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探访北疆之旅】4. 霍城:蒙古汗王与满清将军

从伊宁市区离开,坐小巴车前往霍城县,我的第一站不是惠远古城,而是一座陵墓,这座陵墓知道的人不太多,但历史价值极高。

我在霍城找了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要去吐虎鲁克麻扎,那个维吾尔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想可能这种音译的名字读出来是有误差的,但我不知道在维吾尔语中怎么读,也不知道那个地方的准确位置,就带着司机朝一个大概的方向行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61团7连辖区内,我们走到一个叫做苹果苑的街区,我知道离目的地很近了,因为吐虎鲁克麻扎和苹果有一定的关系。

出租车行驶到一条小路上,我猛然发现远处有绿色的反光,让司机沿着村路开进去,终点就是东察合台汗国开国君主吐虎鲁克·铁木尔汗的陵墓。这座陵墓应该很少有人来拜访,大门紧锁也没人看管,我拨打大门告示上的一个电话,过了一会儿一个女人来开门,收了40块钱,给了我一串钥匙,让我自己进去参观。

吐虎鲁克麻扎

说起这座吐虎鲁克麻扎,就要谈及各个蒙古汗国之间复杂的关系。西辽统治时期,西突厥葛逻禄人建立了阿力麻里王国,都城就在阿力麻里城,也就是这座陵墓所在的地方。1211年,统治者投降了成吉思汗,娶了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女儿为妻,成为了成吉思汗的孙女婿。

当时的阿力麻里城是多个民族和宗教交汇的城市,丘处机在1220年会见成吉思汗的路上经过了这座城市,记载下关于这座城市的内容。他说当地人把苹果称为阿力麻,这座城市盛产苹果,所以叫阿力麻里。

元代的时候,阿力麻里城是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教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的中心,城中出土过多件叙利亚文的景教墓碑,现在乌鲁木齐的新疆博物馆里就有一块展出。1222年,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建立了察合台汗国,春夏季节就常驻在阿力麻里地区。1259年,蒙哥汗去世,成吉思汗家族爆发了几十年的王位争夺战,阿力麻里城也几经易手,最后在1281年被察合台汗国收复。到了1309年,察合台汗国配合元朝灭掉了窝阔台汗国,此时的察合台汗国领土包含了除哈密和阿勒泰之外的整个新疆,国都就在阿力麻里。

1331年,答儿麻失里大汗放弃佛教改为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第一个推广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但也因此,他受到了蒙古贵族们的攻击,被自己的侄子不赞起兵杀死。信仰不断更迭、汗位继承混乱的局面支撑到了1348年,察合台汗国终于分成东西两部分。西察合台汗国逐渐分崩解析,东察合台汗国的开国者就是这座麻扎的主人——吐虎鲁克·铁木尔汗,也翻译成秃忽鲁帖木儿。(这段历史其实非常复杂,我写的很简单,略去了大部分内容)


1353年,吐虎鲁克由阿克苏前往阿力麻里,在这里他皈依了伊斯兰教,一同皈依的还有16万蒙古人,这标志着东察合台汗国完成了伊斯兰化。当然过程是不顺利的,景教徒发起暴动,不愿皈依的蒙古贵族也在谋划叛乱。同时,吐虎鲁克为自己埋下了一个隐患,在他征服过程中遇到一位年轻人,就是后来建立起帖木儿帝国的跛子帖木儿。

就在帖木儿准备进攻河间地区之前,吐虎鲁克去世了,葬在了阿力麻里城。他去世后30年,帖木儿占领了阿力麻里城。又过了15年,帖木儿去世,吐虎鲁克的孙子收复了阿力麻里,但此时阿力麻里城早已毁于战火,从此在历史中消失了。

这座吐虎鲁克麻扎是阿力麻里城现存唯一的地面遗迹,也是少见的蒙古王陵,蒙古人没有修建陵墓的习惯,这座麻扎的修建也是由于吐虎鲁克是穆斯林的缘故。吐虎鲁克麻扎正面是一座拱形门,由绿色、白色和褐色的几何马赛克图形和阿拉伯文的釉砖装饰组成,但只有一个彩色墙面,侧面就是完全的白色墙壁。正面墙壁的纹饰只能算勉强保存完好,有多处已经脱落剥离,露出里面的泥土墙。

吐虎鲁克麻扎里面比较空阔,是一个完整拱形空间,四周是白色的墙壁,不太能看得出来之前是不是有彩色绘制。麻扎中间是吐虎鲁克的陵寝,陵寝上面盖着白色和彩色的丝织品和棉布,旁边还有一些芭兰香,布匹上有一些碎石和珠子,看起来还有人来朝拜祭祀。在大麻扎旁边还有一座小麻扎,没有彩色釉面,是完全的土墙,据说是吐虎鲁克妹妹的麻扎。

我从北京,也就是曾经的元大都汗八里,来到了察合台汗国的国都阿力麻里,我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元朝皇帝来这里拜访过,这种时间与空间的连接让我觉得这趟旅途颇有乐趣,接下来,我要前往惠远城,同样是一次跨越时间空间的拜访,从我故乡的盛京将军辖地来到伊犁将军辖地,不知道有没有哪位清朝皇帝同时去过这两地。

