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tasy_Fran
Fantasy_Fran

🌫️✨🌠🗻🌊🍧🫧 It’s Frances. Feminist & Vegan blog channel: https://t.me/justFrances_Fu 「我也愛著無望的人生,愛悲喜交替裡,新生的秘密。」 保持覺知,保持清明,保持冷靜。 🥀

2022-10-26

關於BPD的一些新想法。

01.

“…但咨询师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孤独谱系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除外)。”

這段話節選自很喜歡的一個私人公號上。

我看到這段話的第一反應還是為什麼?

為什麼孤獨譜系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會被徹底地排除在外。

然後隨即意識到這是自己在不願承認現實。希望自己屬於「或多或少」里的「或少」,也不想承認自己沒有共情能力。

某種程度上說,我第一反應下的不願承認和質疑,就是在反證其結論:BPD是沒有共情能力的。我依然在不停地往他人身上投射自己的想法。原作者只是一句很普通的陳述,我卻會因此有很明顯的反應還延伸出了很多的想法。

事實上原作者說得沒有錯。BPD人群所謂的共情只是其無意識地在不停往他人身上投射自己內心的想法。即,“我認為你該是什麼樣,你就得是什麼樣”,而不是客觀真實的,去試圖理解外界尤其是跟我認知體系里不一樣的“新鮮”信息。

把客體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很主觀地將自己的感受延續至他人身上。自以為自己有同情心,事實上他人的感受根本看不到。

不會主客分離,建立邊界感,就永遠無法真實地看到對方的情緒和需求。


之前認識的一位心理諮詢師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即便有人去告訴了BPD人群共情的完整定義,BPD人群也會因為其內心世界沒有這種心理結構,最終只能吸收經過其扭曲的心理結構防禦後剩下的片段性、碎片化、簡單的信息。

BPD人群的扭曲性理解、“誤解”,正是其相對固定的、一貫的,或者說是僵化的心理結構的具體體現。因其僵化的心理結構,導致無法具有共情的心理能力,繼而在現實生活里BPD人群往往會產生很多人際衝突和困難,具體表現為社會適應不良。

所以共情這部分的心理功能對於BPD人群來說始終是受損的,是需要靠後續的心理諮詢或從生活里逐漸習得、發展出來的一種心理能力。否則就是沒有。

再次提醒自己,共情是一種高級、成熟、豐富的心理能力。並非所有人都有。

放棄幻想,認清現實。

是改善現況的第一步。


02.

儘管調整了自己的心態,也依然會覺得有些喪氣,在看到那句“(孤獨譜系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除外)”時。

感覺自己被推開了。或者說,是我一直沒有在裡面過。所謂的「入世」只是我的幻覺,我其實一直游離在外面。

我和世界的關係,不是誰拋棄了誰的感覺,而是我和它之間有一道透明但非常堅硬的屏障,是套在我頭上的透明罩子。

我曾經看不見這個屏障,自以為是地與屏障那邊的人互動,但其實我根本沒有聽到對方對我說的話。我聽不到卻自以為聽到了。自顧自地去理解和揣測對方的想法,以自己的經歷經驗去感受對方的情緒。把對方當成自己,ta到底是誰不再重要。

最後傷害了很多朋友。他們發現我根本聽不到還一直在他們身上亂投射自己後失望地離開。

後來意識到問題,試圖想去改變。但改來改去,最終發現自己永遠都好像是在原地踏步。

永遠都只能在事後發現自己的言行是錯的。就像小時候做題目,核對答案時拿著答案照著自己寫的題去批改。

「噢,這裡錯了,這裡犯了使用了領悟性方法去處理朋友的需要關心和安慰,而不是支持性方法。」

「噢,這裡我不應該這樣說。這種面質性、引導性話語,是突破了對方的邊界去參與對方的話題。要命了。」

「噢… 妳看這裡、這裡、這裡,我在與別人的交流互動里其實總是在關注自己而不是對方。看似去共情對方了,實則還是在以己度人。」

……

哪怕是最新學到的「知識點」,我印象深刻地記住了,等到去實踐過後返頭再看,還是錯。

這樣做是錯的,不這樣做也還是錯的。但怎麼做才是對的?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這四個字真讓人難以接受。它在說:我是真沒有這方面的學習能力。

沒有共情能力是跨不過去的屏障。有時候感覺自己就像是個外星人,來到地球卻沒有學會地球的語言。帶著一個大大的玻璃頭罩四處走,聽不到、聽不懂任何人的聲音。

屏障那邊是我自以為的朋友、愛和普通人的生活。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在努力學武功秘笈,然後成為一個不是武林第一但會武功的人,最後去過平凡人的生活。

但事實上,我好像只是在旁觀著其他人這樣做,最後目送著他們去過普通人的生活。

我的視角是站在屏障外的,站在世界的外面去看這些東西,看這個世界。而不是自己在參與。我學的不是武林秘笈,最後也過不上地球普通人的生活。


03.

“•曾經歷過人生低谷,想要心理學治癒的•

想要心理學治癒的,應該去當一名來訪者,而不是去做咨詢師。利用心理學治癒自己是一回事,利用成為一名咨詢師來治癒自己則是另一回事。”

「應該去當一名來訪者,而不是去做咨詢師。」

醍醐灌頂。

我一直需要長期的心理諮詢,但到今天,我仍然沒有去步入任何一段新的咨訪關係里。

為什麼?

在害怕再次傷害,在害怕重蹈覆轍,在害怕會產生不正常的依戀和依賴,也因為經濟原因,擔心沒有得到與付出的金錢相應成正比的,能夠達到我預期的回報和效果。

我太功利了,也對心理諮詢抱有了不切實際的過高期待。

國外不是天堂,心理諮詢也同樣如此。

它不是來滿足我所有需求的阿拉丁神燈或聖誕老人。

對它袪魅,然後再嘗試步入。

可以試一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