩子正在自我學習、探索與成長的階段,身邊所有新事物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新奇有趣。讓他們自己在「無聊」的時間去探索一下自己真正的興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沒有清楚的方向的話,家長大可從旁協助,一起定立一張「假期清單」,回想一下有甚麼東西平日想做卻沒時間做,或是喜歡做的事情。我們儘量不要把框框套在孩子們身上,讓他們自發去做決定。

假如你沒有小孩,這個方法也適合嘗試的。記得在網絡上看過一段影片,演講者就在法國8月的時份很多人都會自行放一個假的,所以在7、8月的法國總感到街上的人都「懶洋洋」,甚至是常看到人在路邊椅子上放空。但細想一下,當今世上超著名的設計師/品牌都是來自法國的,為什麼一個「懶洋洋」的地方會盛產那麼多點子?對,便是因為人在無聊、在放空的時後,能夠激發起無限的點子。

就如疼痛感在刺激、提醒我們要保護自己,無聊感則促使我們去尋找一些不一樣的事物,一些有趣的事物,把我們從一個心理區間送往另一個心理區間。無聊感要求我們去採取行動,同時也是一種讓我們提高適應能力的可能性。所以說我們平日過份輕視「無聊」的時間。

另外,科學家研究指出在「無聊」、放空的時候,我們的的腦部活動率是高達95%,比起一直專注做工作是還要多。因為我們在放空的過情很多時候會回憶以往做的事情、自省、作評價、為未來而考慮等等,其實就如冥想的效果相似。

當然,這篇文章並不是叫所有人都停下來無聊幾翻,而是希望大家可以重新審視一下「無聊」這樣東西。就像文章開頭提及的書本《無聊的價值》的作者桑迪.曼恩畢生也在研究「無聊」(Boredom)這樣東西呢!希望大家不要忽視自己所有的情緒,包抬無聊。不停地探索自己,其實是一樣很有趣的事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