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心理学家荣格分析了一本吕洞宾写的书,解读出“道”的秘密

荣格用分析心灵结构的方式解读道教的修行方式,整本书围绕着道教的一本典籍《太乙金华宗旨》进行研究。

给大家推荐一本有意思的书,叫《金花的秘密》。

 这本书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写的,荣格用分析心灵结构的方式解读道教的修行方式,整本书围绕着道教的一本典籍《太乙金华宗旨》进行研究。这本《太乙金华宗旨》是荣格的朋友卫礼贤推荐给他的,卫礼贤是一个德国汉学家,他把这本书翻译成德文。

在这本书的开头,卫礼贤介绍了《太乙金华宗旨》这部典籍,这本书的原作者相传是吕洞宾,卫礼贤认为吕洞宾的知识来自关尹喜,也就是道教楼观道的祖师,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应他的邀请撰写。汉代之后,由于道士们试图通过炼金术找到一种点石成金并让人长生不老的丹药,道教成为一种外在的巫术,而吕洞宾的理论意味着一种改革,从外在的炼金术转变成内心修行,在世间寻求能够证得永生的支点。

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德国汉学家卫礼贤是如何阐述道教的,他认为:“道”字的写法里含有一个“首”字,可能翻译成“开始”,然后是“走”字,在双重含义中有“行进”和“轨迹”的意。“道”字的本义就是途径,一条连接起点和终点的路,尽管道本身是静止的,但万物运行无不在其中,道确立一切运动的规律和法则。

解释了道和阴阳的概念之后,卫礼贤解释了何为魂魄。他认为道教中人的肉体中有两种精神结构互相激活,一种是魂,属阳,一种是魄,属阴。魂魄对应着脑神经系统和心脏系统,也就是上丹田和中丹田,在人的活动中,魂主导理智的部分,魄主导激情驱动的部分。人的能量在生命过程中就是魂魄不断外泄,生命自我消耗,原来的个体外化自己,最终被另一个个体取代,也就是死亡,魄下沉,魂上升,失去能量的自我被定格在混沌中。

如果人在魂魄外泄的过程中放任,自我就会陷入对生命的幻想中,但这种幻想并没有生命的能量,只有无能的幻影,这就是“鬼”。相反,如果自我摆脱困扰获得解放,阻止生命能量外泄,这些生命能量形成了独立于身体存在的生命中心,这就是神,也就是道教中的“元神”,只要内在轮转绵延不绝,元神形式的生命就会永不消散。

最后,即便是“元神”也有不足,依然具有人格特性,受制于时空只有摆脱了万缘的“金华”才是永恒的。到达这一步的人不再受制于个体,跳出一切现象层面二元对立的怪圈,返回了原始的“一”,也就是“道”当中。

荣格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他是抱着很开放的态度,因为他认为如同不同种族相通的生理结构一样,人的精神世界也有超越文化意识的相同根源。所以他分析这本书,也是试图通过中国人对人精神世界的研究,来与西方的研究成果对照。

荣格首先从“道”的概念出发,他认为“道”是“有意识的行走,或者自觉的道路”,最终目的是产生“有意义的生命”,也就是“慧命”,这个过程当中意识和生命本身都要被强化。

荣格将“防止元神外泄”理解为“保护意识不被潜意识撕裂”,无论是精神疾病中还是修行过程中,那些幻象都是真实的心理现象,并具有不容置疑的自主性,这些现象是支离破碎的潜意识心理体系,要么是自然地出现在禅定的喜悦中,要么是以错觉的或者幻觉的形式成为精神障碍,摧毁一个人完整的人格。

这或许可以解释“走火入魔”,即潜意识中衍生出意识所不能消化的东西,压倒人的自我意识并把自我置于掌控之下。这里荣格引用了《西藏度亡经》,认为修行中很关键的是不要把幻象当作真实,也就是不要把意识最高层次的光芒投射为具体的人格,最终化为多个自主性心理片段。

荣格认为道教中描述了一种精神境界,就是意识摆脱了外部世界的纠缠,回归到了一种超越之境,意识在此不受世界中一切内容的干扰,但意识中的世界依然完整。那么如何达到这种境界,荣格引用了列维·布留尔的说法: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融合。只要意识中没有主客观的对立,人的心灵就会由潜意识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就会被投射到外部事物上,然后这些外部事物被吸收消化为内心的体验。

随后荣格认为这种境界来自对死亡的准备,中国修炼的哲学基础将死亡作为一个目标,并做出合乎本能的准备,在前半生的目标完成之后,就是对长生久存的准备,也是对解脱了的意识的延续性保证。

在这里荣格引用了基督教中使徒保罗的证言“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也就是一个有着人格外衣的更高等的生命,一个灵体在肉眼看不到的情况下诞生于人的心中,这一灵体是人类心灵未来的住所。

在荣格的年代,他将道教视为中国人的瑜伽和炼金术,所以他大量提到了曼陀罗文化。在对东方的精神研究成功称赞的同时,荣格一向抵制欧洲曾经的基督教禁锢,他认为基督教的一些理论限制了人们对自我心灵的探索,而东方修行的方式恰恰是在探索自我的心灵。

在收到卫礼贤送给他的《太乙金华宗旨》的时候,荣格正处于和老师佛洛依德决裂后的隐居期,他不赞同佛洛依德的性压抑解释,而认为有某种深层的心理基础广泛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而并非和个人经历相关,而荣格试图去挖掘这种集体潜意识,重新找回人类的精神家园,或者产生更强大的心理力量。

 这本书的存在就很有趣,卫礼贤把这本中国道教典籍翻译成德文,邀请荣格为这本书写了序和评述,现在又被重新翻译回中文。很难说我把这本书看懂了,但着实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

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了一些有趣的观点,比如卫礼贤引用了李提摩太的观点,在西安有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的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景教在中国的流行,这块碑的作者叫吕秀岩,李提摩太认为吕秀岩和另一个人吕岩是同一个人,吕岩就是吕洞宾,所以李提摩太认为吕洞宾的金丹修行和基督教有关系,吕洞宾本人是个信奉景教的基督徒。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铁锈与孤岛

马特

多数人愿意跟随时代,甚至期待自己能引领时代,但总要有人负责落后于时代,成为人群中最无趣的那个人,郁郁寡欢地跟在时代后面捡拾被碾过的碎片。有的人就是永远都高兴不起来,总会在狂欢中嗅出苦难的味道,在歌舞升平里挖掘那些希望被永远遗忘的过往,那些令一小部分人感觉尴尬,同时令大部分人感觉扫兴的记忆。

0136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