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瑞德 | Fred Jame
傅瑞德 | Fred Jame

曾任某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主業是數位行銷與媒體管理顧問。長年的寫作者、譯者、編輯、重機騎士、雪茄和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 我也是養兩隻貓的犬派潛水員、健身教練、書法家。 關於我/https://fred.mba

「Pandemic」這個字

如同過去曾經廣泛流行、甚至曾經是「絕症」的許多傳染病,COVID-19或許有一天會滅絕,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發生;在那之前,我們不得不學會如何與它共存。

周奕成兄談疫情與「街區經濟的韌性」這件事:

在一場視訊討論會,被指定談「街區經濟的韌性」,我談到「後疫情」時期可能不會來。

從2020年春天,人類就期待疫情到夏天會結束。然後明年,然後遙遙無期。我說我們可能要思考從Post-pandemic轉到During-pandemic的經濟。

也就是一直處在起起伏伏和不斷變化的疫情之下。

既然是During-pandemic,我們需要的就是Endurance、Durability,也就是耐力、承受力。

關於疫情的「後」(post-)和「在其中/延續」(during-)這件事,我先前也有一個聯想。

「Pandemic」(疫情/瘟疫)這個詞,我也是在開始有武漢肺炎這件事情之後才認真學到、並且開始使用。一開始時,我常常將開頭的「Pan-」誤拼成「Pen-」;但在認真想了一下它的語源之後,就比較不會搞錯了。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這個字的字根都來自希臘文:「Pan」指的是「廣泛」、「demic」來自「demos」(群眾),加起來大略就是「在群眾中傳播」。雖然沒有直接指明是「病」,但已經把「影響到很多人」這件事情帶到了。

如同過去曾經廣泛流行、甚至曾經是「絕症」的許多傳染病,COVID-19或許有一天會滅絕,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發生;在那之前,我們不得不學會如何與它共存。

在過去那些傳染病肆虐的時代,人口沒有現在那麼多,人與人之間的商業往來沒有那麼密集,國際旅行也沒有那麼方便;但那時候也沒有網路、沒有視訊,也沒有種種讓人們可以一邊保持距離一邊盡力維持社會運作的工具。

我們現今的幸福,在於不會只能擔憂生死,還有力氣操心如何讓生活盡量保持正常、並且暫時讓步與疫病共存。或者就像周兄說的,我們的「resilience」(韌性)和「endurance」(耐力)都更強了,而且會隨著學習與疫病共存而越來越強。

因為疫情就是「pandemic」,它影響每一個人,而每一個人也都要想出自己的辦法,來跟它長期奮戰。

而我們的社會共同想出的解法,或許是解構原本的企業協作方式(於是有了各種在家/遠端工作的方案、以及「往後可以選擇遠端工作」的可能)、服務型態(於是餐廳外送成為常態、外送和相關產業更發達)、溝通方式(出門交誼或開會不是絕對必要)、甚至交通體系(公共與個人運輸方式和比例的長期變化)。

即使在疫情得到控制、或是告一段落之後,這些都可能成為永久性的改變。

於是,「Pandemic」也就顧名思義,影響了每一個人、以及社會演進的方向,你我都在其中。

參考閱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