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飛行棋
綠色飛行棋

弥敦道一晚的Good Trip

不知道寫什麼的時候,胡亂看了很多東西。一篇評論提到下面這番話,於是決定寫一寫彌敦道的霓虹燈。

「有次在一個收音機節目上聽到,主持人笑說夢中出現霓虹燈正是象徵幸福來臨的意思,也就是發夢的人快要遇上幸運的事情了,聽著聽著,心底里竟生出惘惘之感。」

沒有人來香港會不途經彌敦道。

尖沙咀,旺角,購物商場,天星碼頭…如果你去過這些「必打卡」的地方,那就一定曾從彌敦道經過。

彌敦道北端與界限街交匯,向南延伸一直貫穿到海旁的梳士巴利道,全場3.6公里,是九龍地區的第一條道路。

橫平竪直亦或是自然延伸,街道的變化與走向印證了城市發展的軌跡。

在地圖上看見一條幾乎與緯度線平行的街道,那便是彌敦道北端的界限街了。19世紀這裡是英國與清廷議定的分界線,往南為割讓,往北為租借,因此有了「界限街」的說法。

「彌敦道」是這條路用過的第二個名字。事實上,最開始這裡叫做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與港島的近半山區的一條路重名,但後來由於填海造陸,彌敦道變成了主要幹道,為了避免引起誤會,改名為彌敦道,以紀念修建開拓這條道路的英總督彌敦爵士。

在香港有很多街道都以曾任或時任總督的名字命名,例如半山的般咸道(第三任總督Sir Samuel George Bonham),太平山的盧吉道(第十四任總督Frederick John Dealtry Lugard, 1st Baron Lugard),灣仔的軒尼詩道(第八任總督Sir John Pope Hennessy)…

我不是一個方向感很強的人,但走在彌敦道,從來不會迷路。因為左右兩旁建成的大廈,將路面劃分成了田字格一樣的走向,當你拐進右邊的小街,自然知道下一個路口該左轉。不需要多瞭然於心,就能擁有漫遊城市的樂趣。

往上看,大廈兩邊的霓虹招牌是這裡最吸引人的地方。

製作霓虹燈牌是一項舊時的手工藝活,如今較完好地保留著這種技藝的老字號是南華霓虹燈電器廠,開業於1953年。

將玻璃製成燈管,經高溫彎曲成字符或是圖樣,填充進各種顏色的螢光粉劑,固定在各式各樣的招牌上,在大廈的不同高度位置交錯升起,接通電流,便點亮了香港的夜色。

霓虹燈最繁盛的時期是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前後,因此在很多粵語電影中都能看到霓虹燈的舊時影像。

(墮落天使截圖,經本偵探考察這裡應該是灣仔駱克道)

《重慶森林》、《墮落天使》、《花樣年華》,杜可風的鏡頭裡從不缺少霓虹燈,這是城市夜色中的邀請函,色彩反復地重疊變換,挑動著每一個途人的視覺神經。

除了電影之外,達明一派的《今夜星光燦爛》,也記錄著這裡的光影故事。

                  今夜星光燦爛 - 達明一派
                  「沈悶極這一晚 星塵划破暗淡
              華麗夜市燦爛 晶瑩亮透熾熱的雙眼 驅不散
                祈望我倆撲向 這光亮 墮進這晚臂彎
                    燈光里飛馳 失意的孩子
                    請看一眼這個光輝都市」

由於舊時手藝慢慢沒落,以及霓虹街招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霓虹燈牌已經買少見少。

如果你在香港,請在晚上去彌敦道,這裡的夜色從不是漆黑一片,霓虹燈將光與影借給了這座城市。

如果你不在,也沒有關係,我找到了一個霓虹燈展的網絡平台。這個平台由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發起,蒐集了數千張公眾上傳的霓虹燈牌的照片,並整理出了香港的霓虹地圖。所以你能在這裡看見一個以光影刻畫出的城市,數年來,這些霓虹燈可能還在原地,也有可能已經消失,但它們的印記會一直留存在這裡,為舊時光作證。

關於彌敦道,其實還有很多想要記錄的,例如重慶大廈,信和中心,以及一家超級好吃的泰式小食店,好吃到數年後再去,都可以閉著眼找到路線 : ) 

不過寫著寫著就寫偏了,下次再見。

ps, 昨晚夢見彌敦道下雪了,以為香港是個從不下雪的城市,好奇心驅使查了一些資料,原來香港曾在1978年下過一場雪;再往前一點還有1893年,天文台記錄有史以來香港的最低氣溫0攝氏度,一本名為《回到舊香港》的掌故提到,那年曾下過一場大雪。

以杜可風在採訪中的一句話收個尾吧。

「This is who we are, come to our world, embrace it in the way we do.」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