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alt
cobalt

我是cobalt。

如何分享音乐?

(注:这是2020年5月9日的文章,现从我的博客转移到这里来。)


如果是分享音乐的话,什么样的方式会让你更愿意去听呢?音乐与其他媒介有着显著的不同,高度抽象和时间线性的特点,让人们在还没听到它之前无法把握它。

标上genre(风格、流派)和简单的描述也许会让你对尚未听到的音乐有一个第一印象。或者,加上一些感性的、隐喻的文字能让你能了解到推荐音乐的人的主观感受。还是说,直白地写出推荐的理由?背后的故事?还是什么都不说最好呢?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是推荐人的话,促使你分享音乐的动机会是什么呢?为了等待遇到「知音」的喜悦,还是抒发情感的一种途径(形式上间接,内容上直接),或者更进一步说,塑造社交意义上的自我形象呢?好像很难讲清楚......

聆听音乐的情感体验通常是非常私人的。分享音乐的举动,似乎蕴含着我们的一种天性——我们都想要获得共情。而这种私人情感和共情之间的张力很耐人寻味。

我一直憧憬着能有一个唱片铺里和蔼的大叔(或者是永远年轻的老爷爷?),和他成为好朋友,在他的指引下乐此不疲地听各种各样的音乐。音乐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无可替代的东西,它长时间充当了我情感需求的补全,或者说是作为一面沉浸感绝佳的镜子——随时随地可以从四面八方将我置身其中——让我不厌其烦地自我共情。所以这种憧憬,应该也是情感需求的一个类比吧。

在这个意义下,curator(介绍音乐的人)成为了一个和作品本身同等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信赖感,还意味着情感的连结(至少是音乐上的)。稍微遗憾的是,这样的角色在我这一代人(也许只是我自己?)中显得很缺乏。从开始主动听音乐开始,我们就活在流媒体平台的世界中。音乐媒介的变迁影响着我们对待音乐的方式:不仅是我们听什么,还有我们在什么场景下听,我们和谁一起听,我们怎么听。分享音乐好像消解成了社交媒体中仅仅一个动态,音乐本身貌似也随之消解。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认知音乐全新的方式,我们可以相对轻松地聆听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音乐。更为重要的一点,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听众和创作者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这是很棒的事。

大概五六年前,我开始采用按照整张专辑听音乐的方式。加起来我也听了不少的音乐。一直以来我都想用图鉴和时间线的方式,把曾经听过的音乐、喜爱的专辑组织并呈现出来。感觉如果能做出来,就像是把不可见的内心世界具像化了。相比于在社交网络上片段式地分享音乐,我更追求这样完整的书店式的curation。不过呢,这也仅仅只是自我对话,回到分享音乐的母题上来,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分享音乐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