吐虎鲁克麻扎

吐虎鲁克麻扎离惠远城很近,大概就是20分钟车程。惠远城中心是一座鼓楼,辛亥革命时期,最后一任伊犁将军志锐就是在这里被革命党处决的。在鼓楼的东边是惠远的主街道,伊犁将军府、边防史馆、林则徐故居都在这边。鼓楼附近大概就是镇子的中心区,出租车大多停靠在这里,周围有一些餐馆,被引导为一个旅游小镇的形态。

1762年,清军击败准噶尔汗国和大小和卓,在伊犁设置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伊犁的最高军政长官。第二年,清军在伊犁河北岸修建了惠远城,也就是将军府所在地。1769年,清军围绕着惠远城修建了另外八座城,称为伊犁九城,其中一座宁远城就是现在的伊宁市。

1866年伊犁塔兰奇人起义焚毁了惠远城,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后,拆毁了惠远老城。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俄国归还伊犁,清军建起了惠远新城。在伊犁将军府内,院子的草地上有两块石碑,这是当年俄国在伊犁设置的界碑,上面还有俄罗斯帝国的双头鹰徽章。


不能用今天的国家视角看待当时大清国与俄国的关系,大清国对于准噶尔蒙古地区的控制,有一部分因素是得到了俄国的默许,双方是一种势力范围的划分。作为蒙古帝国曾经传承下的两个国家——大元帝国和钦察汗国,中国与俄国都可以认为自己是蒙古统治故地的天然继承者,清朝皇室通过与蒙古贵族的联姻,一开始就主张对帝国西北方草原的权力。

这里再多说一句,元朝的正式国号叫“大元”,这是一个词,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之前的汉唐宋等国号均为单字,加上“大”只是表示尊崇的习惯用法,清朝的国号“大清”也是一个词,是满语的汉译。中间明朝的国号,明朝对统治合法性“承元不继宋”,所以选择了与元朝国号相同的出处,取自《易经》“大明终始”。

接着上面说,俄国与大清国都是帝国的身份,君主是天下共主,沙皇是俄国疆域里蒙古人的君主,清帝同样也是大清国疆域里蒙古人的君主,对于新疆乃至泛中亚地区的蒙古人究竟臣服于哪个君主,清俄两国既有合作也有竞争,这其中还包括大清国使团通过俄国前往奥斯曼帝国,寻求奥斯曼帝国承认大清国对新疆穆斯林地区的合法统治。

帝国与民族国家是有区别的,对于帝国来说,不需要明确的国家边界,只要愿意臣服纳税的地区,都可以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的民族国家是一个相对狭隘的概念,意味着每个国家有一个被塑造的统一民族概念,有不可撼动的边界,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但对于帝国来说,根本不需要固定的边界和统一的民族观,认同感来自对同一个君主的效忠和对帝国文明高度的臣服。在帝国时代,君主们可以通过已经臣服的民族向其他帝国同类族群地区提出领土主张,也可以对领土进行交换或者交易。

这在今天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但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中的很多问题。

1884年新疆建省后,伊犁地区行政中心从惠远城迁到了离边境稍远的宁远城(也就是现在的伊宁市),在惠远的伊犁将军不再管理民事行政事务,只负责伊塔地区军事防务。1912年新年刚过,革命党人发起暴动,伊犁将军志锐被处决,惠远城也就逐渐变成了一个小镇子。

在革命党夺权的时候,惠远城中有满洲、蒙古、锡伯、索伦的军队,其中锡伯营在暴动后马上投靠革命军,协助夺取了军营。这些锡伯士兵是当年从奉天迁徙到伊犁屯垦驻军的,沈阳现在还有锡伯家庙,当地称为皇寺,两地的锡伯族还有认亲寻根活动,在伊犁的锡伯族现在主要聚居在察布查尔地区。


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里,少数族裔只聚居于某几个特定街区,并且人口比例过于稀少,以至于无法在城市整体景观中有所体现。少数族裔人口比例比较高的,大概只有在各个民族自治地区的部分城市,但也淹没在现代化千篇一律的街景中。媒体们在99%相似的街市上寻找1%的独特性加以扩大,因为要挖掘出真正延续传统的,不是当代商业包装也不是政府规划的部分,是非常难的事情。

中国是一个有着崇古氛围的国家,然而又由于战争和动乱存在断档,这使得中国大部分所谓的“传统”其实历史都很短暂,作为一个古老国家真正的传统留存反而比很多邻国都要少得多。如果非要对这一点加以褒扬,大概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太快了,这样的速度既可以摧毁传统,又可以在人们反应不过来的时间里,用现代商业包装出错觉,人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接纳了这些刚刚发明出来不久的“传统”,自欺欺人地为这些工业速成品买单。

下一篇预告

探访北疆之旅, 之五,前往南疆,迷失喀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