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中朝边境之旅(4)集安:江畔山城中的700年王国

高句丽文明影响了后世整个东北亚地区,可以说这片山就是东北亚龙兴之地。

顺着在丹东找到的溥仪东行宫,我将离开丹东前往集安。1945年8月9日苏军进入东北,溥仪从新京前往集安准备通过朝鲜逃亡日本,将要度过他人生中曲折不安的10天,这样的日子在之前有过多次,之后会更多。

8月13日溥仪在集安北面靠近临江的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大栗子沟采矿所停留,15日日本投降,17日晚上在矿工食堂里,溥仪一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宣布退位,满洲国康德王朝结束。19日溥仪经通化到达奉天,在东塔机场被空降占领机场的苏军逮捕押送到赤塔。5年后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先遣队最先从集安进入朝鲜侦察,1960年代为了照顾朝鲜的民族情绪,把原本源于汉朝的名字“辑安中国”改为现在的中国集安。

从丹东通往集安没有直达列车,只有一列丹东到通化的4320次列车隔天发车,虽然这趟列车沿途风景很美妙,但与我的旅途时间不匹配,于是我选择改乘长途大巴。在高铁越来越便利的时代,长途大巴在一二线城市逐渐变得少见,但在小城市和乡村地区,长途大巴是更加便利灵活的交通方式,现在高铁站离市区很远而长途客车站多数还在市中心,长途客车途径的村落山间地区会招手停,这是火车无法取代的功能。

我喜欢在长途大巴上听司机和车长聊天,他们会关注最近的菜价上涨,台湾局势的紧张战争气氛,以及东北糟糕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状况,中间穿插着对一些菜肴烹饪技术和省钱窍门的讨论,最后话题总会落到他们这趟车的经营上。我这趟旅途中,大部分长途客车在始发站都只有个位数的乘客,四五个小时的路途中偶尔会有搭车的村民,车费也就几块钱,司机们往往要拉很多捎带的货物赚取少许辛苦费,除了少量个人快递外,很多是沿途村子店铺的食材和工程物品,由于这些客车是固定车次,有时候拉货才是主要收入。

我们的大巴车中途路过浑江口大桥,这是中国朝鲜国界与辽宁吉林省界的汇合处,浑江是建州女真人的祖地,曾经叫佟佳江,也就是满人中的佟佳氏。佟家原本是辽东汉人望族,与女真人关系很好,康熙皇帝的母亲和贵妃都来自佟佳氏,他下令将佟佳氏从汉八旗改为最高等的镶黄旗。

来到集安,这座城有一种特别的温柔,也许是大力发展旅游建设的缘故,集安的公共服务设施即使对比一线城市也是完全高水准的,干净的街道路面,整洁且充足的公共洗手间,清晰完善的旅游指引标志,以及外观形态很独特的高句丽博物馆,少见的公共博物馆收费带来的好处是没有周一不开馆的理由,更方便安排旅游时间。

在这座中朝边境上以世界文化遗产著称的城市,我却要先去寻找一个很新的地标:大吉他雕塑。在电影《缝纫机乐队》中,虚构的摇滚公园里的水泥吉他雕塑以一种理想主义的象征标志存在,这部以摇滚乐队为故事的电影地点选在集安这座城市,本地人也都知道电影拍摄的场景,但或许只是因为导演本人是集安人而已,电影中的摇滚之都和现实中的集安并没有什么关系,司机也对我询问本地有没有livehouse和摇滚乐队的问题感到困惑,他问我是不是KTV或酒吧驻场。

我走到江边的滨江休闲广场上,一座巨大的吉他雕塑树立在广场旁边,但不是电影里面的那座。当年的吉他雕塑在电影剧情中是被拆掉了的,后来集安市政府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的影响力,感觉或许会吸引文艺青年来这里旅游,于是重建了大吉他雕塑。原本的大吉他是混凝土造型外形色调相对比较沉稳,现在为了配合灯光秀改成了纯白色更现代的形态,位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夜晚在大吉他广场上并没有摇滚乐表演,只有整齐划一不输给对岸阿里郎的广场舞。

集安这座城与高句丽遗址完全贴合在一起,曾经的高句丽都城国内城恰好在集安市现在的核心街区,以高句丽遗址公园为中心,国内城遗址遍布整个城区,四边有城门、城墙、角楼和排水涵洞的遗址,长方形石块筑成的城墙被用木栅栏围起来,西城墙排水涵洞边有很多老人在运动,东城墙辑文门隔壁是集安早市,但市区中心的高句丽遗址公园本身却没有任何遗迹,纯粹是一个健身休闲公园。沿着城墙走一圈好像在一座大公园里散步,因为很多遗址就在居民区中,下楼就能摸到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很难得的体验。

