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我们生活在两片磨盘中间,等待下次转动 | 《野蛮大陆》

我们今天是历史上难得一段最长时间的和平时期,就像生活在两片磨盘中间一样,随时可能再一次转动,我们被碾碎而无力阻挡。

《野蛮大陆》这本书是我在朗园书展上买的(顺便说一句,我的书在书展上也出现了,感谢刺鱼书店),买的时候出版社工作人员跟我说,这本书非常残酷,看完晚上睡不好觉。我心里想,我们东亚就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地方,如果中国人看欧洲历史觉得残酷,那么欧洲人看中国历史会直接吓哭。

这本书副标题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主要讲的是二战结束到冷战开始的那一小段间隙。我之前给大家推荐过另一本书《1945年的6个月:从盟友到对抗》,点击阅读过去的10年如同过了100年 | 推荐最近看的书,围绕的是美苏英划分战后世界的过程,可以说是棋手的故事,而这本《野蛮大陆》则是棋子的故事。

因为涉及内容时间跨度很短但范围很广,所以这本书的结构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主题划分的,分成四个大章节:战争遗产、复仇、种族清洗、内战。

很多人把二战视为几个战争疯子煽动众人发动,但这本书把视角拉到战争之后,我们会发现,疯子不是个别人而是多数人,根本不需要煽动,那些战争狂人只是给了多数人发泄野蛮的渠道,而政治的文明进步就是统治者能够控制住多数人不把野蛮发泄出来。

作者在序言中这样描述“尝试想象一个没有组织、没有机构的世界。那是一个国家边界已然消失的世界,只剩下无边无际的广袤土地,在那土地上,人们到处流浪,寻找早已不复存在的社区共同体”,“法律和秩序几乎荡然无存,因为那里没有警察、没有法官,在某些地方,是非对错似乎再无意义,财产只属于那些足够强大的人,以及那些为了保住财产不惜豁出性命的人”。

战争并不是随着停火协议突然结束的,规模越大的战争越不可能突然停下来,即使正规军队接到了准确的命令,民间的仇恨与躁动依然带着惯性会持续很久,更何况到了战争后期,一些正规军队和民兵区别也不大了。

在意大利南部,随着墨索里尼下台,战争在1943年底就基本结束了,在法国则持续到了1944年秋天,但都是在1945年5月8日欧战胜利日之前,但对东欧和巴尔干来说,各种冲突和内战一直要持续到50年代;对于部分波罗的海国家的人来说,苏联解体,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独立建国才算战争真正结束;甚至对于部分巴尔干国家的人来说,黑山和科索沃独立,前南斯拉夫彻底完成解散才算战争真正结束。

二战的影响就是人们永远无法回到“昨日的世界”,一场小的局部战争可能几年后就被遗忘抹平,交战双方民众甚至不会再有什么印象,但二战永远无法被忘却,因为我们今天依然生活在二战的影响中,包括国家边界、民族关系、意识形态、无数个家庭的轨迹变化等等。

在书的第一部分“战争遗产”中,作者讲述了两块内容,一块是战争结束后一片废墟上的场景,包括“破败”“离丧”“流徙”“饥荒”“堕落”这些可见的苦难,另有两章提到了“希望”与“乱象”,战争结束给人们短暂的幻想,认为未来肯定比他们刚刚经历过的更加光明,当然我们知道只有一部分地区是这样。

为了重建国家统一与民族自信心,在战后,“英雄崇拜”“兄弟情谊”“勇敢新世界”等社会集体价值观被推崇,国家需要找到能够产生新的凝聚力的共同意识,“抵抗与解放”是英雄史诗神话,被新的国家边界圈在一起的居民被描述为兄弟般的关系,尽管在战争中他们彼此仇视,甚至完全是因为战争被强行迁徙到这里的。

这种重建在东方则意味着崛起,很多国家正是在二战中产生了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一些国家如中国是因为完全的外部侵略压力,让内部变得团结凝聚;另一些国家如东南亚和印度,则是战争让欧洲殖民者败退,包括日军带来的大东亚共荣下的自治思潮,殖民地产生了民族独立机会。

