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時料理小P
書時料理小P

書時料理是一個Podcast讀書會 每週兩小時,幫你養成閱讀習慣。 如果你願意跟我一起 讀書 or 討論 的話, 就趕快收聽吧! (ゝ∀・)b 聯絡小P:ba88052@gmail.com

《 行為》羅西尼牛排 讀書會 童年X霸凌X教養方式


哈囉哈囉~大家好

我是主揪小P

這週,我們要談的是回到搖籃裡,回到子宮裡

這個章節,主要談的是孩童時期大腦的成長,

其中的內容五花八門,建議你可以自己買書來看看。

我這裡不打算全部都聊,我想就幾個有趣的知識點討論。


我們繼續薩波斯基 行為 這本書的討論,

首先,先來聊聊 心智理論。

在孩童的大腦成長中,認知和道德思考,都會有階段性的成長。

這其中包括,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四階段 和 柯爾伯格的道德六階段。

但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心智能力的成長。


我們曾經說過,剛出生的嬰兒可能就有物理運動,數學,之類的基本知識。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問。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讓他們去寫習題嗎?


愛麗絲的爸爸常逼他做一些他在這個年紀根本不懂的事,例如高等工程數學。


誒不是拉,我覺得科學家的實驗方式超酷的。

例如,我們要怎麼知道嬰兒有 物理會一直存在 的概念呢?

準備一個娃娃,和一個箱子。

把娃娃放到箱子裡,對還沒有這個概念的嬰兒來說,這娃娃就消失了,不存在了!

這時,再把娃娃拿出來,嬰兒就會心想,天阿,那哪來的啊!同時,心跳加速。

聽說像是冰原歷險記 裡面一樣 狄亞哥把臉遮起來,在突然打開手,對嬰兒來說你就是突然出現的!


但是如果他有物理恆存的概念的話,他就不會心跳加速,因為對他來說,放到箱子裡,雖然看不到,但不代表他消失了,你把臉遮起來,也不代表你就不見了。


數學和物理運動的實驗也十分類似。


之前我們說到的

How we learn. 的作者 斯坦拉斯.迪昂就對嬰兒做過一系列的實驗。

當你看到一個你意料之外的東西,你很難撇開視線不去看他吧?

嬰兒也是如此,所以藉由儀器精確跟蹤嬰兒的眼睛,就能知道他凝視的方向和長短。

我想這應該跟Youtube之前 不要看挑戰 用的儀器差不多。


而所謂的基本物理實驗,就是用個銀幕,上面播放一個球從高處滾下來的動畫。

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寶寶看一下就不看了,因為這很正常,沒什麼需要盯著看的。

但是,如果球突然消失,或是突然往高處滾過去。

這就是個不正常的現象。

所以,寶寶就會一直盯著看。


我覺得,科學家的實驗,有時候真的很有趣。

你沒辦法問一個嬰兒他知不知道,你沒辦法讓他做題目,但是你可以讓他感到驚訝。

感到驚訝,就表示,這是他不知道的事情。

而有不知道,就有知道的。


不過,對寶寶而言,我知道的你就該知道,你也只知道我知道的東西。


聽起來很繞嗎?

對的確很繞

我們該繞回來談談 心智理論。


如果一個兩歲小孩和一個大人一起看著裡面有餅乾的盒子。

大人離開了,這時候,你偷偷過去當著小孩的面把餅乾吃掉,你這個壞人!

這時候你再問那個小孩,你覺得那個大人回來的時候,會不會查看箱子。

小孩會回答:不會!因為裡面沒有餅乾了!

對2歲的小孩來說,我知道,等於全天下都知道,或著更精確地來說,他沒有 我 這個定義。

他還不知道 我 的範圍到哪。


這個時期,他人 例如媽媽,如果受傷了,那小孩也會感覺到痛。

因為 我 和 媽媽 的範圍是在一起的。

注意,這和同理心可不一樣。

同理心是 彷彿和對方一樣痛苦。

但這時候是,自己就是對方,所以感受到痛苦。


還會有像是

像我小時候,會用棉被把身體整個蓋住,以為這樣爸媽就看不到我的情況。

我看不到他們,所以他們也看不到我。

有點掩耳盜鈴的感覺~



那這和心智理論有什麼關係呢?

