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樓C室
9樓C室

蝸居斗室,隨讀隨想。

原始文明與虛弱人性——讀《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

因為排斥不完美而拒絕感受自己的人性,作者稱之為「原始形態的羞恥」,這很可能對道德與社會生活造成危險。特別當社會對於特定群體感到焦慮或恐慌時,先標籤後污名的公開羞辱,然後再將個人偏差行為擴大至社會危機、文化腐敗的威脅。
Caption from Readmoo

書名︰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Hiding from Humanity: Disgust, Shame, and the Law)
原著︰Martha C. Nussbaum
翻譯︰方佳俊
出版︰商周出版 (Taiwan)
版次︰2007年5月 (原著2004年刊)
ISBN︰9789861248837


不曉得是否因為封面的緣故,慣常到訪的公共圖書館沒有公開放在架上,而是擱在備用書庫,借閱前需要事先致電職員預約取書,還好只待了幾個工作天便可借閱。之所以提及這個枝節,乃是因為背後引伸私人情感應否訴諸公共領域,正是此書環繞的主題。

我們與生俱來就意識到自己的情感,當中涉及對意向對象的注意,以及對於該對象的評價信念。例如當我們面對傷害或損害時會感到憤怒,並會驅使我們傾向抗爭與積極介入;當被傷害的是旁人而不是自己時,我們可能會心生憐憫或罪疚。司法制度裡也容許一定程度的情感介入,接納法官可因為同情被告的處境而減免刑罰。

作者的論調立足於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在《論自由》(On Liberty)一書中提出的傷害原則(Harm principle),即個人行使自由時應以不傷害他人為界限。然而學界一直難為傷害定分界,皆因現實上可以傷人於無形,有些人會覺得遇上某種冒犯都足於構成精神上的損害,由此法律應予約束和限制。既然傷害一詞如此籠統,引入更多描述情感的詞彙再細緻區別就是必要。

剛才提到的憤怒、憐憫、罪疚或同情的道德情感,大致上都是出於我們對已發生的事態的認知,儘管所理解的事實可能會被誤導,但整體而言都是可以共享推理過程的可靠情感;反而噁心就只是我們主觀道德判斷而來的私人情感,體現了人類對污穢的逃避,以及想擺脫動物性的希望,因此社會通常將噁心與各種陰暗的社會習俗相連。要維繫多元的民主社會,就必須保護自身免於對這類不穩定、非理性內涵與可能的對象的投射反應。

對某些論者而言,噁心是維護社會道德邊界的核心情感,也用以判斷事情的好壞和帶領我們遠離可能的危險。不過作者訴諸歷史說明,噁心總是被用來針對弱勢與無辜的人,也不過是表明了個人的喜惡甚或只是懼怕精神污染的公共潔癖(或是自我麻醉),與基於正義觀而然的義憤顯然不能相提並論。因此作者主張噁心不能作為刑事審判所能接納的證據,也不是一個讓個別行為成為違法的良好理由,社會亦不能信任噁心的反應,因為我們只是利用噁心來否認自己也有脆弱的動物性和邪惡的能力而已。

噁心不可靠是因為它將某些群體建構成動物的代表,讓他們代表社群裡的優勢成員所不想面對己身事物,換句話說只是單純表達「我不喜歡」的去公共性和去道德化,拒絕將對方視為一個道德主體,也正因為將之視為他者遠離「正常」或佔優勢的群體,在大多數之中製造共同焦慮後,嚴厲的道德貶損甚至懲罰才順理成章。要是我們決心拒絕將這種標籤和污名化引入司法制度(事實上類似的法例已經存在且為數不少),那麼在噁心以外會是一種怎樣的道德情感呢?

作者在這裡提出羞恥的概念,這僅僅指向社會的贊同或不贊同,既有道德內涵驅使我們前進追求一些價值和目標,亦沒有噁心這種自欺欺人的意圖。不過羞恥始終帶有使自身變得完滿的欲望,因為排斥不完美而拒絕感受自己的人性,作者稱之為「原始形態的羞恥」,這很可能對道德與社會生活造成危險。特別當社會對於特定群體感到焦慮或恐慌時,先標籤後污名的公開羞辱,然後再將個人偏差行為擴大至社會危機、文化腐敗的威脅。

有時候羞恥更可以發展或被調整成對某一對象的敵意,反照出自己身上脆弱的部分。例如當男性無法接受自己被貶低為「女性」的特質時,便很容易產生厭女的心態,或者女性窘於纖瘦苗條的既有想像,衍生出瘋狂節食之類的毀滅性自戀形態。歸因到底,在統治團體主導的文化籠罩下,羞恥的定義是可以被任意詮釋和改寫的,但卻吊詭地轉化成一種自我評價的情感,所謂的大多數總自詡為正常人然後攻擊被污名化的群體,以求得到替代的安全感。

這就回歸到法律是甚麼而不是甚麼的本質問題。既然法律對犯事者施加的刑罰多少帶有報應(Retributive)的目的,藉以對罪行的嚴重程度施予相稱的罰則,那麼報應只是刑罰其中一個正當目的,並應將犯事者視為與我們共享道德價值的一份子,相信其偏差行為可予矯正及復歸與社會融合,而不是將犯事者污名化及邊緣化。因為這樣既阻不了犯罪,只是徒然將犯事者從公民領域隔離在外。

要面對幼年的自戀、主觀期望的失落、不確定性的不安以至不完美「真我」的虛弱無力,都是人類的共同問題。自由主義傳統以來珍視的個體平等和尊重,在現今社會中卻偏偏是危殆的。五百多頁的中譯本詳述的例子談到公開裸露、同志婚姻、酗酒以至濫藥等議題,對個別議題感興趣的朋友值得一看。

承認自我與他人的不完整性、動物性及必死性,其實就是談論這一切的起點。直到有一天當我們都相信公民之間是互相依賴而非宰制關係時,我們距離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就不遠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