我到集安的夜晚,这个深秋中的东北小城竟然下起了雨,带着山中清香味的湿润空气让我想起在珠三角凤凰山中读大学的日子,好在这场雨并没有带来过多的严寒,只是本来就萧条的街道更加冷清几乎没人,我在雨中站在江边,江面随着雨水轻微颤动,我总有错觉对面好像有人要游过来。

第二天一早我要去探访丸都山城,今天阴天微寒很适合爬山,司机跟我说不用进山坐车在外面随便看看就行,那大概是他们本地人审美疲劳。在不懂的人看来这片山中没有大型建筑遗存,好像没什么景观可看,就是一堆石头和坟墓而已,但了解的人会知道,这座丸都山城是立国700年的高句丽与中原政权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从汉朝到唐朝反复拉锯战争的堡垒。

汉帝国征服卫满朝鲜之后设立辽东四郡,把东北本土民族句丽人生活的地方命名为高句丽县,归玄菟郡管辖。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高朱蒙受到排挤出走,在卒本川也就是今天辽宁桓仁五女山建立独立国家高句丽,汉文典籍中简称为句丽。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到现在集安国内城,并修筑了尉那岩城作为山上卫城,这种山上山下两座城呼应的形态是高句丽城市的特点,朝鲜半岛的古代城池也有这样的设计,是战争频发地区的防御习惯。

公元197年,东汉辽东太守公孙度攻打高句丽,现在这座丸都山城就是为了抵御公孙度入侵,第十代王山上王扩建了尉那岩城并改名为丸都城。高句丽联合曹魏政权对抗公孙家族,但之后不久双方反目,公元244年曹魏政权幽州刺吏毌丘俭远征高句丽,摧毁了丸都山城,不过很快高句丽重建了这座城。

公元311年美川王统治时期,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处于强势地位开始反攻,到了广开土王时期占领了辽河以东全部土地,然而此时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新的对手一个接一个出现。首先与高句丽对峙的是前燕政权,公元342年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进攻高句丽,将丸都山城再次摧毁,好在此时距离高句丽历史上最宏图大略的君主好太王继位只剩下30年,高句丽即将进入鼎盛时期。

我下车走到丸都山下,这里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关外封禁而被遗忘在荒野中,直到1906年修路时发现了毌丘俭纪功碑,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幽州刺史毌丘俭击败高句丽后在丸都山上勒石纪功。

丸都山城东、西、北三面山峦陡峭,中间是广阔缓和的平地,南面地势较低,城墙建造在南边的山崖上,被一条护城河环绕。整个丸都山中只有我一个人,山城内布局很简单,建筑数量也不多,以宫殿为中心,但只剩下基石遗迹,还有瞭望台和戍卒驻地等遗留。

山城内有一处小小的荷花池,关于这个荷花池有一个故事。公元28年汉帝国攻打高句丽,高句丽第三位君主大武神王固守丸都山城,汉军希望靠围困让高句丽投降,大武神王从荷花池中钓了一条鲤鱼,用水草包住送到汉军军营,汉军见到鲤鱼和水草,认为城中水和食物充足难以围困,于是退兵。

走出山城我来到山下的高句丽墓地群,这条路过于心旷神怡,远处山峦起伏鸟鸣回响,近处一座座陵墓漫步其中。高句丽崇尚厚葬,陵墓外部多层石条堆砌成锥形,在这片墓地中能看出高句丽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特点,有一些底部用条状石头垒边,上面用碎石覆盖成堆,有一些完全用大块石条直接修筑,还有一种更接近汉地墓葬就是土堆。高句丽人信仰自然多神崇拜,墓中壁画多描绘有日月神像,后来佛教从中原传入高句丽,高句丽开始信奉佛教。

高句丽文明影响了后世整个东北亚地区,可以说这片山就是东北亚龙兴之地。当人们提到东北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关注工业的东北,而忽视山野的东北,工业的东北是高度城市文明的,也是流行媒体中乐于表达的人随时代浮沉大起大落。山野的东北是更深一层底色,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这样一个几字形边框把东北平原包围起来,东北自身的文明并不在平原而在山中,山野的东北远比工业的东北历史久的多,是和东北这片土地真正相关联的,想要探寻东北文化,工业社会只是表层的故事,山野自然才是深层精神气质的来源。

离开丸都山城,我前往市区内的两座王陵:好太王陵和长寿王陵,这两座王陵被开发为集安高句丽遗迹景区的核心景点,在这对父子君主统治时期高句丽国力达到了顶峰。

 好太王陵是一处不大的景点,主要参观的就是墓葬和墓碑。我进入陵园内先看到的就是著名的好太王碑,巨大的石碑被玻璃墙房间罩着,但可以走进去参观。这块碑全称是“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记录了高句丽的开国历史、好太王的生平功绩以及对守墓人的法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好太王在位期间四处征伐的故事。

