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ghtFu
WrightFu

不學無術的香港廢中一枚,被醬缸社會不斷磨蝕的齒輪。珍視香港,也對羊城有複雜的情感。同時遊走Medium、Matters及方格子,閱讀為主,偶爾隨心寫寫,努力練習讀文「斷捨離」,著有《港穗情緣》

廣州雜談(7)之 龍導尾

按:「廣州雜談」是自己一個不定期書寫的題材,主要紀錄自己遊歷廣州的一些點滴,和粵語流行文化,也盼望借機折射對香港、珠三角的觀感看法。之前在Medium曾經寫過六篇,有興趣的朋友可稍移玉步翻看。
畢竟自己不是在廣州成長,也沒有在廣州工作/生活的經歷,自己的「第一身」經歷和二手資料轉述,難免有沙石。這邊的內地朋友較多,歡迎交流指正。

說起廣州的老城區,多數人都會想起西關地區如上下九、恩寧路等街區,或北京路、文明路的文化旅遊街區。可是,這兩個地方遊客甚多,而且在政府和商業機構的刻意經營下,少不免會沖刷了本來的歷史韻味。

去年尾瀏覽廣州廢墟達人村boy大新的網誌時,無意中發現海珠區西北部,有一片叫「龍導尾」的地方,該文章的標題更稱這是「最廣州的風景線」。如斯吸引的內容,自不然亦想抽時間去看看。

現時在網絡上搜尋「龍導尾」三字,也會找到一些同福中路的美食指南。但美食以外,單是閒逛,亦能收穫甚豐。

翻查歷史資料,

龍導尾地名來源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嶺南的開國(南漢)皇帝劉岩(889年~942年),他當上皇帝後大興土木建行宮時下令在現寶崗大道鄧世昌紀念館東南面築起「南郊壇」(現該處仍有郊壇頂街)用以祭祀天地,壇前修起一條仿長安含元殿升殿甬道的皇帝專用通道,名為龍尾道。不久宋朝統一中國,所有寶殿都被焚毀,但在龍尾道遺址形成的村落仍叫龍尾道。清初時有人訛寫為龍尾導,到了清未又誤稱為龍導尾,至今當地老居民仍稱這一帶為龍導尾。

在廣州城尚未全面發展的時候,並沒有任何陸路交通可往返珠江南北岸,珠江南岸主要是鄉郊村落,當時統稱為「河南」,今天的海珠區在廣州引入市政概念時,行政區劃亦曾稱為「河南區」。明末清初,因廣州是整個中原地方唯一開放通商的地方,西關地段十三行發展篷勃,一些商人開始在河南的涌邊建設大宅,而位於今天同福中路的海幢寺,也在同期興建。該河涌因為形似卧龙漱珠之象,故獲名為「漱珠涌」。不少文人、商人相繼遷入,促成了漱珠涌的繁華,而資料也顯示這個地區的文藝氣息頗為濃厚。海珠區西北部也是廣州最早納入城區的一個地段之一。

好景不常,十三行在鴉片戰爭後,因「一口通商」政策終結而沒落,伴隨著城市的發展,漱珠涌也風光不再,變成臭渠,最終於1966年被覆蓋,成為暗渠。如今在地圖上,已再找不到「漱珠涌」的名字,而南華西、同福西等名字,也漸漸為大眾稱呼這個區域的主要名稱,要在百度地圖上尋找「龍導尾」,也許只有「龍導尾市場」仍留有一點線索。

用今天的角度,「龍導尾」大約是被海珠涌、南田路、寶崗大道、南華西路、工業大道北包圍的地方

初春的時候,生日的星期六,逕自的廣州遊,曾經初步閒逛過龍導尾。當日天公不造美,撐著雨傘,從河北的文化公園,走過人民橋,到達這個區域,才發現南華西路和同福西路精彩的騎樓群。在同福路西段和中段的交接位,有一道小橋,這就是昔日漱珠涌的位置。拐進這條下有暗渠的小巷,如地圖所述,是一個連綿不絕的市場,售賣各式如鮮活食品及日用品等。路段裡也有不同的分支,連接不同的居住群。

雨中的龍導尾

雨越下越大,鞋已濕透,所以當天走完了市場的路段,行程無法繼續。後來,一直想擇日再遊這個區域,但經歷過逆權之夏,畢竟擔心著人身安全,且不太忍受得到暑期的酷熱天氣,遲遲未有成行。

2019年的最後一個星期六,趁著年結,決定再次「送頭」。天公造美,是一個適合出遊的日子,而廣州地鐵八號線的人民橋過江段亦開通了,在同福西路口設有車站,要來這一區就更加方便。

依樣胡蘆走過漱珠涌上的市場,抵達海珠涌時改為沿景色宜人的涌邊行進,才發現這個小區內尚有不少位置是自己未有探索過的。狹窄的石板路不適合汽車行走,所以這都是「行人專區」,不少的街道如鶴洲直街、龍導通津、南市大街、仁和直街等,在地圖上也是看不到的,要親歷其境才會得知這些名字。縱橫錯落的小巷,通往每一個未知,走下去總會找到新的發現,且也可能拐了一大個圈,卻回到了原點。

去過一些城中村如瀝滘、車陂,以至深圳的白石洲,龍導尾雖然也存有一些失修的危樓,但總算保存了不少舊式的樓房;城中村的雜亂無章,沒有在龍導尾身上找到。市場上的攤檔排列井然,風氣雖然市井但充滿老廣的寧謐悠閒,治安也明顯較佳。雖然路上也聽到一個父親跟孩子說著老城區的歷史,但始終不知這在這裡生活的人,對鏡頭的接受程度,所以自己也沒有很放肆的,拍下太多的照片。不過這種氛圍,在心裡感受過,已經足夠。

在廣州的老城區,粵語出現的頻率仍然頗高,走在路上,街坊間的閒聊,攤檔檔主與顧客間的對話,基本上仍是以粵語為主,下棋的老伯傳來一句「屌你老母」怒斥對方,更感親切。在其中一個攤檔裡,找到了麥玲玲的2020年運程書刊,再配上譚校長的「你我傷心到講不出再見」,一時間也混淆了自己所處的地方。但當看到簡體字、看到一些大煞風景的共黨文宣的時候,無可奈何地把我拉回到現實,這,始終不是香港。

龍導尾這個地方,亦是歷史名人鄧世昌出生的地方。鄧氏家族在龍導尾有一定的勢力,區內建有宗祠。鄧世昌作為清潮北洋艦隊的主力將領,於黃海大戰裡欲與日本海軍同歸於盡不遂,戰死沙場。宗祠於鄧世昌辭世百年後,改建為紀念館,但經過共產黨潤飾的歷史,當作順道去看看就可。

除了龍導尾,海珠區西北部老城區也有不少值得一遊的街區,亦有十香園、大元帥府等歷史名勝,愛好懷舊的朋友,這小小的區域,相信也足夠耗上大半天的時間。可是,在種種的陰霾下,下一次的廣州行,暫時仍未有定案,儘管心理上也有一些道德爭扎,也不希望連這種出行的自由,也要被剝削。

參考資料:

《没有漱珠涌,何来龙导尾》:https://wemp.app/posts/69e689f2-16b2-4fcb-83a3-e7b72052f907?utm_source=latest-posts
《十三行風華 成就漱珠涌》:https://kknews.cc/zh-hk/culture/pv5evxe.html
《回味老廣州的味道,街坊都叫它”龍導尾”》:https://kknews.cc/zh-hk/news/mpk9m3z.html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