在书的第二部分“复仇”中,作者讲述了解放集中营的过程中,囚犯对看守者的报复(但比起看守折磨囚犯要微乎其微);被德国征发的奴隶劳工长途迁徙返回家园,同时战胜国将战败国战俘用作劳工(我之前去塔什干就拜访了一座被征发到中亚的日本战俘劳工墓地);比起苏联管辖下战俘普遍待遇糟糕,美国管辖下战俘的死亡率意外地高,作者认为这或许代表了美军自身的低下风气问题;在欧洲各国,曾经与德国合作的“投敌者”受到报复,最残忍的报复发生在妇女儿童身上,比起东欧的血腥,法国人剃光女人头发就像行为艺术般轻松。

这种复仇受到了战胜国的纵容,一部分原因是统治者认为适当的复仇可以释放人们的内心压力,只要把这种这种复仇控制在一定范围对社会就是良性的;另一部分是对于部分国家,需要在这种复仇中重新找回民族自尊心,包括被占领的男性通过伤害曾经与占领军约会的本国女性来重新建立自身的男性阳刚气质。

书的后两部分是按地区和民族分类的,战后犹太人并没有被善待,依然被各国驱逐,乌克兰和波兰之间发生了最残酷的种族仇杀(推荐一部电影《沃伦》),战后重新划分了苏联、波兰和德国之间的边界,苏联向西占领了原属波兰的领土,而德国的东部领土被补偿给了波兰。

领土划分伴随着的是人口的重新定义,今天的观念领土和居民是捆绑在一起的,但在当时重新划分领土意味着交换人口或者强行迁徙。这对苏联来说是非常擅长的,比如把高加索地区居民和远东朝鲜人迁徙到中亚。于是在二战后的一年里,大批德意志居民被强行赶出家园送回德国,虽然他们和德国已经几乎没有关联,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乌克兰和波兰之间。

在第四部分“内战”更多是关于战后东南欧共产主义运动,一些国家在苏军直接帮助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在苏联的政治支持下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另一部分国家如希腊则由于政治势力划分的缘故,共产主义者没能得到苏联的支持而最终失败。

难民问题是书中重点讲述的部分,除了渴望回到家乡的难民之外,还有无法回到家乡的难民,更容易忽略的是因为战争结束而产生的难民,出于意识形态上的恐惧,一些来自东欧和苏联的难民拒绝回到故乡而向西迁徙。

书中还提到了社会意识层面的问题,战争让大量青壮年男性死去,一代儿童都是缺少父亲榜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这些儿童从小出生在恐惧、仇恨、混乱与狂热的意识形态当中,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欧美六七十年代的精神迷茫时期。那些出生在被占领国父亲是德国人的儿童受到了敌视和警惕,甚至认为他们应该被全部赶回德国或者死去。

战争期间对女性的暴行与凌辱也在唤醒战后女性权利意识,被占领国女性与占领国公民发生亲密关系,即便是自愿的,也会被上升为国家民族尊严角度作为耻辱,在战后遭到清洗报复。不可避免的还有战争中和战争后,掌握食品资源的男性士兵对被占领国女性的权力压迫。

这本书很值得阅读,如果把朝鲜战争视为最后一次中国举国战争,那么已经过去了68年,如果把中越战争视为最后一次中国正式战争,那么已经已经过去了42年,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战争非常陌生,似乎战争只存在于国际新闻当中,那么这本书带给我们的视角是,战争不仅仅是两国正规军交火,而是一种稳定的规则和秩序在发生松动。对于平民来说,比战争本身更可怕的是,就是这种规则秩序的松动。

在和平年代,绝大多数矛盾会被法律法规、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惯性所掩盖,但社会发生动荡,这些矛盾随着秩序崩盘会马上爆发出来。在这本书里记录了大量关于迁徙的故事,这也是欧洲大陆的特点,人们总有地方可以逃难,但是在东亚,人们能往哪里逃呢?

我们今天是历史上难得一段最长时间的和平时期,就像生活在两片磨盘中间一样,随时可能再一次转动,我们被碾碎而无力阻挡。

看完这本书其实会让人产生一些积极的心态,能吃就吃能喝就喝,每天乐乐呵呵过日子,不要自找委屈,让自己和家人朋友愉悦快乐,没准某一天磨盘就开始转动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铁锈与孤岛

马特

多数人愿意跟随时代,甚至期待自己能引领时代,但总要有人负责落后于时代,成为人群中最无趣的那个人,郁郁寡欢地跟在时代后面捡拾被碾过的碎片。有的人就是永远都高兴不起来,总会在狂欢中嗅出苦难的味道,在歌舞升平里挖掘那些希望被永远遗忘的过往,那些令一小部分人感觉尴尬,同时令大部分人感觉扫兴的记忆。

0136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