好太王高谈德出生在一个高句丽危机四伏的时代,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故国壤王高伊连就在与百济的交战中阵亡,百济对争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雄心勃勃,此时占据辽东的后燕慕容家族也经常威胁高句丽,17岁继位的好太王面临被南北两线夹击的风险。

好太王此时展示出高超的战略头脑,他向北面假装臣服后燕,避免发生正面冲突,首先解决南面百济的威胁。好太王多次率军击败百济,确立了在朝鲜半岛的绝对优势,此时的后燕正在面临新崛起的北魏的进攻,高句丽不再服从后燕,好太王连续挫败了后燕的进攻之后发起反击占领辽东。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介入朝鲜半岛局势中,百济试图与日本结盟,好太王再次进攻百济,将日本势力逐出朝鲜半岛。

 经过好太王碑沿着小路往前走,就来到王陵脚下,从平地上看起来不算高但面积很大,四周是较平缓的斜坡,地势开阔,有一条台阶可以走到墓室门口,不同于汉地陵墓墓室设置在地下,上面是封土堆,好太王陵的墓室在陵墓最上方。

我沿着台阶走上陵墓,来到墓室门口,打开的墓室里面用大块的长条石材修筑,但上方和墓室外面四周都是碎石块,有一些石材随意散落着,与我后面看到的他儿子长寿王的陵墓不太一样,或许是开凿石碑已经耗费了太多精力,所以陵墓本身有点普通。

从好太王陵上走下来,我前往长寿王陵,在好太王陵东边1.5公里的地方,曾经被以讹传讹叫作“将军坟”,在旅游宣传中被称为“东方金字塔”。也许是为了建设旅游城市的需要,集安虽然城区面积很小,却引进了发达的共享电动车,除了丸都山之外其他景点都可以骑电动车前往参观,非常便利。

旅游宣传总是容易给人带来误导,当一座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时候,它就被带上了一层比较的印象,人们脑海中会对照金字塔的巨大,实际上这座陵墓并不十分高大,只是外观形态有些类似金字塔而已。

走到长寿王陵面前,这座陵墓比起好太王陵明显技术更加先进,也更加高级,陵墓由巨大的石条一层层垒砌堆成方锥形,共有7级逐层成阶梯,在陵墓四周放置有巨大的护墓石压在外壁,用以抵消上方石头重量造成的向外力量保护陵墓不会坍塌。在建筑本身上来讲,这座陵墓和埃及金字塔显然没有什么联系,两者的体量相差实在太大,而且这座陵墓完全由大块石头堆积且需要侧面保护,与埃及金字塔的建筑方式也不同。

公元413年,好太王的19岁儿子长寿王高琏登基,他在位78年,97岁去世,在古代长寿的老人被视为人瑞,长寿的君主更是国家盛世的象征。长寿王延续了父亲好太王的扩张政策,为了牵制逐渐强大的北魏,高句丽支持北燕政权,在北燕灭亡时,高句丽军队掩护北燕国都龙城的宗族与民众撤离。在北魏向北燕发动灭国战争的前一年,长寿王派出使臣拜访北魏请求敕封,之后虽然因为高句丽支持北燕而引起北魏不满,但随着北燕末代君主死去双方和解,高句丽不仅接受北方北魏政权的册封,也接受南方刘宋政权的册封,在南北之间保持稳定平衡的关系。 

在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开始将“高丽”作为高句丽的简称,高句丽也逐渐将“高丽”作为正式国号。为了防范北魏入侵,同时也为了更好压制百济和新罗,公元427年长寿王将都城从集安迁到平壤,当长寿王攻下百济国都占领了朝鲜半岛汉江流域之后,高句丽的领土达到极盛。

我从长寿王陵骑着电动车经过铁路北面的村子回到市区里,这条路旁有一些小的贵族陵墓群,原本有一座壁画展览厅,现在已经不开放了,墓室壁画在高句丽博物馆中能够看到。1997年集安的高句丽陵墓曾经被盗过,当时集安朝鲜族文化馆馆长也参与其中,很多壁画被偷运到韩国,还有一些在盗掘中被毁掉,后来有中国学者在韩国参观博物馆时发现了高句丽文物前去索要未果。

集安是一座非常令人舒服的小城,深秋白天穿卫衣加长T恤就可以,我来之前在北京冻成野狗,到这里却变成温暖深秋里一只懒散的狗熊,只想舔舔爪子晒太阳,难怪高句丽把都城建在这里,依山傍水冬暖夏凉风水真好。这座小城很适合文学艺术创作者搬过来短住一阵子专心工作,累了就爬爬山在江边走走,自然环境很宜人。

