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人Gary
字遊人Gary

喜歡寫寫字和玩桌遊的人|設計 x 行銷|熱愛慢跑、單車、閱讀與樂高|在旅行中找回自己

《巷弄裡的台灣味》- 不該在睡前看的書

這本書不在介紹什麼東西多好吃,店在哪裡怎麼去,而賦予美食更多精神上的價值。這本書不描寫食物的色香味,而是從聊天的角度,把飲食文化、歷史與產業經過,整理成為文字。這是一本翻了會想留下來繼續讀的書...

這是一本翻了會想留下來繼續讀的書,因為我就是在匆匆翻過以後,原本放下來又再度打開來的那一個。

作者阿佐用自己的體驗和觀察,將22種台灣美食分篇介紹,每一篇都用自己的妙語下了有趣的標題。我從三個不同的角度,發現一些令我眼睛和頭腦都為之一亮之處,也試著自己下了標題也來點評一下 。

產業角度

鹽水雞-從餐桌到路攤

作者在鹽水雞這篇稍微做了料理產業演變的考究,帶出一些有趣的知識點。書中提到,1960年代開始,因為政府有計畫地培養專業養雞戶,造成雞肉與雞蛋的產量經常供過於求,長期導致其市場價格低迷。為解決此一市場失衡情況,後來推行了「老母雞淘汰機制 」,業者為發揮物盡其用的精神,讓這些老母雞肉品的供應,奠定鹽水雞這種新興小吃的基礎。至於料理方式則有一個說法,鹽水雞源自粵菜中的鹽焗雞,其中的烹飪技術「水焗法」與現今鹽水雞的白滷方式如出一轍,不僅能使雞肉皮脆肉嫩還能輕鬆大量生產。我想,無怪乎鹽水雞都是做冷的,應該也是承襲鹽焗雞多半以冷盤的方式上桌吧,也難怪,除了比例絕佳的滷水調味,有什麼料理是讓人家願意一口口啃咬冰冷的肉呢?

歷史角度

泰國蝦-現在不是舶來品

本名淡水長臂大蝦的泰國蝦,源自於1970年代我國水產專家林紹文博士,成功培育來自泰國的蝦苗,自此泰國蝦進駐台灣的養殖場,再推廣至釣蝦場。至於它在台灣飲食界為何越來越紅,主要是受到1980年代草蝦爆發病毒感染死亡,產量大幅銳減所致,台灣才從草蝦王國,慢慢地將目光轉向泰國蝦,進而催生了胡椒蝦、燒酒蝦及麻油蝦等經典的活蝦料理。為何外殼如此堅硬的蝦種,也能有成為熱門料理的機會?為什麼在台灣,只有泰國蝦專賣店而沒有草蝦專賣店呢?自然也是因為它不好料理、需要一些技術,很難進得了家裡廚房。作者在這段敘述,也因為有歷史考究加上邏輯推導,顯得鏗鏘有力。

文化角度

手搖杯-喝的是時尚與鄉愁

作者在手搖杯這段除了介紹飲料店的沿革、封口杯的發明,也提到了「小確幸」的概念,對大眾文化傳神地描寫。「哪個城市有手搖杯我便覺得不孤單」,這句話精準寫到了台灣手搖飲料的獨特文化,人在異鄉工作者或學子應該都很有感覺,以我個人經驗,國外真的很少這種花樣百出、又能客製口味的飲料店,就算這幾年越來越多品牌到海外拓點,不曉得是原料還是做工的關係,喝起來也不十分道地,也許就是少了一點,深植在你我心中的台灣味。更何況所費不貲,我記得在紐澳,一杯珍奶等級的飲料,就要新台幣150元以上!在這段,又一次的歷史考究,反映作者著重事實的陳述,寫美食不偏廢感覺的抒發

巷弄裡的台灣味

三大亮點

這本書很好閱讀,裡面有三個有趣的地方吸引到我:

  1. 軟知識:有許多不知道無妨但知道了會有驚喜的知識點,在金桔檸檬這段寫道原來「桔」唸「橘」不唸「吉」,我和作者一樣,到了這麼大年紀才知道,還一直以為是長輩發音不標準。
  2. 趣味感:在米苔目篇中,作者巧妙開了米苔目與粉條的PK戰場,從網路鄉民「兩者明明長得就一樣,只是一個甜一個鹹」,講到從原料來看,兩者截然不同,帶出的香氣和口感也不同,其間筆觸生動,儼然就像看網路小說般令人莞爾。
  3. 內行話 :例如在百元熱炒店篇中對「鑊氣」的描寫,先以外觀描述「由高溫和熱油產生的香氣,加上鍋體圓底弧形的設計,使得香氣得以順利導回鍋內,不斷在食物間循環流竄 」、在從化學角度說明「以高溫加熱食物,使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在熱力促使之下,產生出焦香甜味的梅納反應」,最後結論「仍不能完全解釋,裡頭應該包含師傅本身的技術」。我覺得書裡有些描述是因為作者的本科廚藝背景的加持,因此描述起來自然精準,同樣一件事,由她這麼娓娓道來就多了些底氣。

閱讀本書,看著看著就像吃著滿漢全席,期待下一道端到紙上的是哪一道菜。文筆通順不失言之有物,在帶狀的敘述中帶入微小的知識點,讀起來沒有壓迫感,又能長知識。而且,作者阿佐下筆詼諧,字裡行間充滿網路原生世代語言,例如電影哏「這裡有批便宜的牛肉」與廣告詞「酸V啊酸V」,就好像在跟讀者聊天一樣。只可惜,沒有出現我自己喜歡蚵仔麵線和烤香腸等角色,在我的小吃名單裡,那可是不可或缺的,也許期待在新的篇章會見到囉!

巷弄裡的台灣味
  • 作者: 范僑芯(佐餐文字)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1/01/26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