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點電視
G點電視

G點電視以新媒體介入性/別小眾運動,鼓勵及引導義工成為行動者、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學習營運媒體,為社群充權。請賞我們幾個拍手或一杯咖啡,讓我們支持平台及團隊持續運作。

疫情拖垮經濟醫療社福 亞洲各國跨性別首當其害

疫情期間性/別小眾在醫療、社交、就業各方面處於更不平等和壓抑的境況,如跨性別人士更容易失業和被剋扣工資,醫療資源緊拙下性別肯定手術等「非緊急服務」輪候時間更長,令跨性別人士的身心飽受煎熬。本地跨性別組織「性別空間」去年10月曾探討疫情對亞洲跨性別人士的影響,不但勾勒出跨性別社群在疫情下面對的共同困境,亦特別分析泰國、中國、韓國等地的跨性別人士因國情不同,各自面對甚麼社會壓迫。
製圖:Mo

撰文:Nicole

文字編輯:Claudia

網站編輯:EQ

全球疫情肆虐多年仍未受控,不但重創各國經濟和民生,防疫措施亦加深了人與人的疏離與隔閡,令社會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更加嚴重。不少本地和海外研究皆發現,疫情期間性/別小眾在醫療、社交、就業各方面處於更不平等和壓抑的境況,如跨性別人士更容易失業和被剋扣工資,醫療資源緊拙下性別肯定手術等「非緊急服務」輪候時間更長,令跨性別人士的身心飽受煎熬。本地跨性別組織「性別空間」(Gender Empowerment)去年10月曾探討疫情對亞洲跨性別人士的影響,不但勾勒出跨性別社群在疫情下面對的共同困境,亦特別分析泰國、中國、韓國等地的跨性別人士因國情不同,各自面對甚麼社會壓迫。

Follow GDotTV Telegram Channel,

緊貼G點電視最新消息!

跨性別人士缺在職保障 疫情加劇社會歧視

在社經層面上,由於很多國家和地區缺乏健全的性別承認制度,令跨性別人士的權利更易受剝削。以香港為例,政府要求跨性別人士必須完成全套性別肯定手術,才可修改身份證上的性別。不但造成跨性別人士生活上的不便,亦令他們在就業上因部分僱主的偏見,更易面對工種選擇受限、難找新工作等情況。「性別空間」研究指出,由於性別承認制度不足和社會偏見,不少東南亞跨性別人士只能從事生計不穩定的娛樂工作或兼職,缺乏職場福利和保障,疫情下娛樂、觀光和餐飲行業更是首當其衝。美國 Human Rights Campaign Foundation亦曾研究疫情對美國性/別小眾的影響,有超過一半受訪的跨性別人士曾被扣減工時,更有兩成的跨性別受訪者因疫情失業。

很多跨性別人士只能從事生計不穩定的娛樂工作或兼職,疫情下觀光和餐飲行業大受打擊。(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為了避免家庭衝突,不少跨性別人士選擇遷出原生家庭,獨立維生。然而,疫情令全球旅遊受阻,讓不少以旅客為主要顧客的跨性別表演者收入受挫,嚴重影響生計,甚至失業。在中國和越南,失去收入的跨性別青年因無法負擔租金,被迫搬回家中,令家庭關係更緊張,情緒也因此受影響。

雖然社會對跨性別人士的接受程度較以往高,但在嚴峻的疫情下,他們所遭遇的歧視卻日益嚴重。2020年5月,當南韓一間同志酒吧發現新冠肺炎的確診個案,傳媒隨即將事件標籤為「同志酒吧傳播病毒」,將疫情與性/別小眾掛鈎。群眾壓力令曾光顧該酒吧的性/別小眾因怕身分曝光,拒絕檢測。污名化不但無助控制疫情擴散,亦加深南韓社會對性/別小眾的排斥和歧視。

在2020年5月一波爆發中,韓國梨泰院的同志酒吧被媒體污名化為病毒傳播的源頭,加深社會的恐同情緒。(攝影:Yonhap/ EPA)

疫情下醫療資源緊拙 性別肯定手術苦候無期

為了令自己的身體更符合自己的性別認同,有些跨性別人士會定期注射或服用荷爾蒙。但在越南和中國等地,跨性別人士較難從合法途徑取得荷爾蒙,醫療資源亦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因此有些人只能從黑市購買荷爾蒙,或經常要長途跋涉跨城跨省尋找醫療支援。在偏遠和貧窮地區的跨性別人士原本已難以求醫,在疫情期間交通受阻、醫療資源緊拙,情況就更加嚴峻。

此外,不少被界定為「非緊急」的醫療服務,包括性別肯定手術因疫情被迫延後,甚至暫停,讓資源可以優先分配給新冠肺炎病人。加上各國停飛封關,令打算前往泰國或其他國家進行性別肯定手術的跨性別人士行程受阻,苦候無期。在香港,集中為性別焦慮患者提供精神科評估及醫療服務的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能進行約20個性別肯定手術,疫情前平均要輪候70個星期(約1.3年),疫情下外科手術的服務範圍受到限制,輪候時間變得更長。

各國政府在醫療方面的行政程序亦對跨性別人士造成不便。如南韓政府以身分證登記的方法,為市民提供防疫用品和病毐檢測,卻令不少未能更改身分證上性別的跨性別人士望之卻步,未能受惠。

2020年香港同志遊行首次因疫情不獲批進行,改為室內直播活動。(圖片來源:香港同志遊行 Facebook)

G點需要營運資金,

按此了解支持我們的N種方法

正常社交難維繫 性/別組織轉型求變

疫情下,跨性別人士難以透過社交聚會、支援小組等場合,釋放自身性別認同的壓力,令他們的心理健康更易惡化。在中國,有家長會將子女送到自稱能提供「拗直」治療的寄宿學校,子女即使在學校受到身體和精神上的不人道對待,但因疫情肆虐難以回家,更難及早求助。

對提供互助服務、聚會、講座等性/別小眾組織而言,疫情迫使他們改變模式,改為網上進行。在香港,也有一些關注性/別小眾的公眾活動因疫情被迫取消或轉型。例如原定在2020年舉行的香港同志遊行10年以來首次因防疫理由不獲批進行;同年香港另一個大型活動「一點粉紅」(Pink Dot)亦要改用網上串流形式進行。

這些活動讓性/別小眾能在較熟悉的圈子內與人交流,有助建立自我認同和社群歸屬感,非其他場合能取代。疫情亦令性/別小眾失去連繫社群的「聚腳點」,社交生活大受影響。以香港為例,疫情下不少酒吧經營困難,同志酒吧「ZerOne」就在2021年初無奈結業,令同志熟客失去一個好去處。

第五波疫情近月以幾何級數爆發,面對疫情及防疫措施帶來的經濟、社會影響,性/別小眾等邊緣社群往往首當其衝。他們所面對的困難需要政府及社福機構正視,提供相關支援,共渡難關。

延伸閱讀:【疫情】同志酒吧無奈結業 研究指性/別小眾或更壓抑

原文連結G點電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