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樓C室
9樓C室

蝸居斗室,隨讀隨想。

重現與再現——讀《青春︰獻給他們的情書》

訪問及拍攝被訪者本來經已介入其生活,介入到甚麼程度,甚麼是演戲,甚麼是實象……這非但是流派之間的歧見,更是前線紀錄片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哲學題。即使沒有煞有介事的字幕或剪接質詢,在取景到剪接期間,其實早已潛藏導演對自身文本的理解,就算不是以全知身份呈現,也肯定帶有相當程度的再讀。
Caption from 香港二樓書店

書名︰青春︰獻給他們的情書
作者︰楊力州
出版︰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Taiwan)
版次︰2014年11月
ISBN︰9789863206026


香港觀眾也許對楊力州這位台灣紀錄片導演認識不多,自問除了探討失智症(即腦退化症)的《被遺忘的時光》(2010) 外,已經沒怎麼留意過楊氏的作品。

此書正確點說其實是楊氏拍攝紀錄片的感想和後記,更多是敘述了紀錄片沒有紀錄下來的二三事。楊氏畢業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後來執教鞭意興闌珊,剛巧碰上台南藝術學院開辦首屆紀錄片研究院課程,就順理成章以這個理由辭工,過程帶點誤打誤撞,也是為逃離教師生涯的意外收穫。早期楊氏的紀錄片較緊貼歐美上世紀六十年代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的學院派風格,後來另闢蹊徑自創另一套紀錄片語言,於是後繼的作品縱然叫好叫座,卻甚少得到電影業界的垂青。

因為讀這本書,特別在網上翻出楊氏甚具爭議性的作品《水蜜桃阿嬤》(2007) 《看不見的島》(2014) 看一遍。關於紀錄片是甚麼,趨向學院派直接電影的理解,認為應該讓鏡頭自行說話,旁白以至敘述式字幕最好可免則免,直接由被訪者(主角)的言行帶動及貫穿整套紀錄片。循此路進,楊氏的作品肯定距離學院派甚遠,畫面裡導演的提問、工作人員的身影、配有意象的動畫甚至剪接時以加插字幕提出詰問或總結,都是其作品裡常見的畫面。

紀錄片該怎樣如實地紀錄?訪問及拍攝被訪者本來經已介入其生活,介入到甚麼程度,甚麼是演戲,甚麼是實象……這非但是流派之間的歧見,更是前線紀錄片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哲學題。即使沒有煞有介事的字幕或剪接質詢,在取景到剪接期間,其實早已潛藏導演對自身文本的理解,就算不是以全知身份呈現,也肯定帶有相當程度的再讀。

曾遊走在商業及獨立製作的楊氏,出產的紀錄片也許從不「正宗」,但正因紀錄片本來非屬主流,有時刻意的鏡頭、剪接以至笑中有淚的鋪排,都豐富了紀錄片本身的故事性。讓紀錄片成為容易入口的甜品,擺脫曲高和寡的孤獨,以「喱民」方式說故事,可能就是楊氏紀錄片在台灣別具一格的原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