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dysblog
Gladysblog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

到底比Tips(小費)背後是甚麼心理因素在操作?

還記得上年跟朋友去了一次東京旅行,朋友知道我會留意各國的文化便問了我日本人是不是不收Tips(小費)的。我記得日本是不收的,所以我們說好了不用付小費。結果當晚他竟然忙了,習慣付了紙弊然後就走了,害得職員連忙跑出來把少許的零錢找回給他。

當下除了不好意思外,我還在想,到底打賞這個文化或者是習慣其背後意義到底是甚麼?在心理層面又應如何解譯這個行為呢?作為一個在香港長大的人,我們都習慣了在某些地方或某種情況下會選擇付小費,到底那條界限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從眾、順從與服從

社會心理學中常會討論有關人從眾的心理因素。人是群居動物,我們習慣了以一群人為基礎去成長與思考。其實我們生活中許多決定都有可能是因為群眾選譯而成的。

在眾多理論中,從眾是其中一樣重要的因素。從眾(conformity)是指個人或群體中的少數在想像或者真實存在的群體壓力下,放棄原有的態度,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意見使其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為產生,是因為當個體態度與群體不一致時,個體會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此時從眾行為就是一種「個體試圖用來解除自身與群體間衝突,增加安全感,以求得心理上平衡的手段。」既然是在遭受群體壓力下產生的反應,其心理上未必是認同的,因此從眾又可分為兩類:「順從」與「接受」。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從眾實驗。在一組人中只有一個是真正的實驗對象。實驗過程中會有幾輪的問答(上圖),去看看其他組員(媒)估意說出錯的答案下,實驗對象會否有從眾的反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Asch Conformity Experience

順從 (compliance)指的是口服心不符的從眾。這種服從並非發自內心的認可這樣的行為,但是由於屈於外界壓力只好表現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其實的內心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接受(acceptance),與順從相反,是指個體除了行為上的從眾,還發生了信念上的改變,由衷地認為群體的意見是正確的。那麼到底打賞這個行徑屬於那一個範疇呢?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到過泰國、越南旅行,在東南亞地區大家都習慣會為服務付小費。例如把你載到酒店的Uber司機,幫你拿行李到房間的服務生、幫你每天清潔房間的服務員等等。有些時候我們其實內心也未必發從心底想打賞,但是我們知道這個文化是這樣/你不給人家不知會如何想你等等令到你放下小費,這大概是比教「口服心不服」,順從的從眾。

又例如,當我們去按摩店時那個技師手勢真的是一流一,你打從心底也想為他的服務打賞他,或是你會打賞你那為無微不至的一日導賞團導遊。這些均是有關接受的從眾。

其實在香港以及許多地方的都會有劃定了的服務費會收取,在這些地方/餐廳,我們會很自然去付這筆錢,也許除了從眾性這個心理因素以外,我們更喜歡「明碼實價」清清楚楚的收費標準吧,因為此舉可以為大家消除不少不安。美國CNN更是有一個列表令人更清楚在不同地方究竟要打賞多少。CNN How Much To Tip

你對於打賞又有沒有甚麼看法呢?在打賞的過程中又有沒有發生過甚麼事情/心理改變呢?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