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樓C室
9樓C室

蝸居斗室,隨讀隨想。

致鬥長命的我們——讀《The End of Power: From Boardrooms to Battlefields and Churches to States, Why Being In Charge Isn't What It Used to Be》

個體暴露在周遭環境裡,被包曼所指對不確定性的恐懼(Fear of uncertainty)衝擊下,取而代之的不是我們更大膽或更大愛,反而是傳統保守主義借屍還魂、陰霾不散,甚至催生擁抱極權的民粹主義,直接加速爭取民主的社會運動的消亡。
Caption from upcitemdb.com

書名︰The End of Power: From Boardrooms to Battlefields and Churches to States, Why Being In Charge Isn't What It Used to Be
作者︰Moises Naim
出版︰Basic Books (New York)
版次︰2014年
ISBN︰9780465065691


一本此網站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推薦的書,也是一本向互聯網年代「致敬」的書,亦是一本講述打敗巨人的歌利亞是怎樣煉成的書。集合這三個(或撇除第一個)元素,籠統概括就是此書第一章要說的事︰The Decay of Power;再籠統點說,這並非單純描繪政治上的權力,也不是探討福柯的動態權力觀,而是講述建制(Establishment)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這個現象

關於建制裡既得利益者的沒落,我們身邊都不乏俯拾即是的例子︰地上最強的諾基亞(Nokia)在智能手機的時代裡黯然退潮、網上平台打破了實體經濟的創業方程式、遠在中東的極端組織野貓式突襲重擊西方國家……為甚麼這都跟互聯網年代息息相關,是因為電腦的出現加速新舊替換的頻率,甚至令許多範疇及產業都出現範式轉移。作者將這個現象歸納為三個革命的結果︰ More(更多)、 Mobility(流動性)及 Mentaility(心理)。時間關係順序演繹一下,就是從量變到質變、更難捕捉目標群眾及打破理想當然(Take for granted)的迷思。

這數年裡我們都見證過百年巨擘倒在一朝,昨天新潮今天落伍,就連韋伯(Max Weber)指出中央集權及層級分明的體制也屢次敗給以小勝大的浮動制度。於是乎,再沒有人能說得準下一個十年的事,亦沒有人能夠在急遽轉變的世界裡墨守成規坐享其成。面臨瓦解的建制不單限於政治場域及商業世界,也包括仰賴威權建立的各種社會制度。然而,需要補遺的是,這種權力的輪替只從建制外部進入內部而言,進入建制後殊途同歸,似乎更像今天所見的真象。

作者認為,這個趨勢下將會導致社會出現風險,包括無序(Disorder)、知識流失(De-skilling and Loss of Knowledge)、社會運動庸俗化(Banalization of Social Movements)、催生急躁及縮短注目時期(Boosting Impatience and Shortening Attention Span)和個體異化(Alienation)。如此一直讀來,就很有波蘭社會學家包曼(Zygmunt Bauman)筆下的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味道,還有後現代主義及個人主義一直添油加醋。

權力崩解與個體對權威的猜疑,當然沒有促成群眾之間求同存異地合作,而是群眾不信任群眾,眾志變成中箭。作者樂觀的結語是,縱然這個趨勢不免會造成一些湍流,但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下,世界各地的群眾終究會找出一種合作的方式重新走在一起。沒錯,這樣收結確實很 pure,但未必很 true。

令人憂慮的不是刻下常見「邊個最開心」的偽命題,而是個體暴露在周遭環境裡,被包曼所指對不確定性的恐懼(Fear of uncertainty)衝擊下,取而代之的不是我們更大膽或更大愛,反而是傳統保守主義借屍還魂、陰霾不散,甚至催生擁抱極權的民粹主義,直接加速爭取民主的社會運動的消亡。循此路進,最終被終結的權力,恐怕是公民的權力,至於所謂建制權力的終結只是天方夜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