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你好,李焕英》,强调选择比努力重要只是当代人无助的马后炮

人如何克服悲哀?就是不要总着眼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选择”在做出的一瞬间就已经过去了,能够把握的是当下的努力。

我看电影经常比别人晚几个月,过年的时候朋友圈都在讨论《你好,李焕英》,我就没接过茬,最近终于有机会把这部电影看完,除了最后结尾让我哭得不行了之外,还是有一些思考值得记录下来。

之前看很多观后感,大部分人都是为母亲哭,而我是为自己哭,我在想如果我以后有孩子,孩子问我爸爸你年轻的时候都干嘛了,我该怎么回答,想了想只能回答“不记得了,在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做了一场梦,醒来就到现在了”。

个人时间与社会时间

片子有一种解读,就是两个人并没有穿越,而是贾玲进入了李焕英弥留之际的幻境中,在李焕英自己的记忆世界里,她为女儿解脱了全部的愧疚,所以我们不用穿越这个概念,而是“超越时间”。

“超越时间”本身并不新鲜,之前的《重返20岁》讲的是一个超越个人时间的故事,一个老年人一夜之间身体变回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但依然活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而多数古装穿越剧则是超越社会时间的故事,是当下的人身体到了过去的时代。

《你好,李焕英》有趣的点在于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对贾玲来说是超越社会时间,带着当下的身体到了自己还没出生的时代;对李焕英来说却是超越双重时间,她回到了过去的时代自己过去的身体里。

李焕英年轻的时候,也就是我父母年轻的时候,个人时间与社会时间是基本统一的,全社会有整体的明确方向,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贴合在一起。我们今天对“时代剧”的理解也是基于这种贴合感,共同记忆让人们把“场景”和“时间”绑定在一起,回到李焕英年轻的时代,大家都在工厂里上班,相同的打扮、装潢、话语、意识形态等等。

这意味着,那个时代的人不需要特意去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或者个人时间与社会时间的关系,因为一切都是确定的,上学上班结婚生孩子退休带孙子,如同永远不会停工的工厂里每年如期召开的运动会一样,一个看似高度稳定且可预期的循环。

可是这个循环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被打破了,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并因此失去了基于场景的共同记忆。我们想象一下,未来人们拍摄穿越题材的电影,假如穿越到今天,将会选择什么场景呢?饭圈与直播带货吗?

当然,也许有人觉得这是社会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多元化的表现,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多元化,而是社会分化,多元化基于的是个体主动选择,而社会分化则是个体无力做出选择,只能被动接受,或者那种“选择”实则是无力的放弃。

一个严重撕裂的社会根本不存在共同记忆,穿越当下的阶级、阶层、圈层比穿越时间还难。

“李焕英们”尚且还能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都干嘛了,可是等我们这代人老了之后,我们靠什么去回忆呢?我们都干嘛了?又有什么社会共同记忆呢?

努力其实比选择更重要

《你好,李焕英》中李焕英的条件比女儿要好,片中女儿贾玲从小学习很差,外形也不占优势,她到了李焕英年轻的时候,发现妈妈年轻时非常漂亮,擅长体育,又被厂长的儿子追求。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认为这种反差促使贾玲想要改变李焕英的命运,也就是她觉得李焕英中年的“不幸福”是因为年轻时的错误选择导致的,而李焕英的条件本来应该很幸福,所以贾玲宁可自己不出生也不希望李焕英嫁给原本的丈夫生下自己。这是很多人感动的点,我看到一个高赞评价说如果自己穿越过去,就要告诉妈妈不要嫁给爸爸也不要生下自己。

这种“每个人都能得到相同标准下的幸福”是一种只存在于宗教描述中的幻想,而在现实中“相同标准下的幸福”又带着一种善意的居高临下。

片子中是1981年,再过5年1986年全国第一家国企破产,1993年开始大规模下岗,1995年全面新的社保制度取代旧的大福利,1998年下岗达到顶峰,“李焕英们”的生活真的不结婚不生孩子就能好了吗?

人们常常高估选择本身,而忽视了选择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个时代总是在鼓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非常马后炮的视角,“做出选择”本身是容易的,做出选择之后承担过程才是艰难的。

第一份工作是否能够决定未来的事业?也许会,那么大学是否能够决定第一份工作?也许会,那么中学是否能够决定大学?也许会,那么我们到底该回到哪一刻?人们所谓的选择带来的作用,都是基于结果的反推,这是一种事后归因解释,而不是事前预测,其实是很扯淡的,根本都算不上思考。

未来在发生前的一刻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只有在做出选择之后才能产生结果,排除多元宇宙的幻想,个人主观视角上根本不存在生活的多种结果,生活从来只有一种结果,就是你当下正在经历的这一种,所谓的多种结果只是对当下不满的抱怨。

