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kyLily
FunkyLily

「在現實中的理念,暴力這東西成了非暴力,相反地,非暴力的東西卻成了暴力。」我的青春就存在這麼一個年代。 https://www.facebook.com/funkylilywrites/

《棄貓》 — 村上的家族與個人記憶 (還有後記憶)


以往村上對親父的事欲言又止,只曾提到父親出身於僧侶世家,二戰時曾被派中國作戰。大概是村上長年與父親不和,而且不願面對父親這段陰暗歷史,村上對父親所知的也十分有限。

實際上,村上並非對這些家族歷史不聞不問。也許反而是自父母繼承了一些極其沉重羞恥的情感,村上多年來無法坦然面對,把這些故事宣之於口,但在他不同的小說和散文中也曾提及一些戰爭的片段,尤其是中日戰爭的描寫。

或者是村上的潛意識感到「是時候了」,今次村上坦然面對這段家族記憶,並在父親過世後認真調查父親的經歷,坦蕩蕩地在《棄貓》中寫下他和父親的身世。

《棄貓》以村上的一段小時候的經歷作開頭,村上回憶起小時候與父親拋棄家裡的貓這段兒時片段,一路寫下去,就寫到村上與父親的一些點滴,然後延伸到涉獵村上家族的過去。

「無論如何父親的那段回想,用軍刀砍人頭的殘忍光景,不用說自然強烈烙印在我幼小的心靈。成為一個情景,說得更進一步的話,成為一種擬似體驗。長久以來在父親的心中那沉重壓著的東西 - 借用現代語來說就是心理創傷 - 身為兒子的我可比繼承了部份。」

村上與父親關係不好,因此在村上父親去世前,對父親過去的認識始終稀少。他只知道父親二戰時曾派到中國作戰,以及在戰後父親每朝風雨不改地在佛壇前念經,哀悼在大戰中死去的同胞,以及曾經是敵人而在戰亂中死去的中國人。同為修行人與軍人,心中那種矛盾已教旁人著迷,村上與父親的父子張力則更比小說劇情更吸引。

這是村上春樹的一些 後記憶(post memory)。後記憶 是指一個人小時候反覆聆聽長輩口述的經歷,或閱讀到一些過去的資料,如照片及文字,明明沒布親身經歷過卻像身歷其境一般,繼承了長輩的一些記憶。而這些承傳下來的記憶村上卻到了七十歲才能真正面對:

「那內容無論是多麼不愉快,令人不忍卒睹的事情,人們都不得不把那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承接下來。要不然,所謂歷史這東西的意義又何在?」

村上的文字就是帶點抽離,將濃烈的情感淡然﹑逐少地滲透到讀者心炊中,令讀者不知不覺讀完他的文字蓋上書後,才驟然驚覺自己所讀的是多麼沉重的東西。或者至少他的文字對我來講有這種效果,《棄貓》也不例外。

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令我養成閱讀習慣的原點。在某些時候讀村上的小說時會覺得有點虛浮,適合入世未深而且十分空閒的大學年代的我,反而工作後,失去了這種心態去好好閱讀村上的作品。但《棄貓》這部紀實作品內容比小說更踏實,令我不用花太多心機去準備心情仍能進入他的文字世界。

「歷史並不是過去的事情。那會在意識的內側,或無意識的內側,化為有溫度有生命的血液,不容分說流向下一個世代。在這層意義上,在這裡所寫的雖然是個人的故事,但同時也是形成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全體的大故事的一部分。儘管只是極小的一部分,但依然是一個碎片的事實,則不會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