集安的鸭绿江江面很窄,擅长游泳的人几十下也就过来了,站在同一个位置的两边,晚上六点集安的街上已经没什么人,朝鲜一侧却是更纯粹的黑。白天的时候司机带我去了口岸,对面的朝鲜满浦市苏联时代援建的水泥厂还在冒着浓烟开工,山上光秃秃的,司机说朝鲜担心有人逃过来所以把山砍光便于监视。

集安始终给我一种与东北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气息,一种很特别的整洁有序,地上总是那么清洁,车总是让着行人,就连早市也都十分规整,早餐摊、卖菜卖肉和水产以及山货特产的摊位一块一块。

这样的文明景象在某个瞬间让我有一种出戏的错觉,望着集安这边的整洁有序,似乎有一种独立于世的小国寡民气质,在山与河之间一个干净愉悦的理想社会,我在想这种规范会不会也是江对面向往的样子。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这种规范表示赞赏,司机告诉我这座城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围绕着朝鲜改革开放而被炒热的房地产开发始终只是美梦,疫情之后基本只有省内游客到来,与高级别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匹配的是缺少娱乐性服务业留住游客消费,而对于高句丽历史这样相对冷门的内容,很多游客只是顺路来看一下就去其他地方住宿,政府对经济发展无能为力就开始重视文明建设,虽然本地人享受到干净有序却也是疲惫的应对,这样说来这种规整就更像是“我们这里很幸福,且只允许幸福”。

很多人来到集安旅行都会纠结一个问题,高句丽、高丽和朝鲜到底是什么关系?高句丽究竟属于中国还是韩国?这个问题按照历史来讲并不难回答,近些年却因为沾上了中韩两国国家民族主义情绪而变得很敏感。6世纪末到7世纪是高句丽与隋唐帝国的全面战争时期,这是一场跨越两个王朝持续70年的战争,把突厥、百济、新罗都拉了进来,可以说是东北亚世界大战,从这一点上讲高句丽的历史不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而是整个东北亚的历史。

 从公元598年开始,隋朝三次进攻高句丽无功而返耗尽了国力。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渊为了避免重蹈隋朝覆辙试图与高句丽交好,但高句丽与突厥结盟提防唐帝国入侵,唐太宗李世民决心彻底消灭隐患,公元642年高句丽将军渊盖苏文杀死容留王,立宝藏王为傀儡君主,高句丽走向衰退,两年后唐军开始进攻高句丽。

 645年李世民率军亲征,一路攻克高句丽10座城市大获全胜,最终在安市城遇到严寒粮草耗尽撤军,但战略优势和主动权已经到了唐帝国手里。在小说《唐书志传通俗演绎》中虚构了这段历史,说成是渊盖苏文与安市城主梁万春成功阻击李世民的军队,后来韩国又根据这本书拍摄了电影《安市城》,受到中国观众和历史爱好者的抨击。

 为了南北夹击高句丽,唐帝国与新罗联盟,但直到李世民去世,唐帝国始终没能彻底撼动高句丽。转折点在唐高宗时期,公元660年唐和新罗联军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百济,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国家陷入内乱,唐军只用了两年就与新罗南北联合灭亡了立国700年的高句丽。高句丽亡国后,末代君主宝藏王被唐军俘虏,唐高宗让他娶了武则天的外甥女,又任命他为辽东都督管理高句丽故地,但之后怀疑他与靺鞨联络意图复国,便将他流放到四川直到去世。

 唐帝国与新罗以大同江为界瓜分了高句丽,891年新罗贵族弓裔起兵称王,国号为高丽,史称“后高句丽”。918年弓裔的部下王建反叛建立王氏高丽王朝,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真正的高丽。宋朝时高丽使臣奉上高丽与高句丽继承关系的书信,后世中央帝国政权不再分辨这两者。到了1392年高丽将军李成桂自立为君主,朱元璋为其选取国号朝鲜,这便是高句丽、高丽与朝鲜的关系。

 高句丽属于东北亚整体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按照现在国家来划分,高句丽领土的主体部分是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但最大国土到达了今天属于韩国的汉江,且高句丽的国号继承者高丽领土为朝鲜半岛全境,所以高句丽的历史就是中国、朝鲜、韩国三国共有的,用现代国家的边界来衡量古代国家的历史是非常可笑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铁锈与孤岛

马特

多数人愿意跟随时代,甚至期待自己能引领时代,但总要有人负责落后于时代,成为人群中最无趣的那个人,郁郁寡欢地跟在时代后面捡拾被碾过的碎片。有的人就是永远都高兴不起来,总会在狂欢中嗅出苦难的味道,在歌舞升平里挖掘那些希望被永远遗忘的过往,那些令一小部分人感觉尴尬,同时令大部分人感觉扫兴的记忆。

0135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