这并不是“选择”与“努力”之间的判断,在时间跨度漫长的过程中,结果往往不是某一次选择本身直接带来的,恰恰是不断努力的作用。

如果李焕英嫁给厂长的儿子,中年生活就一定会美满幸福吗?如果是她代替王琴去了深圳,现在饭局上炫耀的就会是她吗?这是一种过于天真的幻想,对贾玲来说一瞬间的穿越,对李焕英来说可是20多年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间有无数的经历,有无数次判断和决定,是这些经历中每一次判断和决定共同作用最终导致20年后的结果。

为什么穿越之后的李焕英依然选择和自己原本的丈夫结婚,其实电影中已经给出这句话“你怎么知道老路就不幸福呢?”。

我们换一句“你怎么知道新路一定比老路好呢?”,如果一个人在无数条结果都很糟糕的道路中选择了一条相对不是最糟糕的,算不算最优选择?还是我前面说的,“每个人都能得到相同标准下的幸福”只是一种幻想。

我们不评价幸福这种非常主观的东西,我们看一下老路带来的是什么?是安全感。走老路就已经预知了风险,重走一遍就会更加平稳顺利,而新路上则是不可预知的风险,没有经验可以使用。

人如何克服悲哀?就是不要总着眼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选择”在做出的一瞬间就已经过去了,能够把握的是当下的努力。

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非常糟糕,人们无比小心翼翼不敢做出选择,特别是在婚恋问题上,然而就如同“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一样,不做出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就是放弃主动任由时间白白过去日益衰老。

不是“为家庭付出”,而是“创造家庭”

人们常常把“万物之灵”的“灵”理解为智力最高,其实“灵”指的是感知的敏锐,但这种敏锐并不是作用于脑子,而是作用于肉体的。也就是说,人的脑子有时候会拉低自己肉体的判断,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脑子过于自信,而又对肉体充满警惕。

一件事情他人可以贡献智力,但是不能贡献感知,可以从理性上分析一件事情的利弊,但是无法解释呼吸顺畅不顺畅、表情自然不自然、皮肤愉悦不愉悦。

往往他人的所谓智力也并不怎么靠谱,因为人们会在前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之间胡乱建立因果联系,忽视了“理由”不等于“原因”,比如常见的婚前说俩人肯定会离婚结果真的离了,且不说离婚并不必然不幸福,就说离婚本身就有不小的概率,这个结果出现了不意味着曾经的预测就是有道理的。

回到《你好,李焕英》当中,李焕英的一生到底是真正幸福,还是在临终前安慰自己的女儿?我在想这两者是矛盾的吗?只能选择其一吗?一个人慰藉自己的亲人,难道不是幸福的一部分吗?

近些年很多作品试图纠正过去“片面强调为家庭付出”的价值观,鼓吹人该为自己而活,个人发展应该放在第一位等等。我就在想,即便我们把个人放在第一位,如果一个人为家庭付出的时候,他的感受就是幸福快乐的,这不是好事吗?难道还需要别人来为他定义什么样的感受才是幸福快乐的吗?

我们把“付出”换一个词“创造”,创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家庭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自我主动创造出来的。即便是原生家庭,一个人出生的时候距离父母结婚的新家庭成立也不过才几年而已,这不是去被动融入一个稳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主动创造一个随时都在变化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上讲,李焕英不是在厂长的儿子和锅炉工之间“选择”一个家庭,而是决定与一个人共同创造一个家庭,她在这个家庭中的付出都是在创造家庭的未来。

与其强调个人成就,我更主张“个人感受”,因为个人成就是在社会标准下的,是对人的裹挟与诱导,而个人感受则更基于自我标准,相对更加真实。站在个人成就角度很容易把婚姻和家庭视为负担,此时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东西都被视为“他者”,但站在个人感受角度,自己创造出来婚姻和家庭本身就成为了自我的一部分。

最后我想了一下,如果我真的穿越回父母年轻的时候,我会不会参与他们的生活,我会希望他们改变什么?是说服他们去北京买房子?还是让他们去投资腾讯和阿里巴巴?

想了半天,我觉得可能会看他们一眼什么都不做,因为我相信现在的父母和现在的我,已经是我们能够得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铁锈与孤岛

马特

多数人愿意跟随时代,甚至期待自己能引领时代,但总要有人负责落后于时代,成为人群中最无趣的那个人,郁郁寡欢地跟在时代后面捡拾被碾过的碎片。有的人就是永远都高兴不起来,总会在狂欢中嗅出苦难的味道,在歌舞升平里挖掘那些希望被永远遗忘的过往,那些令一小部分人感觉尴尬,同时令大部分人感觉扫兴的记忆。

0135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