當小孩能夠 界定出自己的界線時,就有第一層的心智理論了。

我感覺心智理論雖然被叫做理論,他更像是 心智力之類的,一種特殊的心靈能力。

第一層的心智理論,可以讓你 表達自身的想法 信念 擁有 我 的能力

我覺得~ 我想~ 這樣

第二層,則可以擴展出去,讓你揣測另一個個體的想法。 假設出 你和他 的心智 

我想他的意思應該是.... 

而第三層,則是 揣測另一個個體對第三者的想法。

齁,跟你說拉,小美一定是覺得小明不夠好,才會甩了他

這句話就是我們去思考小美對小明的想法


再往上也有第四層 第五層

想像他人對另一個人對第四者的想法。

聽說 寫作 就得要有第四層以上的能力


為什麼我們要談論心智理論呢?

因為我覺得這個知識很酷!

說實話,這就像是超能力一樣,能夠去思考揣測多層次的問題,能夠擁有第三級心智理論,這都是人身為一種特殊的動物的特殊之處。

但是,得要是正常的發展過程才能養成這些能力。

而正常的發展過程,需要環境。

幼童對於環境是非常敏感的。

這些的塑造,都會導致成人後那一瞬間行為的不同。


我們來談談幼兒環境。


首先,我們先說個有點恐怖的數據。


1990年代時,美國各地的犯罪率突然其來的下降了!

這個下降並非隨機事件,於是人們開始找各種原因和理由。

可能是警方用了更好的安全措施?

可能環境改善了?教育制度變好了?

結果當科學家回測數據時發現,這竟然跟

墮胎合法化 最有關聯。


20年前墮胎合法化上路,20年後犯罪率就下降。

那些生在錯誤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犯罪,而墮胎合法化,使這些人沒有出生。


而所謂的錯誤家庭,更多來自貧窮,社會地位低的家庭。

這是個可怕的結論。


但為什麼呢?


在學習學習那一集中,我們曾說過,壓力會導致糖皮質激素的分泌,而糖皮質激素,會使大腦的發展變慢,甚至損壞認知 心智 的發展。


經歷童年的逆境,會使得大腦有各方面的問題發生,很大的原因就是來自過大的壓力,社會地位越低的家庭,平均而言,兒童承受的壓力越大。

不斷的緊張和壓力,使得糖皮質激素分泌過量,損害發展,還會使得警報系統-杏仁核 變得更加敏感,更敏感的杏仁核帶來更多的緊張和壓力...

童年的逆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但怎樣的情況才被稱作 逆境 呢?


逆境有很多種,不論是目睹暴力事件,受到身體或是性的折磨,都會有所影響。

而我想,最常見的,就是霸凌。


對於霸凌,我想我不用介紹太多。


除非你真的很幸運,否則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吧。

無疑的,霸凌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憂鬱,對成人來說,霸凌都可能造成生死之間的問題了。

何況是大腦還在發展中的幼童呢?


在青少年那章中,我們曾提到過,青少年非常渴望 歸屬感。

而這歸屬感,最大的來源,就是同儕。

而同時,同儕也可能是霸凌最大的來源。

經歷壓力 憂鬱 自我否定,接著連最需要的歸屬感都得不到。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童年的霸凌對成年後的影響,跟受到家庭虐待差不多。


不過,讓我們挖的更深一點。


我認為,霸凌和另一個生物本能有關。


就是 階級。


有科學家在觀察狒狒的群體時,發現一個現象。

假設戰力第三名的狒狒,今天和第二名的狒狒打架。

結果,不出意料的,他打輸了。

打輸後,他會心灰意冷,充滿挫折感。

他的糖皮質激素升高。

這代表他壓力很大。

這樣的壓力會讓他容易得胃潰瘍。

他不喜歡這樣,他得要降低壓力。


而這時他會怎麼紓解壓力呢?

