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點電視
G點電視

G點電視以新媒體介入性/別小眾運動,鼓勵及引導義工成為行動者、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學習營運媒體,為社群充權。請賞我們幾個拍手或一杯咖啡,讓我們支持平台及團隊持續運作。

《同性戀是不是天生的?》:我只知基督徒不是天生的|聖童貞辛尼梁

《同性戀是不是天生的?》這本書嘗試利用早已編修好的故事來力證同性戀不是天生的,但同時證明了基督徒這身份亦不是天生的。

撰文:聖童貞辛尼梁

文字編輯:Jinner

網站編輯:Connie


《同性戀是不是天生的?》內容摘要

— 副題為「15位跨虹者勇敢與你分享真實生命故事」。

— 台灣的風向新聞訪問和記錄了15位來自亞洲和美國的「跨虹者」的故事,他們在過去曾是同性戀、雙性戀者或跨性別人士,及後因接觸強調異性戀婚姻和家庭價值的基督教意識形態而開始改變自己。部分人其後更與異性結婚。 

Follow GDotTV Telegram Channel,

緊貼G點電視最新消息!

聖童貞簡評

「跨虹者」到底有多勇敢?

我對本書的副標題真的很有意見,為何稱這些跨虹者是「勇敢」呢?我可以說他們願意揭露自己以往遭受性侵的經歷很勇敢,但他們成為跨虹者這件事又跟勇敢有何關係?成為一個跨虹者意味他們從前是同性戀、雙性戀者或跨性別人士,現在就不再是。我們何曾聽過社會上有人因異性戀的身份遭歧視?何曾有人因為順性別而被殺害?成為跨虹者代表這些人選擇再次擁抱主流社會裡的異性戀價值觀,他們因而享有異性戀者的一切權利,請問這樣需要甚麼勇氣?

如何成為同性戀,真有那麼重要嗎?

書裡的跨虹者大部分都經歷過原生家庭所帶給他們的創傷。他們或許缺乏母愛或父愛、曾遭母親或父親家暴、家中嚴厲管教或長期溺愛;當中有些受訪者父母離婚、母親早逝、又或重男輕女……換句話說,無論成長期間有何創傷,其後都有可能會成為同性戀、雙性戀者或跨性別人士。這些家庭創傷在本書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說服讀者相信同性戀是後天形成、是有問題的,因而可能並應該被改變。

可是針對「同性戀是不是天生」爭論,意義其實不大。這樣的爭論為天生和後天的狀況作出一個道德價值判斷,但為何天生的就一定是好,後天的就一定是壞呢?對我而言,真正重要的問題應該是問同同志自己或同志家長怎樣看待同性戀,而且能接受並擁抱/否定並反對自己或子女到怎樣的程度。

延伸閱讀:從古至今,宗教與同志不一定是對立的|香港同志運動歷史研究計劃

同性戀不是天生的?基督徒才不是天生的

在「編輯的話」裡,風向新聞的秘書長曾獻瑩提到:「這是一本用『說故事』來取代『講論述』的書……書中每一個生命故事內容都是真實的出自當事人之口,沒有經過改編」,以此強調書中跨虹者故事的真實性。然而,世間有哪一個故事不曾被改編過?跨虹者受到基督教思想影響,或許已在腦海裡編輯自己的故事才講述出來。只要細閱,就能發現書中故事的發展模式都遵從傳統基督教的「三文治見證」公式:他們都因過去遇到性侵犯或其他重大負面經歷而成為一個非異性戀或非順性別者(以前的生命怎樣糟糕),及後卻因為接觸到基督教(機緣巧合認識基督教),靠宗教信仰的力量去改變自己過去不道德的生命,試圖活出更好的人生(往後的人生變豐盛)。

本書嘗試利用這些早已編修好的故事來力證同性戀不是天生的,但同時證明了基督徒這身份亦不是天生的。書中有些跨虹者在宣稱自己改變後,還不時對同性產生愛慕之情,可見基督徒這身份有多後天,以致影響力也大極有限吧?

G點需要營運資金,

按此了解支持我們的N種方法


《同性戀是不是天生的?》的讀後反思

在了解到基督徒這身份才是後天形成的,我們便要問到底這些跨虹者所接觸到的基督教思想是甚麼?基督徒這個後天的身份認同及其背後的意識形態是如何在他們身上運作,影響他們後來作出脫離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生活的決定?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這本書,我們就不會傻傻地對裡面的意思(同性戀不是天生的)照單全收,而有能力發現這些故事背後沒有明說的目的(同性戀是有問題的,基督教能幫同性戀者改變過來),甚至倒過來去問:「基督徒才不是天生吧?」

延伸閱讀:《貞潔的快感》:沒有快感的快感|聖童貞辛尼梁

原文連結G點電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