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
狸貓

不過是個神經病。

為什麼他不知道他是混蛋?--《深度洞察力》

Image by Andrew Martin from Pixabay

「他們如果了解我,就不會再這麼說了。」也許你曾聽過這類話,又或許自己就是這麼覺得。為什麼人會在遇到別人的反饋時,不但不求改進,反而試圖找藉口逃避或回擊呢?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別人不懂自己呢?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洞察力的角度說起。

缺乏洞察力

在開頭的「混蛋」身上,可以看出一部分的自我中心,一部分的抗拒他人意見。這呈現了一個缺乏洞察力的人,洞察力的缺乏讓這個人看不清自己,甚至拒絕接受別人的看法。又你或許常常聽到達克效應:「最沒能力的最有自信。」也是常見的呈現。在這些現象以外,洞察力的缺法也導致了一些後果,從做出不利的選擇到與周邊的人疏離都有可能。

那到底洞察力是什麼樣的東西?粗淺來說,就是認識自己的能力。進一步而言則分成內在洞察力與外在洞察力。內在洞察力從自己出發,發覺自己的思想、價值觀、情感、志向以至於行動模式、反應、影響力。外在洞察力則從別人出發,藉由別人的視野來了解自己呈現出的模樣。

具備洞察力的人可以藉由對自己的了解,做出更完好的行動、更好的運用影響力。那麼,該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洞察力呢?或許你可以藉由七個自我認知的面向來判斷:


七個自我認知的面向

價值觀

富蘭克林是價值觀面的代表人物,他的十三個原則形塑了他的行動與模樣。藉由尋找、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能夠讓自己在成為理想形象的路上有所依據。

熱忱

有沒有一根你願意啃一輩子的骨頭?熱忱是一種毫無根據,也無須理由的熱愛,像是取用不竭的燃料般推動行動。

志向

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夢想還是鬧鐘?志向是一個到不了的彼岸,但卻吸引我們經歷追求的過程,在缺乏動力時仍然推動我們。

環境適合度

就如同北極熊無法在熱帶雨林生存,環境也經常影響了我們的表現,在某些環境中,我們會發揮失常,在另一些環境中卻表現尤佳。

行為模式

行為模式另一個常見的稱呼是「人格」,描述在不同情境中的相似思考、感受與行動。藉由發現行為模式,降低不理想行為的頻率。

自我反應

相對於行為模式,自我反應則是在相似情境中的不同思考、感受、行動等。同樣藉由觀察自己的反應,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影響力

你對哪些人事物有影響力?或許真相與你的答案相去甚遠,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響著周遭。

藉由這七個面向,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洞察力,這也同時提供了增加洞察力的方向。例如對於我而言,價值觀是我不太明確的一部分,因此我想仿造富蘭克林的作法,列出幾項我喜歡、我想要的價值觀,並據此行動。


提升洞察力

那麼,若要達到深度洞察力又該如何做呢?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多的是練習機會,在有深度洞察力的人中,許多經驗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獲得啟發,像是掃廁所。我們需要的就是留意這些小事與其中的啟發。

危險的反省

然而說到提升洞察力,反省恐怕是最常見到的建議了,反省並非不好,但經常變成反覆思考,不經意間害了我們。在反覆思考的時候,我們提取腦海中的記憶片段,並逐步組成另一個故事。這種故事吸引我們深入,反而使我們陷入到過去種種。故事的特性反而害了我們。

在我們組成的故事中,我們也開始去尋找問題,「為什麼我沒想到?」、「為什麼我要這樣做?」殊不知這些都毫無益處。我們所該做的應該是尋找「什麼」:「我感受到了什麼?」、「我那時在想什麼?」比起為什麼更能幫助我們。

正念的力量

或進一步,透過正念的力量。運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自己與周遭,藉由過去的經驗、未來的幻想來產生新的觀點。例如透過奇蹟式問句:「如果發生了奇蹟讓你最困擾的問題消失了,你的人生會有什麼不同?」

從他人獲取回饋

唐太宗曾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即便到今日也是,為了了解自己的模樣,我們必須仰賴不同角度的鏡做為參考,才能獲得客觀的看法。


消化回饋

倘若我們開始接受他人意見,當看到負面評價時很容易像開頭的混蛋一樣,認為「如果他們知道得更多,就不會這樣了。」但我們必須更進一步的解析這些回饋,這並非要毫無條件的接受,也更非回答回饋,而是幫助我們進步。

接收

在接收的過程中,全盤接受並不是個理想作法,在這個階段中,理解回饋是首要目標。當我們收到「自傲」的回饋時,可以試著提問「你的自傲有沒有更明確的涵義?」、「我的哪些行為讓你感到驕傲?」

反省

獲得回饋後,該避免的則是立即行動,確實改進越早開始越好,但若變成無頭蒼蠅也絕非好事。我們可以進一步的認識到這些回饋是出於一個人的角度,必須再加上其他角度才能更準確的描述。同時有些回饋與自己的價值觀、期望相異,或僅僅是個人好惡,則也必須仔細思量。

回應

若是我們認同某個回饋,就會開始對此做出回應。在深刻理解回饋的意涵與其他的可能後,可能做出某些行動來使自己符合自己的期望(並非他人的回饋),但也可能決定不行動,而是改變行為來應對他人的感受。

結尾

現在是一個自尊的時代,越來越多呼聲要求人重視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價值。但卻也進一步的變成自我崇拜、自我放大的時代。然而就如人類發現太陽不是繞著地球轉一般,我們也不得不正視世界並非以我為中心。藉由書中提出的七個面向,我們可以找出一個系統描述自己,再運用他人的回饋來調整自己。

洞察力不外乎認識真正的自己,我們都聽過人有無限潛力的說詞,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我們不先找到自己的潛力所在,遑論發揮潛力呢?

在這本書中,洞察力特指自我覺察的面向,我檢視了我自己的七個面向,後三者(行為模式、自我反應、影響力)是我想要加強的部分。其中影響力的部分,在升上大學以前,我深深覺得自己就只是個愛蹺課的人,然而後來意外得知有些人在我身上看到「有目標」、「有想法」的特質,甚至吸引一部分的人做出改變。

另一方面,我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有存有問題的。當我在高度壓力狀況下,會將這些壓力一次的爆發出來,進而引起了一些共事的人有耍賴、剛愎的想法(即便因為緘默效應他們沒說)。這方面上是我想要優化的。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在最後邀請你做出一些行動:

  1. 回答:你認為你有多認識自己?(可利用前面七個面向的把握度評斷)
  2. 找一個可信任、說真話的朋友,請他就七個面向評論你(記得運用前面的方法)
  3. 對照他的評論與自己的想法,找出你的內在與外在有何差異?
  4. 更進一步的,對於不同處想怎麼平衡?以及是否有想調整的部分?試著列出行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