當然不會是看書 聽音樂 去做按摩之類的。

也不會是 吉胃福適錠 紓解胃潰瘍。


他會去攻擊比他位階更低的狒狒。

而位階更低的狒狒再去攻擊母狒狒。

母狒狒則撲向小狒狒。


壓力容易導致替代性的攻擊。

讓別人得到胃潰瘍,非常有利於讓自己不要得到胃潰瘍。


而這也是一些霸凌事件發生的原因。

或許也是最糟得霸凌事件。


過得最慘的不是那些在霸凌鍊中最下層的人。

而是那些既霸凌人,又被比他更兇的人霸凌的人。


打個比方來說。

今天有三個人

大雄 胖虎 和 胖虎的媽媽。

大雄在學校總是被胖虎霸凌,他是霸凌鍊最下層的人。

而胖虎雖然看起來是霸凌者,但當他回家時總是被胖虎媽威嚇,冷嘲熱諷,形成一種家庭霸凌。

這時,如果你問這三個人對霸凌的想法。


大雄會譴責霸凌,並對受害者表示同情。

胖虎媽可能也會譴責霸凌,但是會傾向合理化情節,

「 嘿,雖然霸凌是不對的,但是被霸凌的人也做錯了什麼。」

但對胖虎來說呢?

他可能會認同霸凌。


因為對胖虎來說。

弱者就是活該被霸凌,所以我霸凌別人是沒問題的。但是,這也表示,我在家也活該被霸凌。

但我不該被霸凌吧!霸凌我的人很壞!但是...那表示我霸凌別人,我也很壞囉?可是我不壞啊!所以弱者活該被霸凌....

作者稱這叫做 來自地獄的莫比烏斯環。


關於階級,我們尚未結束。

但是,讓我們先休息一下,我想也是該喘口氣了。











對於靈長類動物,例如猴子來說,階級是非常重要的,去觀察不同階級的猴子們的腦結構,可以發現,母親階級較低的猴子,在長大後,糖皮質激素濃度較高,意思是,他壓力很大。

作者薩波斯基在肯亞研究狒狒的行為時,發現當一個地位較低的小狒狒要去接近高等位置的狒狒時,小狒狒的媽媽會把他拉回來。

這是小狒狒的第一課。他的地位比你高,你不能跟他靠那麼近,你最好離遠點。如果他靠近你的話,祈禱他別搶走你的東西。

而這堂課直到20年後,小狒狒都變成老狒狒了,他依然遵守著地位的規矩。


對猴子或狒狒來說,這堂課就是母親給他們最大的影響。

但當然不是唯一,母愛對於行為的影響是巨大的。

大家都需要母親,或著說 母親 這個角色,既使這個角色是由父親 擔任也不會有問題。

但是,不能沒有這個角色,在1900年代科學家們曾經以為母親這角色不重要,所謂的母愛只是假議題,我們不需要母愛,只需要母乳,只是需要營養的食物。

這樣的想法,催生了心理學上最廣為人知的實驗,威斯康辛大學的,代理母親實驗。

讓小猴子在 鋪著毛絨絨毛巾,摸起來像是假猴子皮毛的,假媽媽 和用 

鐵絲組成,裝著奶瓶的媽媽中選擇。

如果我們只需要食物,那小猴子就會去選擇鐵絲媽媽吧?因為那裡才有食物啊!毛巾不能提供任何東西,只是抱起來像是媽媽而已。

但結論是。

人不能只靠喝奶活下去。愛是種不需要用瓶子或是湯匙餵食就會壯大的情緒。

小猴子緊緊的抱著毛巾媽媽。


母愛很重要,而且母親,或者說父母更提供了 教養的方式。


史丹福的心理學家 艾蓮娜.麥柯畢和約翰.馬丁。結合了鮑姆林德的學說,提出了四種教育方式。

分別是威信型 專制型 放任型 和 忽視型。

首先是威信型,威信型是高要求 高回報 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孩子要求高,但是也關注孩子的需求,並不是父母說了就算數。親子關係較平等,規矩 規則都會經過討論,而且保有彈性。這樣的孩子同時較容易達成父母要求,又保有自主性。


專制型,則是高要求,低回應,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也有很多規則,但是對小孩的意見不在意,規則武斷。這樣成長的孩子,通常表面服從,心中反對,社交技巧普遍較差,長大過程遵守秩序,依靠經驗學習,而非思考。

這個世界嚴厲而不寬容,小孩得做好準備。


再來,低要求,高回應的放任型。

簡單來說,會有很多媽寶,爸寶,被慣壞了。

這樣的後果是,自控能力差,做事不計後果。


最後是低要求,低回應的 忽視型,

徹底放任,父母不管孩子。可以想見,這不是一個好方式。


這樣看下來,所有的父母都應該以威信型來教小孩啊!

