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木
五更木

先連結感受,再經歷自我對話中,將其投射串接。

四、己身經歷──性靈,能量,身體,循環,動態均衡(3)

剖析自性,感知神性

一直以來,我對於其他人如何"感受到"一件事情特別的好奇,使我在與他人互動的時候,會有一個很奇特的情況發生。每當我"看到"別人真的在對一件事情有著強烈的情緒時,那時,內在的我──內在我的感受就像是戴著安全帽在感受世界──會不如以往的無聲,在那個別人強烈表達的當下,我才會像是脫下了安全帽一樣,聽覺、視覺、嗅覺、觸覺都"看著"別人表現著、揮發著"他感受到"事情的情緒,這時、經歷這事的當下、過了這事,我"才能夠理解到",喔! 原來他是這樣的人/他是這樣想的。

才能夠在心中對他,有明確的感受性上的定著感,從而串聯回過往記憶的片段,用一個感受的流,去理解到他以前做過的事情,動機是什麼、態度是什麼、專注在什麼、親近什麼、欲達什麼。然後,至此我才"認識"這個人,在往後發生事件時/一同遭遇事件時,我才能夠在"當下""理解"他是怎樣"感受到"這件事情的,就好似沒有安全帽一樣清晰即時。

對於知覺他人到達理解他人的這種能力,就好樣要先在自己的感受區塊寫著一篇篇屬於感受之流、不是文字的小說,當小說的量積累到一個不存在的字數時,才能夠呈現一種故事性、劇情,從而對感受之流的整體有著"我看懂了、我知道了、我想要繼續看下去",的體會。有了這樣的體會,才可以無窒礙地聯想、分割、跳躍、想起這道流脈的記憶,只要是再次發生類似的事件/曾經說過的話/有關聯的資訊,我就會想到這個人,或在相處的當下說出他曾經分享過的事,即時地。

而其他沒有辦法完整的成為流的記憶,就是不會被即時想起、不會被想起。這樣的記憶碎片沉積在海底,直到遭遇巨大的衝擊,將所有相關的、不相關的、雜亂的、瑣碎的記憶碎片都襲捲而上,它們才有被重新認知、連結到感受的可能。

這確實不是小說,而是用當事人──我,的"視角"合理地以我的觀點描述出看到的情境,如同攝影師拍攝中(全然沉浸自己視角的體驗)→後續製作(依照自己後來回想當下的感受、捕捉到特別突出的意識重新排列)→產出影片(可讀存/新增刪減的)。而後,形成了記憶才能用情緒去表達出來,懂得至少一種表達之後,才能文字化,做成實體、紀錄下來:記憶→情緒表達→用文字以句構。

「所以國高中時期才喜歡看"(言情)小說"。但是小說會有一個上帝視角的問題,就是閱讀者是從知道所有故事角色所不知道的全盤認知和全盤情緒去揣摩/感受整個故事的意象。」而藉由閱讀小說,對我而言,有助於理解我所不明瞭的他人社會性的動機/情感/感受/目的,這樣的從一個新的全然視角想像、想要去理解整個感受的脈絡,和前面所談的──自己認為自己清晰感受到了對方,兩者去交互混合融會貫通,這樣的練習不斷地發生,會幫助我新增能夠映對情境表達的文字,情境/情緒←→文字,這樣新增出的文字,或說,擴展出對文字深度理解並能即時充分作成表達的詞,我稱之為「語繫構詞」。

新增語繫構詞是我理解世界的源動力,有了源動力就會不斷的去行動、去知覺,將這一切都像看一本本的新書一樣,爬梳著、蒐集著各種主題類別的人/事件/感知情緒。這跟加深與他人關係之後,由他人口中讚美自己是一個貼心的、善於聆聽的人,出發點是不同的。

「語繫構詞」→源動力→行動力→蒐集
榮譽是一種社會認同,由他人看見了/感受到你的作為之後,才給予的讚美
榮耀是一種自我認同,是從自己所想見的更好為出發點,屬於眾美德之一

將語繫構詞拓展到一個程度之後,我才能夠以兩個層面去區別地理解一句話/一段文字,一邊是語言/文字所欲表達的"指示",也就是意圖;一邊是語氣/語調所欲表達的關係和情緒。才開始能辨別出有些話強烈指示著什麼,但卻沒有與之相襯的親近關係;有些話強烈的情緒表達著什麼,但卻沒有指示什麼或需要為此採取行動的意圖。並且,我更能精準地對不同對象使用更多的指示表達我想要讓對方作到的,還是用更多的情緒讓對方感受到我想要表達的。

這樣的兩個層面的區別在使用外文時特別明顯,我一開始學習英語時,只能勉強認知語言的意思,即指示/意圖,而完全沒有情緒方面的感受,即使是一句羞辱人的話/讚美人的話,我也只能理解為不好的/好的,而完全沒有受辱/開心的情緒。就如同食用一盤看起來色彩繽紛的美食,但完全沒有任何味道,形狀跟顏色是你能理解的食物,可是從味道上無法品嚐出這是什麼東西。

最終,我辨認自己的感受、理解別人的感受、將兩著構築出映對的詞彙,在蒐集達到一個量的程度之後,我才能調和出理解層面和情緒層面對等的一句話。往後,在與別人溝通時,或跟別人有共同感受時,我就能在清晰地理解別人的感受後,用建構好的語繫構詞,去說出別人深有同感的話語,讓彼此的意念在當下交會暢達,讓說出口的言語文情並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