有自主,有規範,有平等,有討論。

堪成完美,為什麼別的家長不是這樣做呢?


原因當然還是,階級。

對猴子和狒狒來說,階級是無法改變的,是會影響一輩子行為的條件,

但是,現代人類是人人平等的啊!我們喜歡平等自由。

階級制度在現在社會已經是特例了。

為什麼我們還會被階級給影響行為呢?

雖然我們沒有了世襲的階級,卻有了社經地位這種另類的階級。


在西方文化的社會,例如美國。

普遍來說,社經地位越高的父母,更傾向以威信型或是放任型的方式教導孩子。

反之,則通常是專制型。


有人專門研究紐約市,三種階級的父母,來探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結果發現他們在教小孩時,用的字明顯有不同。


貧窮社區的家長,在教導孩子時,總是有種 不要丟失你的東西 的感覺。

別讓別人看不起你,守住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東西別被別人搶走了!

為什麼?因為 他們生活在危險中,那裡充斥著毒品,遊民,反罪,和死亡。

他們有所謂的 剛性防衛型個人主義


接著是工人階級,也就是藍領的家長。他們是剛性攻擊型個人主義。

他們對孩子有比較多的期待,希望小孩衝第一,奪得金牌,不能落後他人!

也許有朝一日,能夠衝上中產階級另一端的位置。


上面這兩種,都重視尊重權威。都是專制型。

或許他們也都希望小孩做好準備,面對環境的危險,還有成年的自己得要面對的問題。

那就是,佔據支配地位的人,是用專制的態度對自己的,我的小孩也得學會應對。


只有住在曼哈頓,中上階級的父母,才能使用權威型的教育。

他們的小孩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健康長大,於是他們才能更關注金字塔上層的需求,去展現自己。

他們更希望小孩能不用為了賺錢去做自己不想做的工作。

他們更重視成長和探索。








這種階級或許不像猴子,像狒狒那樣,是刻在基因中的影響。

但卻會有環境上的影響。


我想在重提一次我提了不少次的經典實驗。

棉花糖實驗。


實驗是這樣的。

1960年代時,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對小孩進行延遲滿足的實驗。


在一個小孩面前放一個棉花糖,接著跟他說:我要離開房間一下,你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吃這個棉花糖,但是,如果我回來看到棉花糖還在的話,我再多給你一個棉花糖。


首先,這個實驗有 年齡上的差異,年齡越大的小孩,越能堅持著不吃。

這可能跟額葉皮質的發展有關,年紀越大的小孩,越能熟練地運用理性。這很直觀,很符合我們的直覺。


但是,這個實驗還有 階級上的差別。

以五歲時為例,小孩家庭的社會地位越低,額葉皮質就越薄,當然理性能力也越差。


當我們想著鍛鍊意志力,質問別人為什麼要短視近利時,卻沒想到,或許在出生的瞬間,就已經輸給了眼前的棉花糖。




總結一下。

這章節我們說了 心智能力,說了小孩的發展過程,然後說到,哪些東西會對發展造成影響。

雖然說了這麼多階級影響發展的研究數據。

但這並不是這章節唯一說到的東西。

階級,母愛,環境,同儕的互動,身體的營養,甚至可以說一切都有其重要性。

童年很少有會直接導致未來行為的影響,但是童年的一切都會造成改變。


說了這麼多,重點只有一個 童年,很重要。


而說實話,看完這章,我的感覺就是。

我很幸運,我相信在聽我的節目的你,也是幸運的。

我們都好好的,健康的,甚至是快樂的,度過童年。

以前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現在只覺得是得來不易。

我覺得我被保護得很好。


所以,現在,立刻,馬上,打給你爸媽,說句謝謝吧!


好,這週的節目就到這拉,我們下週見。掰掰~


IG . FB . 購書 . 收聽 . :https://linktr.ee/cuisineoffreshbook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